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及解析091805.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考试总分:94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32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64分)
1. 2003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速[lái]盘,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12位周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这是首次发现当时人对西周王室世系的记载,与《史记•周本纪》完全一致。

这说明(

A.传世文献必须经考古材料证明
B.考古材料与文献史料可相印证
C.《史记》是可以确信的正史记录
D.当时人的记录才是历史的真实
2. 秦代有一机构,实际上是一个介于皇帝和各级官署之间的办事机构,只有参谋权和执行办理权,相当于替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办公厅。

该机构的最高长官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奉常
3. 汉高祖时“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时继续实行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此举的目的是()
A.推动贵族化趋向的发展
B.达到强干弱枝的统治效果
C.缓和郡国与朝廷的矛盾
D.倚重于豪富家族维系政权
4. “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

……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
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B.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导致了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
5.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这一趋势(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6.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又增设了许多藩镇。

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

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黄巾起义全面爆发
7. 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方式主要有民营外贸和贡赐贸易两种。

民营外贸为贡赐贸易提供物资基础,形成了以民间舶商为主体的民营外贸主导中外贸易的格局。

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B.海外贸易的盈利功能凸显
C.政府鼓励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D.贡赐贸易影响力日益减弱
8. 如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9.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

”“各为之谋,以至于此。

”这反映了北宋( )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10. 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这一变化促使北宋()
A.军队战斗力增强
B.面临财政危机
C.冗官问题突出
D.中央集权加强
11. 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12. 元朝行省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分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

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体现民族平等
C.实现地方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13.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A.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B.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治国之才
C.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高效廉洁
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14. 如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A.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15. 据《齐民要术》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这种思想最有可能源于()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16. 他们大幅提升伦理精神,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上古“三代”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

这旨在说明()
A.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现实
B.儒学家重视久远的历史传统
C.“三代”之治是理想的古代政治蓝本
D.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
17. 明末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字眼。

很多书坊主在书名上大做文章,“万用正宗”“万宝全书”“万象全编”等字眼都是日用类书经常采用的书名。

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文化创新取决于印刷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C.印刷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社会转型赖于商品经济推动
18. 在科举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学校生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身寒微者,进士中有42.9%出身于祖上未有功名的家庭,这说明科举制()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19.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20. 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最突出的国防建设海军建设而言。

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军队之间各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义无统一行动。

甚至其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

此现象表明( )
A.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B.中体西用的实效
C.政府对海防的重视
D.顽固派的盲目阻碍
21. 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22. 导致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
23. 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这是对下面哪个不平等条款的应对( )
A.《南京条约》:协定进出口货物关税
B.《辛丑条约》: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C.《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D.《辛丑条约》: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
24. 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压榨
④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照片。

该图展现的场景()
A.体现了国家重视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B.突出了爱国卫生运动成为经常性工作
C.反映了卫生防疫站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展现了青年医生投身于基层卫生建设
26. 它的建立“首次在中华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的要件都已大致备齐,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启”。

文中的“它”是指()
A.清政府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
D.清帝退位
27.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实业教国主张。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他的核心思想是()
A. 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 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 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在工业
D. 办实业既可救贫致富,又可富国御侮
28.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论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29. 朱维铮先生对《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做了校注,对康有为的整个思想脉络非常清楚。

但他却说他不是因为喜欢才研究康有为,而是不喜欢才研究。

其“不喜欢”可能是因为康有为( )
A.恪守祖训,尊孔复古
B.抨击专制,鼓吹革命
C.微言大义,托古改制
D.力师西法,倡导共和
30. “烟雨潇潇,长征路上寒凄切,赴湘西险阻难越,危急关头避堵截,好决策,破顽敌大转折,振兴民族艰苦卓绝,何俱西风凛冽。

”这是一首写于 2011 年纪念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诗。

该事件是指( )
A.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
B.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C.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1.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

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
32. 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大的人民是中间阶级。

如果不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不尊重中间阶级的参政权利,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是不可能的。

此文意在()
A.缓和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政
D.初步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卷II(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地权流转频繁,国家不断立法,使土地典卖制度化和规范化。

隋唐以前土地不许私自交易,宋代通过契约保护土地权流转,买卖、典卖等均需订立契约,经过官府盖章并交税,广泛存在的土地租佃关系日益规范并得到立法保护。

关于弃田和荒地的归属,宋代一改前朝将弃田和荒地一概收归国有的做法,承认与保护耕种者对土地的所有权。

由于推行了比较彻底的私有制,使得国家的职能从分田与收受田赋中解脱出来,转向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管理国家农地税收。

基于这一职能转变,宋代出现大量的土地制度创新,规范土地买卖、典当、租佃等相关法规的大量涌现,土地流转及其衍生权属制度得以创立和完善,缓解了人地紧张关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并催生出后来以永佃权为中心的新型地权体系。

材料二:我国当前的土地法制和政策,基本沿袭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稍有修改。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尤其是在新一轮城市化背景下,原有的土地二元制(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并存)明显不造应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应对我国当前的地权制度进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宋代自由地权法制的思维模式和制度建构的有益经验,及时解决集中在土地上的日益尖锐的矛盾。

