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气味鉴别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显微鉴别方式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鉴别效果。
以分
子鉴别为例,
因为粉末药材自身具备独有的遗传物质,所以通过对分子鉴别方式的应用来实现对粉末药材的
鉴别。
以性状鉴别为例,
中药中的气味是主要特征,并且也是中药质量评价中的主要评价指标,
并且气味可以实现对药材本质的体现,所以应用性状鉴别方法可以取得良好鉴别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感官技术得
到有效发展,
以电子鼻、电子舌为例,在粉末中药鉴别过程中应用电子鼻和电子舌,
可以实现对中药气味的鉴别。
针对电子鼻愕而言,
是指人工嗅觉分析系统,而电子舌则是味觉传感器技术
[13-15]。
通过对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应用,
模仿人类对气味的感知,通过将电子鼻和电子舌系统应用于粉末鉴别中,
可以起到良好的鉴别效果,并具备广阔发展前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阶段应用于粉末中药鉴别中
的常用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结归纳出针对不同鉴别方法的应用,
需要结合对中药粉末特征的挖掘,以及技术的应用,并对电子鼻、电子舌系统鉴别方法的应用进行展望。
基于此,
需要重视对粉末中药鉴别的开展,
明确中药鉴别的重要性,在具体鉴别开展中,选择合适鉴别方法,实现对粉末中药质量、真伪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晓萍,刘如良.六种白色粉末药材的鉴别分析与应用[J ].光明
中医,
2013,28(11):2414-2415.[2]俞秀香,林彬,谢建荣.中药简易鉴别方法偶拾[J ].光明中医,
2010,25(10):1921-1921.
[3]陈翠美,屈岭.几种常见中药的掺假掺伪鉴别方法[J ].光明中
医,
2010,25(8):1518-1519.[4]肖保国,王志阳.几种常用中药及其伪劣现象经验鉴别方法[J ].
光明中医,
2016,31(16):2430-2432.[5]刘爱香.中药及中成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中的问题分析[J ].光
明中医,
2018,33(22):3437-3439.[6]吴娜,杨诗龙,严丹,等.粉末中药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与思考实
践[J ].中草药,
2015,46(10):1413-1419.[7]任子和,杨瑶珺,阎玉凝,等.从柴胡的研究进展看中药鉴定的发
展趋势[J ].首都医药,
2010,17(12):16-17.[8]许舜军,杨柳,谢培山,等.中药气味鉴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1,22(2):228-230.[9]李慧娟,赵玉丛,李利红.中药超微粉质量标准制定方法的研究
进展[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2):30-32.[10]张宝喜,王小营,龚宁波,等.10种中药材的粉末X 射线衍射
Fourier 图谱分析研究[C ]//第十一届全国X 射线衍射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 )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X 射线行射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 )研讨会论文集:2012:63-66.
[11]胡翠英,马骥,庞其昌,等.常用花类中药材粉末的光谱成像快速
鉴别与分析[J ].中国药房,
2012,23(43):4075-4077.[12]张毅,徐冰,孙飞,等.中药提取物粉末物理指纹谱研究及应
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41(12):2221-2227.[13]杨晓丽,矫喜梅.9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真伪鉴别研究[J ].中
国医药指南,
2018,16(22):211-212.[14]魏晓楠,郝铁成,刘庆华,等.中药鉴别方法与技术探究[J ].中国
野生植物资源,
2018,37(4):65-69.[15]杨丽,李旻,李雪莲,等.差热分析法在中药鉴别中的研究进
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25(7):1707-1708.(本文校对:白文荣收稿日期:2019-08-27)
中药气味鉴别的研究进展
裴
勇
摘要:“气味”是中药材质量检测中的特殊指标,临床上常用95%的中药材,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气味,如今气味已经成为了中
药材鉴别、
检测中的考察要点。
诚然,以“气味”为判别标准,不免会导致药材鉴定结果缺乏客观性,其可重现性、准确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鉴别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分析中药材气味的技术方法也越来越多。
为给中药材鉴别工作提供可靠借鉴,为中医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文详细论述了中药材鉴别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当下科学研究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构想以及展望。
关键词:质量检测;中药材;气味;鉴别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20.07.060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07-1114-03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制剂室(河南郑州
450000)
通讯方式:E-
mail :zfj5615@sina.com 中药材的质量检测、真伪鉴别是保证中医治疗安
全性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围绕中药材鉴别国内开展了诸多研究,
但是多数研究都倾向于采用或者效仿西药的鉴别、
检测方式,即以某一个理化性质或者指标成分含量作为鉴别中药材真伪或者质量的核心。
然而,中·
