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辩证法简答题
1.简述⾃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基本内容。
2.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捕捉科研过程中的机遇所要求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
4.科学技术⽂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个⽅⾯?
5.什么是系统⽅法?运⽤系统⽅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6.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7.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8.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9.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
11.类⽐⽅法在科研中的作⽤。
1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3.数学⽅法的特点。
14.科学假说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是什么?
15.建⽴科学理论体系的⽅法。
16.什么是数学实验?它包括哪⼏个步骤?
17.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8.如何理解物质系统的辩证关系?19.如何理解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
20.如何理解“实践是⼈与⾃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1.简述⾃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基本内容。
⾃然辩证法:⾃然辩证法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般规律,⼈类认识和改造⾃然的⼀般⽅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的科学。
学科性质:①具有哲学的性质,哲学的⼆级学科。
②具有交叉学科和科学技术群的性质。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然观。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与科学⽅法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与技术⽅法论。
④科学技术与⼈类社会。
学习⾃然辩证法的意义:①学习⾃然辨证法对⼈的全⾯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让我从以前的单⾯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④有助于提⾼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平;⑤有助于研究⽣树⽴科学发展观
2.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①客观性原则:在观察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去记录和描述事实和材料。
②全⾯性原则:在观察中要全⽅位、多⾓度、多层次地认识被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③典型性则:在观察过程中,要选择能代表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典型事物进⾏观察。
3.捕捉科研过程中的机遇所要求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
主观条件:指科研⼈员⾃⾝的素质和条件。
包括:①要有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和判断⼒。
②要有严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较强的洞察⼒。
③要有⼴博的知识和经验。
④勇于探索、勤于尝试,不局限于传统观念和传统步骤的束缚。
客观条件:受同时期科学发展⽔平与社会需要的制约。
4.科学技术⽂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个⽅⾯?
①科学技术为精神⽂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②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是精神⽂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们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貌。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内容、⼿段和⽅式,促进了⼈类智能状况的改善。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创出崭新的艺术形式。
5.什么是系统⽅法?运⽤系统⽅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系统⽅法: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法的总称。
系统⽅法主要包括信息⽅法、控制⽅法、反馈⽅法、系统分析⽅法、系统模型⽅法、系统决策⽅法等多种,常⽤的还有功能模拟法、⿊箱⽅法、图式识别⽅法等。
运⽤系统⽅法应遵循的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动态原则;③最优化原则;④模型化原则。
这四个原则中,前两个是基础,第三个是⽬标,第四个是⼿段。
6.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真理性-即是⼀种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全⾯性-即能够全⾯地说明特定领域、层次、过程或⽅⾯的所有现象。
③系统性-即构成理论的各部分之间是⼀种有机的结合,并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
④逻辑严密性-科学理论中的范畴和规律⼀般是逐个依次推导出来的,具有前后⼀贯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上的⽆⽭盾性及完备性等特点。
7.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992年巴西⾥约热内卢联合国第⼆届环境与发展⼤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集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①控制⼈⼝战略,其⽬标是减少⽆节制的⼈⼝,使之与地球的承载⼒相适应。
②节约资源战略,要求从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战略转化为集约型发展战略。