——以上材料均摘编直陈秋云《宋代自由地权法制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田制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自由地权管理制度对社会管理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地产权的变化情况和现阶段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自由地权制度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

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

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

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

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

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

即如今日中倭之搆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

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

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及乙未(1895年)之役,复至京师,将有所陈,适和议甫就,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

谓宜乘和议既定,国耻方新之时,下哀痛之诏,作士民之气,则转败为功,重建国基,亦自易易。

书中言改革之条理甚详。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32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64分)
1.
【答案】
B
【考点】
史料的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价值,侧重于考查的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

【解答】
A.本项错在“必须”二字上,故排除;
B.根据“这是首次发现当时人对西周王室世系的记载,与《史记•周本纪》完全一致”可以看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是可以相印证的,正确;
C.材料中仅仅涉及到的是《史记•周本纪》,不能以偏概全认为《史记》整本书都是可以确信,排除;
D.当时人的记录也会受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主观的影响,故排除。

故选B。

2.
【答案】
C
【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度。

【解答】
根据材料“介于皇帝和各级官署之间”“替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是丞相,选项C正确;
秦朝太尉负责军事,而且是虚职,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奉常是九卿之一,掌握宗庙礼仪,选项B、D排除。

故选C。

3.
【答案】
B
【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答】
材料中心是汉初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这既可以削弱地方势力,又可以充实空虚之处,就近控制,从而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故B项正确。

西汉初期推行都国并行制推动了贵族化趋向的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汉高祖和汉武帝迁徙挪国豪富旨在有效地打击地方势力,难以缓和那国与朝廷的矛盾,C项错误。

汉武帝继续采取这一措施,意在打击地方势力,D项误读材料。

故选B。

4.
【答案】
A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解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解答】
依据“永嘉至刘宋之季”“晋永嘉”“南渡人口”“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可知,材料叙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

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在初步开发江南的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A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但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北方),但是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因此,BC两项排除;316年,西晋灭亡。

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南京)称帝,史称东晋。

士族政治兴盛三百余年,甚至在东晋时期达到巅峰,发展为与皇权相平行的门阀政治,D项排除。

故选A。

5.
【答案】
C
【考点】
古代赋税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6.
【答案】
A
【考点】
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唐朝增设更多的藩镇,只会进一步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C.增设藩镇会削弱中央集权,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黄巾起义全面爆发是东汉时期。

7.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解答】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形成了以民间舶商为主体的民营外贸主导中外贸易的格局,即由政治动机让位于经济目的,致使长期掩盖于政治色彩下的海外贸易自身的盈利功能重新显现,故选B项。

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排除A。

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8.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史综合
【解析】
本题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变化版图变化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
A.从图中可知,一号位置是公园,600多年到公元800年之前,是中国古代唐王朝统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思想获得发展,疆域较以前更为辽阔。

选项表述正确。

B.2号位置反映的是宋辽时期,这一时期科技较为发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终成熟,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但疆域广阔错误,当时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

C.3号位置是,南宋与金对峙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思想获得了巨大发展,科技也取得巨大成就。

D.4号位置是清王朝统治繁盛时期,也就是康乾盛世时代,社会环境基本稳定,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日益僵化。

9.
【答案】
C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题干“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进行分析。

【解答】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1)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2)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

故选:C。

10.
【答案】
B
【考点】
北宋的“三冗两积”局面和财政危机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冗兵的相关知识。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军队数量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每到荒年时宋朝会通过招募的形式吸收社会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B 项正确;
材料信息和冗官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军队数量的增加,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11.
【答案】
D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突破了原来的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行省制度的划分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故A项错误;
B项不是主要目的,故错误;
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

故选D。

12.
【答案】
D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解答】
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说明元朝统治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
元朝实行的是民族等级制度,不是民族平等,排除B;
材料体现了地方分权,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措施,排除C。

故选D。

13.
【答案】
D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
依据题干“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选拨有用人才,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故D项正确,B项错误。

束缚人们思想、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项错误。

故选D。

14.
【答案】
B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解答】
唐朝都城在长安,与政治中心的东移不符,故A项错误。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北方的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

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与材料中“藩镇割据”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中“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名义上还是唐的统治,图中藩镇也不仅是在北方,故D项错误。

故选B。

15.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6.
【答案】
程朱理学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理学。

【解答】
根据“他们大幅提升伦理精神,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他们”为理学家,而他们特别强调恢复“三代”古制,说明他们的政治理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现实,故选A;
理学家不能代表儒学家全体,排除B;
“三代”政治与封建社会并非完全相融,排除C;
D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故选A。

17.
【答案】
B
【考点】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答】
印刷术出现于隋唐,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题文主旨不是谈印刷术,故A错误;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题文中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字眼,恰恰说明商品经济推动通俗文化发展,故B正确;
题文主旨提及是通俗文化,而非传统文化,故C错误;
题文没有涉及社会转型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18.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项,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

B项,扭转传统的门第观念,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大量的出生寒微的人进入学校学习,有40%多属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这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D项,材料体现不出客观公正的特点。

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