4111·光明中医2020年4月第35卷第7期CJGMCM April 2020.Vol 35.7
光明中医2020年4月第35卷第7期CJGMCM April2020.Vol35.7·Ⅲ·
药材本身和西药有着较大的差异,其构成复杂,通过多种成分或者靶点的作用生效,其药效并非如同西药具有针对性、单一性,所以效仿或者采用西药鉴别方法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这也是近年来业界热议的话题。
而长久以来,中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就注重于从中药材整体性状进行评价,通过分析中药材的形态、气味、色泽、外观、质地等方面,来判断中药材的质量以及真伪,用“气味”检测中药材的方法能够延续至今,已经证明了其合理性以及实用性,但是却一直被业界否认。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以辨证的视角,去分析“气味”和其内在质量之间的科学联系,并提高中药材的鉴别水平。
本文以此为探究要点,在下文中论述相关鉴别方法以及目前有关于中药材气味鉴别的可靠研究。
1中药材气味鉴别方法
“鉴别”历来是中医中的重要工作,是中药材研究、生产中的首要环节,中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衍生出了多种药材,类目繁多、源地广泛,在市面上,炮制品、仿制品、代用品等层出不穷,同科属的中药材性状相似,但其药理、作用却大相径庭,市面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屡见不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更是成为了“常态”,价值管理、鉴别技术方面的疏漏以及不规范,导致中药材的质量、真伪难以得到保障,对中医临床治疗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1]。
如今,中药材鉴别可大致分为性状、理化、基原、显微四个方面,但目前业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仍旧是传统的性状鉴别,即“观其形、感其质、尝其味、辨其色”,中药材的气味、外形、颜色、质感等成为了临床用药的观察要点。
性状鉴别本身的适用性强、使用方便、效率高,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中医发展遗留下来的重要方法,其本身具备较高的合理性、科学性。
气味是性状鉴别中的关键要素,重要的外观、质感、颜色或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进行伪造,但是气味的伪造较为困难,人为干预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并且中药材的气味和其本身的成分有着直接关系,可谓是中药材内在物质基础和外在性状表现的关联点[2,3]。
中药材特殊的内在成分造就特殊的气味,同时挥发性物质刺激人体感官,部分中药材有浓烈的芳香气味,此类中药材中就往往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成分或者香豆素成分,且此类药材在中医治疗往往用作于行气、活血等。
比如,当归的气味伴有清香、白术的气味香中带甘、冰片的气味香中带甜、苍术的香味带有干燥、阿魏则带有持久并且浓烈的大蒜臭味、薄荷在反复揉搓之后可散发出浓烈的清凉香气、麝香的香气浓烈且窜鼻、白豆蔻的香气带有凉意。
而部分香味或者气味不明显的中药材,却往往有着较淡的独特味道。
比如,鹿角本身有着淡淡的石灰气味、白鲜皮本身有着和羊臊气类似的气味、人参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味道(业界将人参的气味称之为参气)、种子类中药材若出现酸腐气味则表明药材本身变质。
另外,在传统的在中药材鉴别方法中,还可将中药材经过特殊处理,然后判断其气味。
比如,苏合香、檀香等中药材,以“火试”的方法进行处理,便可散发出浓烈且扑鼻的香气;马宝经过燃烧或者“火试”后,会散发出类似马粪的臭味;天麻经过熏蒸处理后散发出如同马尿一般的臭味,且该臭味越为浓厚,则表明天麻的质量越好[4]。
中药材以其本身典型的气味特征以及几千年来中医归纳的气味鉴别经验,让该方法延续至今,所以通过气味来鉴别中药材、检测中药材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药材气味鉴别过于依赖鉴定者的经验以及主观感受,其可重现性、客观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其中的科学内涵无法以客观且辨证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导致中药材气味辨别受到业界人士的怀疑并且逐步被业界人士所忽视。
2中药材气味鉴别研究
中药材的真伪问题、质量问题近几年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但是整体仍旧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少有人将传统的可靠鉴别方法以科学论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其结果必然是理化鉴别过于单一、传统鉴别方法过于主观,以至于中药材市场乱象不能得以消除,中医也难以在现代医疗领域“正名”。
长久以来,无论是理化鉴别文章还是中药材成分鉴别文章,对于中药材中挥发油的相关研究数量极多,但是对于中药材气味的可靠研究却屈指可数,尽管中药材的气味和挥发油有着直接关系,但是理化研究中的“挥发油”,往往是通过多种方法所获得的,和气味相关的挥发油则是在沸点极低,且常温下极其容易挥发的成分[5]。
目前,提取中药材中挥发油的方法较多,如溶剂萃取、蒸馏法、微波提取法等等,但是通过这些方法提取出的挥发油,其本身虽然包含了一定量的气味物质,但是真正让中药材气味体现出的物质在提取的过程中却因此丢失,所以这些有关于挥发油的科学研究,往往忽略了或者遗漏了中药材成分和气味之间的联系。
并且,部分挥发油提取方法,在提取的过程中还会对中药
光明中医2020年4月第35卷第7期CJGMCM April2020.Vol35.7
材本身的挥发油成分造成影响,如蒸馏法、微波提取法,在提取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热不稳物质损伤或者丢失[6-8]。
仿生技术是近几年在中药材鉴别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技术方法,电子舌、电子鼻在气味区分方面也有着诸多报道,同时利用传感器技术,在不损伤药材、不取样的情况下判断药材的真伪、质量[9]。
但是这种方法仅仅能够通过仿生设备来展现出气味响应值,无法直接体现出中药材气味和其化学成分的关联性,不能够以定量或者定性的方式制定中药材质量鉴别标准,难以保障中药材的用药安全、保证中药材的实际疗效,并且仿生技术的应用造价高昂,目前该技术能够识别的中药材种类也极为有限[10]。
