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新课改前、后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物新课改前、后的异同
第一篇:浅谈中学生物新课改前、后的异同
浅谈中学生物新课改前后教学策略和内容的异同
作者:XXX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的关键。
人教版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在很多省市试用,甘肃省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使用了新教材。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老教材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新老教材编写依据、内容呈现方式、章节编排结构、实践学习活动板块、课后习题设置等几方面。
.将二者从宏观上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新课标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强,内容与课时吻合的特点。
其中经典的生物学知识可以为学生日后
[1]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标,就需要所有高中生物教师共
同来探究新的教学策略,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新课程改革后生物高考题的演变,以增强生物备考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新课改;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特点
Light on the back of the high school life to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ntent of the difference
Abstract: High school life to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 students learn and master of the key.to teach new textbooks from the beginning in many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trial, gansu begin a new class to use the new textbooks.the high school life to teach new old textbooks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he old and new textbooks based on the way to write and compil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these events, after studying for a few problems set in.the two from macroscopic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ew textbooks, and the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to the spirit of the new textbook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eaching in high life.the new class marked out for all the students, the 21st century to complete the whole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new curriculum;New materials and textbooks;Comparative analysis;Characteristics
为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更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人教版那旧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应的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新教材。
新教材于2004年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用,其理念全新,内容翔实,灵活而又独。
新教材从教育目标到课程结构都出呈现看全新的面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学科体系。
一.新旧教材编写异同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
本文讨论的旧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二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
分必修本两册,选修本一册。
2.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高中教材,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6个模块的学生用书已于2004
年3月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从2004年开始试用。
新教材体现每个模块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是这套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教学策略正确认识新教材
从内容方面看,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特别是在图表、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渗透、探究学习三方面更为突出[2]。
1.1 图文并茂,直观拓展
据初步统计,仅新教材的必修本中有图表200余幅,包括实物图、坐标图、生物结构模式图、生理过程示意图、遗传图解及遗传系谱图、生物技术流程图等, 不再像旧教材那样为每幅图表配以大段的解释性文字说明,这就给相关知识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1.2 体现人文,渗透STS
新教材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范围,包括社会生产、个人生活、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社会问题、自然、职业等, 处处渗透着STS,课课都能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1.3 强调探究,设计巧妙
新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几乎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思考和讨论”,另外“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社会调查”等探究性活动也穿插在教材当中,设计非常巧妙。
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科学见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还能巩固学生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的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
“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
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
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是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4]。
就生物知识本身而言,它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保证。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这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心向。
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2.1 创设情境的方法
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较多,主要有以下4种。
2.1.1 创设问题性情境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的矛盾入手,设计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奇趣性和想象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去想象、去解决问题,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III模块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吃海鲜后全身就会出现红肿斑点?我们将这种症状称之为海鲜过敏症。
海鲜过敏症在生活中能见到也会听到过,人们亲身体验周围的事物,对它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认识,感受尤为深刻,也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期望,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教师在学生产生想解决问题的急切心理基础上,引导学生必须先了解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和过程,顺利进行了新课教学。
学生带着需
求、渴望上课,自然提高了听课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1.2 创设实验性情境
许多学校实验课,学生只是机械地按教师的指令去动手,使他们对将要做的实验毫无新奇。
“获得知识是一种欢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所以生物实验教学首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好奇而自觉动手,主动观察[5]。
例如在指导“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提出如下问题:洋葱表皮怎么取?取哪个位置最好?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结果,课堂气氛热烈,即使那些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在认真细致地操作、观察,一旦获胜,感到由衷喜悦。
2.1.3 演示直观教具
生物教学中各种模型、标本、挂图、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都具有鲜明的线条色彩,特别是录像、电影教学还含有悠扬动听的特殊韵味,都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感受真切,留下的视听表象深刻,记忆持久性强。
生物教具种类多样,形式各异,只有依据教材内容、知识层次和课型特点来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教具使用过多、过杂,会导致学生只图看“热闻”而冲淡主题,浪费时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具进行合理选择,力求发挥其最大作用。
例如:学习人体心脏结构一节时,选择演示猪的心脏实物(或心脏模型),这祥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助于认清心脏的分腔及其关系,各腔相连通的血管和内部瓣膜的类型及其功能等。
若利用挂图,由于缺乏立体感而影响演示效果,但讲心动周期时,演示挂图或黑板画就能把其经历的过程和时间反映出来,而演示心脏模型或实物则不起作用。
还要注意根据教材的内容分别选择不同的教具,如利用活动挂图讲授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全过程;利用刃贴图讲授葫芦醇、松的生活史,利用幻灯机
投影仪讲授蝗虫的发育过程;利用录像演示乌、哺乳动物的多祥性、蜜蜂的群体生活、鸟类的节律行为等。
这祥使教学精境更具真实感和诱惑力,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强烈地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6]。
2.1.4 创设类比性情境
运用类比,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使学生产生联想,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3模块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达尔文的实验时,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我们人类在受到阳光照射时会眯起眼睛,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感光的部位是眼睛。
那么胚芽鞘的感官部位在哪呢?这样学生对胚芽鞘感光部位就比较容易理解,印象也比较深了。
3 倡导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收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 '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 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
”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保持一致,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 并发展自己的个性[7]。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结论。