③环境保护战略,其根本点是改变现有⽣产技术,⾛“洁净⽣产”和“绿⾊技术”的道路,谋求基本⽆废弃物的新⽣产⽅式。
8.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①积极的求异性-要特别关注客观事物间的差异,现象与本质的不⼀、理论与实践的⽭盾。
②敏锐的洞察⼒-保证观察的可靠性,还要随时注意可能发⽣的意外。
③创造性的想象-不断加⼯改造原有表象,创造新的表象,或借类⽐联想,启发⼈的思路。
④执着的追求和艰⾟的探索-这是进⾏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题。
⑤善于进⾏思维调整-不能被思维定势所束缚,要不断变换思路,换⾓度进⾏思考。
9.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搞好实验设计-明确实验⽬的及理论依据,选⽤恰当的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法、步骤,了解关键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并请专家论证。
②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以求实验的精确性。
③⾼度的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情况,及时整理,并重复进⾏,以消除误差,尽可能取得可靠数据。
④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结果-以记录、整理、分析时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丝不苟,⽅能取得科学成果。
1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
①⽣产⼒功能-科学技术是⽣产⼒,⽽且是第⼀⽣产⼒。
②经济功能-对国家经济实⼒、世界经济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影响。
③政治功能-通过⽣产关系的中介,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引发新社会⾰命。
④军事功能-科技决定武器的质量,⽽这是现代战争致胜的关键。
⑤⽂化功能-科技产品渗透到社会⽣活的各个⽅⾯,对⼈们的认知能⼒及精神⽣活都产⽣了重⼤的影响。
11.类⽐⽅法在科研中的作⽤。
类⽐⽅法是指在⽐较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种逻辑⽅法。
它在科研中的作⽤是:①是提出科学假说的⼀条重要途径。
②所提供的线索,有时能够导致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③可作为阐明科学见解的辅助⼿段。
④为模拟提供逻辑基础。
1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指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法。
其特征:①思维过程的开拓性-在常规思维⽆效情况下,思维超越逻辑的障碍和条件的限制,⼤胆探索,突发奇想,形成研究⽅案。
②思维⽅式的新颖性-不受既定思维⽅式与习惯的束缚,围绕科学问题的解决,融多种思维活动于⼀体,呈多向性、⽴体性思维状态。
③成果表达的创造性-其成果也往往伴随独创性的表达⽅式。
④思维的综合性-即要调动和使⽤各种思维⽅式和⽅法,从不同⾓度和层次上对研究对象进⾏综合思考。
形成新的认识,作出新的判断。
13.数学⽅法的特点。
数学⽅法指将数学成果⼯具化,利⽤数学所提供的概念、理论和规律,对客观事物进⾏量、序、形的分析、推导和计算,从⽽提⽰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法。
其特点有:①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②具有⾼度的抽象性。
③具有精确性和⼴泛性。
④具有鲜明的辩证性。
14.科学假说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是什么?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然科学理论思维的⼀种重要形式。
其基本要素有: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和预见。
作⽤:①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②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③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15.建⽴科学理论体系的⽅法。
指把在不同时期被独⽴发现的概念、原理、定律等各种知识单元加以排列组合,形成完整地反映某⼀领域客体本质或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包括:①公理化⽅法-就是从少数⼏个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演绎推理,推导出⼀系列的命题、定律,从⽽建⽴整个理论体系的⽅法。
②逻辑与历史相统⼀的⽅法-指按逻辑发展顺序与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相⼀致原则建⽴理论体系,或与⼈类认识⾃然的历史过程相⼀致的原则建⽴理论体系的⽅法。
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法-在思维的进程中,把研究对象的多种规定性,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联系起来,形成⼀个反映研究对象整体的理论体系。
16.什么是数学实验?它包括哪⼏个步骤?
数学实验是在电⼦计算机(电脑)上对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试验,以求得对原型的规律性认识的⼀种数学⽅法,也叫“计算机仿真”。
三个步骤:①建⽴描述系统⾏为的数学模型,将它简化成电⼦计算机能作数值运算的形式。
②设置初始条件,使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转;③对“数学实验”结果进⾏分析,它的有效性⼀般能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试验得到验证。
“数学实验“能⼒的提⾼依赖于对被模拟问题更深刻的了解和将数学模型转化为算法的⽅法的改进。
在⼤系统计算机仿
真中,仿真软件起着关键性的作⽤。
17.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标,重新组织⽣产条件和要素,建⽴起效能更强、效率更⾼和费⽤更低的⽣产经营系统,从⽽推出新的产品、新的⽣产(⼯艺)⽅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融等⼀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特征:(1)技术上的新颖性或创造性。
(2)经济上的⾼风险性和⾼收益性。
(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或过渡性。
(4)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5)创新过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18.如何理解物质系统的辩证关系?
