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共赢题目最新最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与共赢
第一讲加强道德修养应对时代挑战
一、合作与共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1、何为合作,共赢?
合作,即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双赢即交往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而共赢是双赢的扩展,它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时,在不损害公共利益、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各方均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共赢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利益方面,还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主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主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增强合作与共赢的意识?
(1)合作共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诉求
(2)合作共赢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需要
(3)合作共赢是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需要
(4)合作共赢是适应知识综合化趋势的需要
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最显著的表现是全球面临的人口压力和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趋势。
二、合作与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合作与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合作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3)弘扬以合作与共赢为核心内容的集体主义主旋律
2、为什么说合作与共赢是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
(1)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2)个人主义并非是灵丹妙药
(3)践行集体主义原则
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个公式:I+We=Fully I,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完善自己的人生。
三、专业技术人员对合作与共赢的祈求
1、合作与共赢意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必要性
(1)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性质的内在要求
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脚踏实地并善于与人合作。
(2)合作共赢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可克服个人实践、个人能力的有限性;
(B)可克服个人发展环境的有限性;
(C)能最大化发挥个人潜力。
(3)能使“蛋糕”做大
2、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与共赢方面的现状
(1)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2)自负
(3)自卑
(4)刻板
(5)嫉妒
(6)封闭自我
(7)不善于沟通
(8)不能正确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9)缺乏共赢思维
(10)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3、成功人士的启示
王选院士(被誉为“中国现代印刷技术革命的奠基人”、“激光照排之父”)的事迹
他认为他对方正最大的贡献是营造了一种团结奋斗,不断创新的风气和氛围。
第二讲探索理论渊源增进合作共赢
一、“和合”思想的现代意境
1、“和合”思想的由来与发展
(1)“和合”思想的提出
(A)“和”原指声音相应,“合”原指上下唇合拢。
后来,“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义;“合”演化出汇合、联合、融合、组合、合作等义,两者都有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组合之义。
(B)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概念因些出现。
(2)“和合”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A)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2、弘扬“和合”思想的时代意义
(1)有助于化解矛盾
(2)有助于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二、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意义
1、人的本质的诠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相互依存性、社会交往性、道德性以及劳动中的合作性等。
(社会性是最根本的,本质的属性))
(2)具体性(所谓人的本质具体性就是人的多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
)
(3)综合性(人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变动性
(5)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最高表现,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
2、人的本质自私论剖析
(1)人天生自私的命题不能成立
(2)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不科学
(3)人类“基因自私论”不能自圆其说
3、人的本质理论为合作与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
(1)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共赢
三、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1、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1)孔德的社会合作思想
(A)在社会学家中最早阐述“和谐”思想的是奥古斯特·孔德。
(B)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C)要重建秩序,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进社会合作。
首先,要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
其次,要重视家庭在促进社会合作方面的作用;
再次,要发挥国家的职能。
(2)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思想
(A)社会团结两种形式:一种机械的团结,一种的有机的团结。
2、社会和谐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确立和谐思维方式
第三讲加强诚信建设务实合作基础
诚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道德基础,是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
一、诚信是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
1、构筑合作共赢的社会道德环境需要诚信
(1)什么是诚信?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
“诚”主要指诚实、诚恳;“信”主要指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
“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2)在人与人交往、合作中,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人际交往中能够显示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维系全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准则;就国家之间的交往而言,诚信能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构筑合作共赢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诚信
(1)诚信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
(2)诚信是市场主体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
(3)诚信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立身之本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是保证市场主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也是保证合作继续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道德责任,是人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3、诚信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诚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
(2)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3)诚信是人际合作的基石
二、诚信缺失的沉重代价
1、诚信缺失妨害道德建设
(1)诚信缺失使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成本增长
(2)诚信缺失使道德风险加剧
(3)诚信缺失使社会信任危机加剧
2、诚信缺失扰乱经济秩序
(1)诚信缺失引发恶性战争
(2)诚信缺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诚信缺失阻碍市场化进程
3、诚信缺失动摇合作根基
三、强化诚信建设的措施
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诚信素养
(1)对已要讲诚信
(2)为人要讲诚信
(3)处事要讲诚信
2、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1)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运行规则
(2)着力打造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
(3)完善以诚信为基础的合作体制
第四讲遵循合作原则优化合作系统
一、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
1、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构建合作体
(1)何为系统?