3.1 精心设计问题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
例如: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体有害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同学们也经常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有关内容的报道,对它非常感兴趣。
在“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学完后,跨章复习时提出这个问题,同学们情绪高涨,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提出各自观点,这是一个发散思维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8]。
3.2 讲究提问技巧
首先,课堂提问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语言要准确,要有明确的
针对性,否则不管课堂提问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单调、严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
最后,教师的提问,必须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引人入胜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3.3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有疑而问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袒露心声的学习过程的表现。
单纯的师问生答往往不是平等的对话。
教师要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激励学生勇于提问,点拨提问技巧,培养学生善问[9]。
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能主动把问题提出来, 而是要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3.4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全方位
地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
生物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获得生物学知识,因而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探究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师生对话、生生讨论中,实现师生思维的有效碰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更形象的理解课本内容,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什么是种群”时,就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这个城市的居民是否是个种群?进而通过这个例子来分析构成种群的条件,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在
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白云.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三个超越—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学研究),2005,14(7):55.[2] 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26(4):59-60.[3]陈燕.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贯彻高中生物新大纲(1)[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56.[4]陈受星.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报),2010,22(1):109-112.[5]谭英.生物情境教学法初试[J].黑河学刊,2001,(1):59-60.[6]幕俊玲,浦克利.科学演示直观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6):66-67.[4]曾慧.试论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特点[J].科技交流,2009,132-133
[5]夏献平.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主要特色[J].生物学杂志,2001,18(3):40-41
[7]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二册)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册必修)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物学习方式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物学习方式的探究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深刻的影响和引导着生物教学实践的改变。
生物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快乐事情,
那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学中首要做到的事情,做不到这一点,以上所说的转变就很难实现,就是空谈。
而农村地区有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更有利于教师在转变学习方式上做文章,因此,研究农村地区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个生物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
改变生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农村地区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近几年来,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形同虚设,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把生物课当作所谓的“豆芽课”,具体分析如下:
1、农村生物课的教学一般都采取“搭便车”的形式,由数学或物理教师兼任,并且区一级的教研员也很少顾及初中生物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
这样导致生物教研信息无法下传,常规教研活动无人组织,更谈不上专题教研活动的开展。
一般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
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课时上虽按上级要求安排,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时常被其他统考科目挤占,生物教师的工作量的认定与其他学科不等量问题,导致部分生物教师自信心不足,从而对生物教学失去信心。
2、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兼课教师过多,生物教学就成了老师现学现教,也没有下功夫去认真备课,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既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也不联系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教学模式陈旧,常常出现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
象。
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如种皮与果皮不分,神经和神经纤维混为一谈等。
任
课教师也不注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提问,问题的难易度,作业的量与度都只是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看高分率不讲合格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3、生物实验难以正常开展因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其他手段不能代替的。
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所以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生物实验室,学生实验只能搬到教室上,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做生物实验,还有的学校实验室虽有但形同虚设,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绝大部份不能正确使用显微镜,不能按正确方法制作生物切片等。
由于初、高中生物衔接性还是很强的,初中生物的基础不好,也会直接影响高中生物的教学。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应为教师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实验尽量开足开齐。
4、生物学科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豆芽课”,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主科”作业等时常发生,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发挥农村优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为什么农村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具有优势?
1、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学的方法除了课堂的理论讲授,新课程更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中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教材中很多探究活动所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场地,环境并非是学校内部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就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是校外、社区、自然界的大环境才能提供和解决的问题。
由理论、实验到课外
调查实践,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2、农村学生对自然界丰富的感性认识确立了生物学科的学习优势
作为在农村环境生活了十多年的中学生,有不少人男孩自小就钩鱼摸虾捉青蛙,爬树捕蝉玩弹叉;女孩也少不了喂养鸡鹅鸭猪牛狗,喂养耕种勤动手。
所以,对于农村自然环境中一定生物种类、部分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等具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讲到用鲫鱼来观察游泳,只要指导某调
皮捣蛋鬼、让他捉鱼剪鳍,保证手脚麻利。
讲到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我只在讲课前提问那个调皮捣蛋鬼,他就可以告诉大家去哪能挖得到蚯蚓,哪是蚯蚓的头或尾,蚯蚓是怎样运动的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讲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你只要确定一种生物,农村中学生就能给你串成一条长长的食物链,小组组合起来就是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讲生态平衡,某种生物数量猛减,农村学生就能马上答出那些生物数量会猛增,自然而然引导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3、农村的生产环境、生态环境成就了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在我校门口周围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交易中等等,还有周边的农户生产模式的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等等,都是我校开展生物课外参观学习,调查实践的基地,是我校开展生物学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另外,农村的农、林、牧、渔的生产环境,河流、池塘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等,都是农村中学开展生物教学的资源优势。
(二)、如何发挥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1、把握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切切实实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信心
生物新课程列入了系列化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中学生活跃好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农村中学生对某些自然现象的一知半解更容易激发其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寻根问底、科学地开展探究活动,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