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处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
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加快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履行职能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不仅决定于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它所具有的重点学科的数量、特色和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据此,自1988年起,我校经上级批准,分三批(分别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对22个上海市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前两批15个学科已完成建设计划,第三批7个学科正在进行之中),有2个学科在建设中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加快了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提高了科研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强化了研究基地建设和促进了课题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校在各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而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全面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拟简要阐明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加快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和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作用的重要基础。
重点学科建设的中心就是学科梯队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
我校重在点学科建设中,落实了学科带头人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加速了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从而加快了学术梯队建设。
⒈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
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
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10年中,首先就是选拔接班人,完成大部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
通过建设,使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下降了9.2岁。
其中有3名小于45岁(包括2名小于40岁)的博士生导师,随着“九五”重点学科建设的进行,其余学科带头人(包括前两批学科)的培养仍在继续进行,有1名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期间共有6名青年学者被列入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占全校列入该计划7名的88%。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全部是重点学科培养的人才。
⒉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
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
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
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将他们推向医、教、研的第一线,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纳入校、市优秀青年培养计划。
我校青年骨干被列入上海市“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百人计划”等培养的77人次中,80%是由重点学科选拔出来的。
⒊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
培养研究生是充实学科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代表高校和学科科技乃至整体水平的标志。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发展的战略之一。
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后,博士生导师增加了130%,使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占全校博士生导师的70%以上,成为学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基地。
⒋学科梯队结构更趋合理。
经过重点学科建设,高级职称人数有明显增长,其中正高职称增加370%,副高职称人数增加200%。
重点学科高级职称人员占学科总人数比例(27.1%)远
远高于全校平均比例(14.6%)。
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也明显下降。
同时,重点学科由于毕业研究生的不断充实,使学科队伍的学
历层次明显提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分别增加了80%和24%,博士、硕士在学科中的比例(6.5%和16.3%)远远高于学校平均比例(1.3%和7.6%)。
二.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证明,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人才和力量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高校科研工作在实施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既体现在科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又体现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方面。
科研是提高学术队伍水平的关键,高校科研能力也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
学科建设是增强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
⒈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强。
重点学科建设后科研能力增强主要归功于两方面:①学术梯队的加强和学术骨干的成长;②科研设施的完善。
我校“七五”的7个重点学科经5年建设后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七五”期间的1.92倍。
“八五”建设的8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其建设前的“七五”的2.5倍;“九五”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头两年建设期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全校同期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的37.9%。
“八五”以来由我校专家作为负责人获得的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0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2项国家攻关项目均由重点学科所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6项(85.7%)是重点学科获得的。
⒉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
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
我校“七五、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学科在10年中共鉴定科研成果207项,占全校同期成果总数的43.7%;获各类成果奖共135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部委级奖53项、市级奖65项,分别占全校总数的61.5%、52.0%、52.0%。
第三批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2年所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项,占全校成果奖总数的33%,其中国家奖占50%,省部奖占32%。
而同年
成果奖中67%是由重点学科(三批)获得的2项国家奖均由重点学科获得。
此外,我校近年来所获得的国际大奖,如美国烧伤学会伊文思奖、意大利国际烧伤惠特克奖、国际凯特林医学大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法国卢瓦兹肿瘤研究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及三次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得者均为重点学科带头人或接班人。
这些奖的获得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⒊提高了学术水平。
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其在某些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措施。
我校前二批建设的15个学科在10年中共出版专著164本,发表论文3159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杂志上354篇,国内一级期刊上1424篇。
为我校近几年在学术论文排位榜居全国医学院校的前列(95年第7位,96年第6位,97年第二位)作出了贡献。
由收录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论文(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6位,医学院校第1位)也出自重点学科。
近年来,我校一些市级重点学科每年还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有6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
三.加强研究基地建设。
研究基地是高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和必要条件。
研究基地,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科建设甚至高校发展意义重大,而基地建设也必须依赖于重点学科建设,给研究基地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
自1985年来,我校22个市级重点学科总投资4000万余元,扩建和改建了一批实验室,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达27000余平方米,新建实验技术100余项。
其中被列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
多年来这些重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运行,接受众多校内校外和全国各地客座研究人员。
我校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虽只是卫生部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在全国150
多个重点实验室中名列第7位。
重点学科基地建设不但为学科,更重要的是为全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高校科研教学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又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条件。
因此科研与培养人才是互相促进、互相加强的。
我校的市级重点学科在建设工程中,将课程建设列入计划,共编写了30余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开设了30余门新课程(包括基础和实验课程);为实验操作或临床诊断及手术示范课程编制了教学录像,编制了7门课程英文教学幻灯片及10余套题库。
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些重点学科为全国培训了千余名高级医师进修人员,还接受了40余名国外留学生和进修生。
五.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重点学科有良好的基础。
重点投资建设,使梯队结构明显优化。
研究基地显著改善。
科研、教学、医疗优势更为强化。
这些优势有利于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效益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如重点学科博士授予点与相关学科共同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联合申请到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攻关项目。
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科研条件,得以承担科研项目。
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也为其他学科建设所用。
重点学科的辐射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的发展。
六.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体会。
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的支柱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整体质量和水平,而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管理是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展的重要环节。
为提高管理效益,我们重点抓好几个方面:
⒈加强三级管理:
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采取校、院、学院三级管理模式,校、院、学科三级职责分明、各司其职。
学校做好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及对院级管理的检查监督。
医院或学院做好规划实施条件保障,如人员编制、梯队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及科研支撑条件协调。
学科管理是重点,学科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学科带头人
不仅是学术活动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学科建设效益与学科带头人的投入和管理水平明显相关。
我校22个重点学科的老带头人均是博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由国内本专业学会主任或副主任,甚至是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均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在新老交接完成后,学校仍十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他们的声誉和学术造诣带动了学科发展。
⒉建立四级学科建设网
我校共有74个学科,根据原有基础和事业发展,从80年代起经学校专家委员会评审,先后确定了28个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学校投资建设,先后有22个学科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有2个学科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建设学科。
各附属医院或学院又分别建立院级重点建设学科,院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成效者可升为校级重点学科。
四级学科建设网有利的推动了全校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
⒊注重学科联合,发挥互补优势。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我校注重学科间的联合协作,以发挥各学科互补的优势。
这种联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由若干学科组成学科群,这种联合主要是为了集各学科的专长、人才和条件优势完成重大科研项目。
如我校组织的烧伤外科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烧伤创面愈合机制研究》,使该项目圆满完成,研究成果有多处新的突破。
二是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本身是联合交叉学
科,如第三批列为重点建设的学科由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的分子免疫学,成为瞄准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边缘学科,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联合的组织细胞学科,药理学与化学联合的药物化学学科,这些学科的联合有利于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科研、教学不断发展。
⒋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注意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效益,增强学科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重点学科的效益辐射,为相关学科提供发展机会。
我校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
室和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校内或校外开放。
其中上海市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数十名来自校内或校外的客座研究人员,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测试服务。
卫生部暨上海市人类基因组重点实验室每年设一些面向全国各地的开放课题。
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也总是拨出一定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