山西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
1.1 饮食文化
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
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
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
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
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
2.1 晋剧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
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2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其表演风格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简练明快,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京剧影响,有所变化。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 临县道情
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主要流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
临县道情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变成型的唱腔)和小调
(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
临县道情由民间说唱演变成为戏曲剧种,其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传统音乐
3.1 五台山佛教音乐
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
“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
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
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
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
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
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3 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音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传统舞蹈
4.1 麒麟采八宝
麒麟采八宝是清代中、晚期开始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新田乡乔村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
舞蹈表达了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太平盛世的颂扬。
二百多年来,乔村人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至今。
乔村麒麟采八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2 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县的地方传统舞蹈,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
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
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
翼城花鼓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它也是音乐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传统美术
5.1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上党地区(今长治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
现在的上党堆锦在保持绸缎艺术特有的雍容华贵之美的前提下,呈现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面貌,其产品既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有油画的塑造效果,同时还产生出一种浮雕式的立体感。
通过精选材料和进行工艺处理,上党堆锦可以不生蛀、不褪色,这使它可以更为长久地保存于世,传之于后。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 襄垣炕围画
襄垣炕围画最初是当地民众为防止炕围墙面脱落而导致衣服被褥脏损所创造的一种实用性装饰艺术,多模仿壁画的表现手法,画风颇有建筑彩绘的味道。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整体上分为中心炕围、靠背、条屏和地围四个大的部分,中心炕围又可分为边道、花边、池子、内心等小的部分。
它内容丰富,题材涉及人物、风景、花鸟、瑞兽、书法、图案等多个方面,表现上多采用象征隐喻手法,以福瑞喜庆、如意吉祥的纹样传递驱邪纳福、平安幸福的祈愿。
六、传统技艺
6.1 汾酒
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杏花村,故又称杏花村汾酒。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称中国白酒的始祖。
汾酒的酿造技艺是一套将高粱、大麦、豌豆、水等原料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发酵酿造的完整技术体系,人的自觉和悟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2 清徐老陈醋
清徐老陈醋是以当地种植的红高粱为主要原料,以各种皮糠为辅料,以红心大曲为发酵剂并以曲代料,经合理配料、蒸料,采用稀醪厌氧酒化,固态醋酸人工翻醅,按需人为变温发酵,经高温熏醅、高密度淋滤、高标准陈酿而成。
这种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技艺在清徐世代相传,经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一套北方风格的高级食醋酿制技艺流程。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传统建筑
山西民居在全国富有特色,晋北民居以土坯、砖木结构为主,较有特色的是御寒性强的低矮的厚层土坯屋;晋中则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祁县乔家大院的四进院式雕梁画栋的民居被称为“北方民居的璀璨明珠”,灵石县静升镇王氏宅院
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居博物馆;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土窑砖窑和晋南的地窨院仍透露着古代人类穴居的遗风;晋东南的石板民居和临汾地区的两层楼阁式的民居以及运城地区的“一面坡”式民居,在全国都比较罕见。
八、特色文化
8.1 三晋的由来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
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
8.2 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之魂在山西,黄河岸畔流传的后土祭祀风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黄河农耕文明,从大禹治水到台骀治汾,形成了绵延不断的黄河治水文化。
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时处处印刻着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烙印,壶口瀑布也以其恢宏气势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8.3 后土文化
后土文化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母系氏族阶段。
它是以生活在汾阴的一位伟大的母系氏族首领为原型,把中华民族在母系氏族阶段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与认识自然并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智慧集中于“后土”名下而凝结成的一种文化。
后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与女性、母亲与生殖的崇拜与思考,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支撑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的洪荒岁月进步到汉唐盛世、明清鼎盛的精神动力之一。
后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见证、中华黄河文明
的真实写照,已成为世界华人共有的文化遗产。
九、宗教文化
山西省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5个宗教团体。
其中佛教在山西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北魏,鼎盛于隋唐,绵延于宋元明清。
北魏时期,山西的道教文化进入历史高峰期。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山西就有了穆斯林的活动足迹。
基督教在山西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同社会历史的变化相关联的。
如今山西省内著名的相关宗教建筑有悬空寺、佛光寺、华严寺;永乐宫、解州关帝庙、平遥清虚观、长治玉皇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