(1)系统和要素的辩证的关系要素是物质系统存在的基础,物质系统则是要素的存在⽅式。
(2)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功能则具有较⼤可变性。
结构决定功能,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功能进⽽影响到其结构。
(3)系统和环境的辩证关系:A.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B.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具有相关性。
C.系统与环境具有双向选择性。
19.如何理解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
物质系统的⾃组织能⼒不同,其阶段特点不同,但⼤致都经历建构、稳定、解构、重构四阶段。
(1)建构阶段这是物质要素从⽆序到有序的过程。
建构须具备两个条件:其⼀是⼦系统的存在;其⼆是新的联系⽅式的确⽴。
如宇宙中⼏种相互作⽤⽅式的产⽣都是在宇宙演化的⼏个阶段中逐步分化和确定的,所以,物质系统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以原来联系⽅式确定的⼦系统通过新型联系⽅式形成⾼⼀级系统的质变过程。
(2)稳定阶段稳定性有双重表现:⼀是在系统的功能发挥和复制的过程中结构保持不变;⼆是这些过程中结构发⽣或多或少的局部变化。
实际上是从总的⽅⾯来看,决定物质系统基本结构和特有功能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3)解构阶段解构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否定,是与建构相对应的,解构过程是从有序到⽆序的过程,表现为原有系统的逐渐解体,原先的基本联系⽅式所确定的稳定、平衡被破坏,内部原因是其要素的剧烈变化所致,外部原因则是系统环境的变化所致。
(4)重构阶段重构是对建构过程的复归,是对系统稳定性的肯定,当然肯定的是新系统的稳定性,物质系统的演化的四个阶段是⼀个肯定-否定-肯定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然界总体来看,这是⼀个不断⽣成、不断进化的过程,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然界的整体演化正是在物质系统的建构、稳定、解构、重构中所表现出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中进⾏的,⾃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也正是系统建构、稳定、解构、重构的具体体现。
20.如何理解“实践是⼈与⾃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1)实践造成主客体分化。
实践使⼈从⾃然界中分化并独⽴出来,与⾃然界形成对象性关系。
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个基本标志,它充分体现了⼈的主动性、⽬的性和创造性,从⽽也充分体现了⼈的主体性,确⽴了⼈在与⾃然对象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然界则成为客体,这就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
(2)实践促使客体主体化。
⼀是在认识⽅⾯:⾃然界作为⼈的认识对象,其信息被⼈获取,经加⼯整理,形成⼈的内在观念;⼆是在对⾃然界改造上:⼈按照⾃⼰的
需求和⽬的去影响和变⾰⾃然界,使⾃然界按照⼈的意志发⽣改变。
(3)实践促使主体客体化。
在认识⽅⾯:⾃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被⼈作为知识纳⼊⾃⼰的头脑中,改变⼈的思想,使⼈在观念上向⾃然界趋同;在改造⾃然⽅⾯:⾃然界⼜以⾃⾝的规律给⼈的活动以影响,使⼈逐渐掌握⾃然界的各种属性,在更⾼的层次上与⾃然界保持⼀致,扩⼤了⼈在⾃然界中的⾃由度。
(4)实践是⼈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受动性指作为主体的⼈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
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种制约;同时,能动性⼜是受动性的主导,⼈可以通过完善和发展⾃⼰的能动性来提⾼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
两者在⼈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辩证统⼀。
2、系统思维⽅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3、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4、⽣态⾃然观的基本思想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6、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7、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
8、科学事实上升到科学定律的途径
10、辩证唯物主义⾃然观产⽣的⾃然科学基础和⾃然哲学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基本内容.依据⽣态⾃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与⾃然的关系?
11、系统⾃然观的基本内涵12、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1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
14、科研选题应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5、科学假说的⼀般特征及其在科学中的作⽤
16、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个⽅⾯的内容?
17、为什么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18、你认为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2、系统思维⽅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式,是把对象当做⼀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式的思路这种思维⽅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第⼀,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它⾸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第⼆,认为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
⼈们认识系统就在于找出这种系统性质,构造⼀个新系统的⽬的就在于利⽤这种⾮加性来实现某种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式对某⼀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线性等⽅⾯,这与传统的千⽅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的思维⽅式有很⼤差别。
3、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2)动态性(3)整体性(4)层次性
4、⽣态⾃然观的基本思想
⽣态⾃然观的基本思想⼤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个⽅⾯:其⼀,⽣态系统是⽣命系统。
其⼆,⽣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
性。
其三,⽣态系统是⾃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的平衡。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展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
6、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第⼀,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盾中发现问题。
三,从某⼀个理论内部的⽭盾(⾮⾃洽性)中发现问题。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产技术⼿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7、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