反观近年来有关中药材鉴别的研究,不难发现,中药材气味鉴别受重视程度其实在不断提升,但是多数相关研究都没有在已有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辨证的、合理的将现代科学和气味鉴别结合起来,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单方面的科学分析或者方法分析,这对中药材气味鉴别方法的发展是不利的。
通过药理分析中药材质量、真伪的研究却开展的如火如荼,这种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中药材的方式,就是规范中医治疗的重要切入点[11]。
气味鉴别也可以此为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分析重要气味特征以及物质基础,揭示药效、药理、气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12]。
3中药材气味鉴别案例
川芎、当归是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中药材,其本身的气味、香气截然不同,传统的中药材气味鉴别方法常以其气味浓郁程度、香气特征来判断真假、质量。
有关于川芎、当归的理化分析文献表明,二者的成分构成极其类似,通过理化研究难以实现行之有效的区分,并且有关于二者的质量理化研究,常以“挥发油”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如上文所述,蒸馏、萃取,最终导致其本身的构成以及挥发油中热不稳物质丢失、受损,这种研究方式没有在传统气味鉴别方法引导下,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论证。
这里以川芎、当归药材挥发性的相关研究为例,以人的嗅觉感官为引导,有针对性的提取可鉴别化学物质。
研究发现,川芎、当归的MS/GV图谱挥发性成分截然不同,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川芎、当归的挥发性、气味特征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由此可见,中药材的分析、研究,以单纯的成分分析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而传统的气味分析方法,本身就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在质量区分、真假鉴别方法,值得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进一步分析[13-15]。
4结语
性状鉴别至今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的科学性不容忽视,虽然理化研究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以西论中”的方式本身就有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可以“科学数据”作为传统性状鉴别方法的支撑,将中药材性状鉴别内容、方法以科学的手段进行客观论证,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医发展经验、科学论证成果的标准化鉴别体系。
广大从业者要认识到,中药材的研究需要立足于传统,依托于经验以及科学方法,以辩证的方式来解释传统经验,揭示传统中药材鉴别方法所蕴含的科学内涵。
如今中药材鉴别存在的问题以及挑战,对于广大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必须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桎梏以及西方医学理念的束缚,开创出符合中医的新鉴别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秀红.中药饮片掺伪的鉴别技术分析[J].光明中医,2017,32(13):1881-1882.
[2]袁晓航.何首乌、鹿茸、人参、茯苓等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21):3189-3190.
[3]孙旖.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7):2502-2504.
[4]毕桂宏.中药材的鉴定研究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21):3263-3265.
[5]陈桃灵.中药材川芎的鉴定及临床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7,32(21):3065-3067.
[6]韩文正.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术语与药用植物学的内在联系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5):54.
[7]翟丽萍.火试鉴别法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鉴别中的运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10):107.
[8]廖能.中药性状鉴定知识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38):196.
[9]赵长东.刍议火试鉴别法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鉴别中的运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175-176.
[10]冯志刚,高云龙.几种名贵中药饮片的鉴别和质量控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3):365-366.
[11]胥运舟,黄成禄,许昌华.五组常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J].饮食保健,2018,5(42):97.
[12]朱志均,周华英,罗坤豪,等.基于机器嗅觉结合BP神经网络的砂仁气味鉴别方法[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8,39(4):45-48.
[13]黄成禄,黎桂亭,夏曦.常见中药饮片易混淆品的鉴别[J].养生保健指南,2018(43):266.
[14]陈永刚.中药沉香品种鉴定方法以及鉴别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9):221-222.
[15]何治勇.中药饮片掺伪的鉴别技术分析[J].医药前沿,2018,8(11):348.
(本文校对:姜波收稿日期: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