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集,它是整个系统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2)系统的特点就是要做到使总体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各。
(3)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特征,是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加和非还原的关系。
2、系统要素与结构的协调
(1)在一个合作体系统中,其成员是该系统的要素,同时各成员的特征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认知结构变量差异、兴趣差异、动机差异、情感差异、意志差异和性格差异等,也是该系统的要素。
(2)结构是系统与要素的中介。
3、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功能与结构是系统的两个方面,结构是系统的内在构成,是横向的、相对静态的方面;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纵向的、动态的方面。
结构联结着系统与要素,功能联结着系统与环境,结构决定功能。
二、尊重人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1、坚持以人为本
(1)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A)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扬弃旧的观念,确立全新的观念。
(B)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的物质要求。
(C)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的发展提供活动基础,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A)唤起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象,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B)发展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人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展,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发挥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
以不断发展的能力。
(C)塑造主体人格。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物质、理性能力,还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即人格。
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个别性与个体性,包括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诸多方面。
(3)确立主体价值观念
主体的动力趋向决定于主体的价值取向,主体的能动作用过程,是一个趋向于由价值取向决定的价值对象的过程。
2、尊重人的个性的多样化
(1)多样性。
专业技术人员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
(A)表现形式多样性;
(B)发展方式的多样性;
(C)发展速度的多样性。
(2)差异性。
人的差异产生源于三种因素:遗传、教育、环境。
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智力类型差异、智力水平差异、知识结构差异、性格差异、兴趣差异等。
行为风格差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析型、推动型、表现型及温和型。
3、重视人的发展诉求
(1)合作方式应考虑人的发展诉求;
人的发展与合作方式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人的相互合作,人类的生产能力也一会提高。
(2)合作模式必须与时俱进;
不能离开人的发展而片面追求合作模式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合作模式的发展空谈人的发展,应强调人的发展与合作模式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合作促进人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克服个人实践、个人能力的有限性,有利地人的身心健康。
合作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合作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人类社会,就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它本身就“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三、平等信任宽容的原则
在合作过程中,平等是合作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宽容是合作的理念。
无论是组织的发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都不能背离平等、信任和宽容原则。
1、相互平等是合作的前提
(1)平等离不开主体的价值评价;
(2)平等的前提是公开和民主;
(3)寻求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
(4)制度规则是保证平等的重要手段。
2、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合作的进程只能从信任开始:
(1)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2)信任作为基本的合作原则之一,也是人们一切职业活动中都应奉行遵守的道德原则。
(3)信任是道德之本,是合作之基,要合作就要从彼此信任开始。
(4)了解是信任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成功的保障;
(5)信任使人体会到生命的温暖,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3、彼此宽容拓展合作空间
(1)宽容是崇高的美德
何为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宽容至少有五大好处:
第一,宽容的人爱记住别人的好处,总是心存感激,所以很多人乐意帮助他;
第二,宽容的人能与人同乐,给人快乐,自己也是只记快乐,不记烦恼,所以他总是快乐比别人多;
第三,宽容的人关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长处,所以他的朋友很多;
第四,宽容的人善解人意,能够体谅别人,尊重别人,所以愿意与他合作的人很多;
第五,宽容的人对别人宽容时,必须对自己宽容,因而计较得失少,知足常乐,所以他的幸福感很高。
(2)合作需要笑容
宽容并不代表软弱;
宽容是一种美德,应理解宽容,学会宽容。
第五讲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
社会生活的实践证明: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
健康的心理能够占用前进路上的崎岖与坎坷,创造人生的幸福与成功;能够经受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挫折,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欢乐;能够使人善于合作、广结人缘,创造幸福的人生。
一、心理健康与合作共赢
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人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统一。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发展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
(3)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正常的智力;
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的总称。
正常的智力包括:乐于学习和工作,敬业乐业;有强烈的求知欲,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对本职工作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工作效率比较高;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在素质,努力获得工作成绩,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感。
(B)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C)积极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能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好的心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稳定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自身身心健康。
(D)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一种具体状态。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对集体和个人的合作、共处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
