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藤野先生》写作特点word版本 (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1、形散而神聚: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来看,十分自由,天南

地北,历史地理,国内国际,驰骋自如。但是,优秀的散文又总是不拘一格而

中心突出,富于变化而主题集中,灵活多样而线索分明,纵横开合,随意驱使,都紧紧围绕一个思想。《藤野先生》一文正是这样。

这篇散文,从所写的时间来说,自1904年在仙台医专的生活到1926年

在厦门大学的工作,20多年;从所写的内容来看,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情况,有医专的学生生活,有国内有国外;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真是写人则栩栩如生,记事则娓娓动听,状物则身临其境,抒情则感情

奔涌,议论则尖锐泼辣。

全文三个部分,层次井然。第一部分写“我”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无所事事,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的腐败生活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

那末别的地方如何呢?文章过渡到第二部分,着重写作者在去仙台途中见闻及

仙台医专的生活。赴仙台途中,作者特地点出“日暮里”与“水户”两个地名。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暮里”,望文生义有日落西山暮色降临之感,与当时

“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现状吻合,触景生情,记忆尤其深;至于“水户”

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之地,朱先生是浙江余姚人,颇有民族气节,明亡

后进行反清宣传活动,事败后长居日本讲学,这当然又对鲁迅先生是一个很好

的启发。鲁迅去日本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强烈地表

现在对两个地名的记忆中。鲁迅离开东京到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医专学习,

正是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作者在仙台的住宿吃饭,虽然受到优待,但毕竟十分艰苦,然而他不怕蚊虫叮咬,

不怕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坚持学习,这不也表现了作者为了寻求救国真理而

发奋学习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吗?

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藤野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

苟的教学态度,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作者学习的积极性。当作者在

课堂上经受了一场“参观枪毙中国人”的“盛况”之后,便当机立断,决定弃

医从文了!“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

为不幸的。”(《呐喊·自序》)学医是为了救国,弃医从文也是为了救国!

可见,爱国思想,象一条闪光的红线,贯穿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之中,全文也正

是用这条红线把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作者离开仙台以后直到写作本文时的一段生活,着重写了藤

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和鼓舞作用。还是写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形散”是指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样性;“神聚”是说中心突出,主题鲜明。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写作的这一特点。

2、开头与结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然。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从开头就能深深地吸引

着读者。其开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开门见山也好,概括集中也好,但必须与

全文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这话是很

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藤野先生》的开头是包含着作者极大愤慨、失望、不满、厌恶

等深沉感情的概括式开头,既总括了文章一、二两节的内容,又为下文的展开

作了很好的伏笔。另外,应知道《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虽然十篇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常常首尾相连,紧密贯通。《藤野先生》是其中

的第九篇,前一篇《琐记》,详细记述了作者对故乡的失望而到异地南京去求

学的经过。在南京求学几年,大失所望。在《琐记》的末尾说:“所余的还只

是一条路:到外国去。”到哪里去呢?1902年作者到了日本,先在东京弘

文学院。那末“东京”又是怎样呢?那就是《藤野先生》一文中开头的这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两篇文章不是首尾相连了吗?

好的结尾,或者干净利落,坚决果断,或者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或者

前呼后应,首尾贯通,或者升华主题,突出重点。《藤野先生》的结尾写道:“只有他(藤野先生──引者注)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

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

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的文字。”

这一段结尾的文字,既起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

是起到画龙点睛式的突出了文章战斗作用。

我们知道,鲁迅是在1926年8月被“挤”出了“集团”之后从北京到福建的,其时的厦门大学保守势力浓厚,尊孔读经的声浪甚嚣尘上;不久,那些原先为

北洋军阀效力的“现代评论”派的人物纷纷南下,来到厦大,并与厦大的反动

势力互相勾结,继续打击,排挤鲁迅。鲁迅在北京曾经不遗余力地用杂文为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