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年华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谈“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特质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22期2016年11月教育观察

Survey of Education Vol.5No.22Nov.2016

如水年华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谈“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特质的培养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叶圣陶先生是从苏州小学讲台走出去的现代教育大家,也是苏州教师的精神导师和行为楷模。新一代的“苏式教师”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努力践行教育理想。“苏式教师”根植于孔子万世师表的

传习之中,具有博养大爱的教育情怀。形成教师完整的德品学养特质,是“苏式教师”培养的高位坐标。“苏式教师”的品德学养特质如下:首先,德馨志磐。壮志如磐当拏云,德行馨香满校园。其次,心潜道简。潜心涤虑心自明,大道至简了无痕。最后,虑远履新。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更把凯歌奏。

[关键词]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特质[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6)22-0054-02一、德馨志磐———壮志如磐当拏云,德行馨香满校园

德馨志磐是“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的特质,需

要用教育名家的思想来涵养。叶圣陶先生说

,“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要有“新精神”

“乐育英才”

。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说:“教师要释放职业价值的正面信息。”叶圣陶先生强调了教师的

修养与精神,朱小曼教授突出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两者都强调了教师以认准目标、满怀师爱为核

心的德品。这正是“苏式教师”最重要的特质。

涵养教师德品学养的特质是“苏式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沧浪实验小学的做法是“三个引

导”:用学校《致精管理手册》引导教师精神自觉;向教师推荐必读专家名师论著,引导教师认知自

悟;定期开展

“我们身边的师德模范”“爱心故事传递”“教育理想与追求笔谈”等活动,引导教师思想自省。教师德品提升是“苏式教师”素质发展的动

力引擎、学养勃发的

“根基”。(一)认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

漫步“苏式校园”,无论是两鬓已然斑白的老

教师,还是脸上稚气未退的新教师,他们始终都对

教育抱有一份热爱。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

,“下海”热潮滚滚之际,还是现在众多选择、无数诱惑之

下,教师对教育事业都有一份坚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育就是“苏式教师”心中难以撼动的大山。

(二)亦师亦友,师生关系乐融融

“亲其师,信其道

。”“苏式教师”熟谙此理。课堂上,鲜见教师高高在上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饶有趣味的学习;课堂外,常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游戏、活动,甚至假日小队活

动教师也乐于参与其中。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德行馨香满校园。

二、心潜道简———潜心涤虑心自明,大道至简

了无痕

心潜道简是“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的又一特质,需要巧学为媒,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专业对话,且行且长。教师学养特质的自我发展是“苏式教师”培养的

“研训策略”。沧浪实验小学的做法是

“三个利用”:利用年级部学科组研学活动分析教材、交流学情、设定目标、研制计划;利用课堂教学转型策略,让教师盘活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模式,尝试炫彩评价;利用课题项目研究,让教师玩

转科研“魔方”,探寻课改“良方”

。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把控自我发展脉络,是“苏式教师”学养特质提升的关键。

(一)学而不厌,莫向光阴惰寸功

让教师浸润于文化的博大与深远之中,使其具有丰盈的德信,高远的视界,内秀于心,而形胜于外。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历史文

化的熏陶下,“苏式教师”与书为友。向书本学,丰

富与充盈自己的知识与精神;向他人学,舒展自己的喜爱与特长;向大师学,扩展自己的视野与胸怀。

学习给“苏式教师”的生活开启了一扇窗,也给教

学之河注入了更多的清泉

。“苏式教师”自有一份独特的风雅气质。

(二)大道至简,洗尽铅华也从容在“苏式教学”的背景下,“苏式教师”营建了

德馨与智慧共生的“苏式课堂”,努力探寻教学之

4

5[作者简介]沈俐(1969—),女,本科,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教师,中学高级。

[收稿日期]2016-09-29

DOI:10.16070/45-1388/g4zx.2016.11.025

法,剔除众语喧哗、花里胡哨、故作神秘,回到教学的本真,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的教学水到渠成,淡定从容,丰厚扎实。教学的过程就好比牵着学生的手教学生走路,既帮扶学生,亦随时准备放手。“苏式教师”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教学,自信而从容。

三、虑远履新———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更把凯歌奏

虑远履新是“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的另一特质,需要为教师的教育坚定与抱团发展搭建平台。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要不断前行,往更真更善更美的路上前进。”“苏式教师”要贡献新论频出的教育智慧。

形成教师完整的德品学养特质,是“苏式教师”培养的高位坐标。沧浪实验小学的做法是“三个助推”:磨课,从家常课到教研课,再到展示课,助推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核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研学,以团队合作形式,通过“青蓝工程”“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助推教师从协作中获得启迪、获得创生;反思,自我反思、互动反思、对比反思,专家提点后反思,助推教师在新常态下,做中思、思中行,书写自己鲜活、饱满、充满个性的教育故事。

(一)坚定不移,滴水能把石穿透

“教而学之”是在引导、启迪、唤醒、激励与鼓舞中,使其术渐而转化为艺,日益精进。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评论水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的。滴水穿石,这份毅力可敬可嘉。在姑苏水城自然环境的荡涤下,“苏式教师”自有着一份可贵的坚忍毅力。

每一名教师,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逐渐过渡到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再发展到信手拈来的从容自信,这是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这是日积月累的不断锤炼,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探索,是不懈追求的教学之路上的一程。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苏式教师”的勤勤恳恳在“苏式校园”里大放异彩。

(二)团结互助,校园和谐求大同

“集而成之”是在团队、伙伴式的合作、影响中推动个体至群体的共生性发展,生发集束效应。“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苏式校园”里,教师的团结互助、精诚合作已成为新常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团队在出谋划策,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感同身受,共同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教师比教法重要———谈叶圣陶“爱的教育”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4(9).

[2]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教师发展[J].人民教育,2014(19).

(上接16页)

学习,强调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促使学生对课外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应用形式进行探索。

(四)加强认识,合理使用,降低负效应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不断完善的,电子书包也不例外。降低了电子书包的负效应,才能使电子书包的应用更进一步。为了降低电子书包的不良影响,要做到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电子书包的准确认识。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电子书包的有效使用案例,宣传和普及电子书包的内涵、本质及其优势,从而增加社会成员对电子书包的正确认识。同时为合理使用电子书包提供参考与示范。要开展家长、学生、学校等不同层次的电子书包使用的说明会,明确电子书包有效使用的注意事项,指导参与者有效使用电子书包。

其次,加强细节设计和师资培训。例如,针对电子书包造成的书写困难问题,可以增加手写功能的开发;针对视力保护的问题,可以设计时间提醒或强制暂停休息等功能。同时,加强教师电子书包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教学设计指导。引导教师积极地学习与研究,以便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应用电子书包。

以上策略的提出能够为推进电子书包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电子书包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带来的是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学习时空、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改变,但是要改变延续了多年的传统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我们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电子书包。伴随着社会群体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建设的不断成熟,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电子书包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还需要持续推进,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显龙,苏小兵,吴永和,等.面向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84-91.

[2]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66-72.[3]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7-89.

[4]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60-6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