(E)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人格完整是指作为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F)健全的意志;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健全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表现为:能明确自己的行为目的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达到目的,自觉而不盲目;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果断而不优柔寡断或草率从事;能较长时间地专注和控制行动去符合既定目标,顽强而不意志薄弱;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自律、自制而不莽撞、冲动。
(G)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H)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要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角色认知:是指对某一角色规范的了解和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人们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常包括自我期待和社会、他人期待。
(4)理解和运用关于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心理疾病。
第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
第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
第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较理想的尺度和要求,它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一般标准,又为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提供了努力方向,从而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潜能。
2、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合作和谐
(1)心理健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心理健康有助于开发自身潜能
(3)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心和谐
一方面,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健康的生理有助于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生理健康。
(4)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分析
1、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现状
(1)职业适应性差,导致职业倦怠
(2)各种认知偏差,导致行为障碍
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
(3)情感情绪不稳定,导致情绪障碍
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4)人际关系紧张,导致交往障碍
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以情感亲疏为标志的心理关系,其实质是社会关系在个人意识中的反映。
(5)社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中的紧张因素
(2)职业特点因素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
(3)个体主观的因素
个体主观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等。
三、学会心理调适促进身心和谐
1、增强挫折适应能力
(1)提高挫折认识能力
(A)正确认识挫折,把握挫折的实质,是战胜挫折的前提。
首先,要视挫折为正常;
其次,有正确的认知方式。
再次,要看到挫折的积极效应。
(2)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提高挫折排解能力
2、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何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1)要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
(A)养成快乐的习惯;
(B)学会宽容;
(C)善于与人交往。
(2)要学会克服不良的情绪;
(A)正确归因;
(B)合理疏泄;
(C)积极的自我暗示;
(D)学会放松。
3、提高心理障碍防御能力
(1)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2)积极预防心理障碍。
如何有效的预防心理障碍?
首先,要注意端正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认知水平,学会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其次,要注意及时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第三,还要加强思想修养、个性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促进身心和谐
(1)正确地把握自我
(A)要自我了解;
(B)要自我悦纳;
(C)要自我控制;
(D)要自我改塑。
(2)优化个性品质
(A)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成功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
其一是自信;其二是独立;其三是乐观;其四是顽强,其五是理智;其六是乐群。
(B)优化个性品质的途径:
第一、丰富知识,择优从之;
第二、锻炼意志;
第三、培养良好性格,从小事做起;
第四、培养广泛的兴趣;
第五、要掌握好“度”。
第六讲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合作氛围
一、协调人际关系对合作的意义
协调关系,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协调好与领导、与同事、与服务对象等对自己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相应关系。
协调关系就是要在双向沟通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和谐、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对于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合作的需要;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
2、人际关系的困惑
什么导致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人们对它的困惑呢?
(1)在改革开放的社会里,文化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人的个性差别也越来越大。
(2)市场经济条件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
(3)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淡化。
(4)随着社会有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物质和服务方面的相互交换增多,这对传统人际关系结构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1)孤僻;
(2)忌妒;
(3)多疑;
(4)自卑;
(5)干涉;
(6)羞怯;
(7)敌视。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内容与艺术
1、协调与领导关系的艺术
(1)摆正位置,树立尊重和服从意识;
(2)角色换位,相互理解;
(3)主动交往,沟通信息;
(4)强化责任,有所作为。
2、协调与同事关系的艺术
(1)树立协作意识,弘扬团队精神;
(2)尊重同事,礼貌待人;
(3)学会宽容,理解体谅;
(4)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5)要乐于助人。
3、协调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艺术
(1)缩短心理距离,建立信任关系;
(2)关注公众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3)不断听取意见,协调好关系。
三、实现有效的人际交往
1、端正人际交往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对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态度模式:
(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
(2)“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3)“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
2、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真诚守信;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它要求我们真心诚意,表里如一,不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
守信,是合作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
(2)尊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