(1)科学事实的特点:其⼀,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其⼆,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活动中的第⼀阶段认识成果,是在⼀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并且为⼀定的科学研究⽬的服务,其中必然渗透着理论。
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较系统的。
科学事实是对个别事物存在的陈述和描写,⽽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是多样的。
作为科学事实应该⽐较系统的反映事物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为理性思维加⼯提供可靠的事实根据。
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性。
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确定虽然依赖于⼀定的科学理论,但科学事实⼀旦被确认,就具有相对独⽴性。
(2)科学事实的作⽤:⾸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之⼀。
8、科学事实上升到科学定律的途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般有两条途径:⼀条是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经验定律。
另⼀条是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的理论定律。
9、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其⼀,客观真理性。
其⼆,全⾯系统性。
其三,逻辑完备性。
其四,科学预见性。
10、辩证唯物主义⾃然观产⽣的⾃然科学基础和⾃然哲学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然观内容?依据⽣态⾃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与⾃然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确⽴的⾃然科学基础:1.⽣产⽅式的发展与理论⾃然科学的产⽣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尿素的⼈⼯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2)辩证唯物主义⾃然观创⽴的⾃然哲学思想渊源:1.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然哲学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辩证唯物主义⾃然观分为运动⾃然观、系统⾃然观和⽣态⾃然观。
1、运动⾃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然界存在辩证运动,⾃然界指⼴义的⾃然界包括三⼤运动:天然⾃然向⼈化⾃然的转化,天然⾃然(包括⼈化⾃然)向⼈⼯⾃然的转化,⼈⼯⾃然向社会⾃然的转化。
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
要从天然⾃然向⼈化⾃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然(包括⼈化⾃然)
向⼈⼯⾃然转化中理解技术⼯程,从⼈⼯⾃然向社会⾃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定的社会制度下进⾏。
共产主义建⽴在⼈⼯⾃然和天然⾃然统⼀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道主义也等于⾃然主义。
2、系统⾃然观的内容:
1)⾃然界本⾝是⼀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独⽴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要想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理解部分同时更好地理解整体。
3、⽣态⾃然观的内容:1)⾃然界是⼈类⽣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然界发展的产物,⼈是⾃然界的⼀部分,⼈类的⽣存与发展依赖于⾃然界。
⼈与⾃然同属于⼀个⾃然,天然⾃然和⼈⼯⾃然是不可分割的。
2)⾃然环境创造⼈,⼈也创造环境。
⼈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然与美化⾃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性的⾏为。
天然⾃然向⼈化⾃然转化时兼顾规律性和⽬的性。
3)⼈要与⾃然和谐相处,⾃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
⼈要按⾃然规律办事,⾃然才会朝着有利于⼈类社会的⽅向发展否则,⼈类就会遭到⾃然的报复。
4)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与⾃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与⾃然的和谐统⼀。
社会制度以往是建⽴在天然⾃然与⼈⼯⾃然的对⽴上,共产主义建⽴在天然⾃然与⼈⼯⾃然地统⼀。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当代⼈的需要,⼜不对后代⼈满⾜其需要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态⽂明所理解的公平是⼀种⼴义的公平,包括⼈与⾃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与后代⼈的公平。
其中,当代⼈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
向⾃然界调节原则是⼈类⽣存基本需要⾼于⽣物和⾃然界的利益;⾃然界和⽣物的⽣存⾼于⼈类⾮基本需要。
⼈的⽣存需要包括⼈的基本需要,⾃然界发展需要,⼈的⾮基本需要。
如何认识⼈与⾃然观的关系
这种⾃然观要求⼈类不仅要了解“⾃我”,更要了解⾃然,要遵循⾃然规律,在⾃然界再⽣能⼒和⾃然协调能⼒允许的范围内,利⽤科学与技术开发、利⽤、改造⾃然;要保证⾃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的实践活动,为⾃然界建⽴⼀种有益于⼈类的新平衡,建⽴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态⾃然观还要求⼈在⼈与⾃然的关系中做⾃觉的调控者,当⼈类的利益和⾃然的利益发⽣冲突的时候,⼈类要⾃觉地调节和控制⾃⼰的⾏为,调节的原则是:“⼈类的⽣存的基本需要⾼于⽣物和⾃然界的利益;⽣物和⾃然界的⽣存⾼于⼈类的⾮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产⽅式,以及和这种⽣产⽅式连在⼀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完全的变⾰。
”
11、系统⾃然观的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系统⾃然观植根于系统科学等现代⾃然科学理论,它深⼊揭⽰了⾃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然界的模型”。
系统⾃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了⾃然系统不仅存在着、⽽且演化着;⾃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且会⾃发地产⽣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且是复杂的、⾮线性的,阐发了⾃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线性的辩证统⼀的思想。
12、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尽管观察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的客观性仍然可以从以下⼏个⽅⾯得到保证:第⼀,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或观察数据)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的仪器设备和⽅法⼿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