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网络育人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网络育人调研报告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思想认知和生活方式受到深刻影响,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开展网络育人提出了切实要求。
高职学生是高校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群体网络行为样态和需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空间育人新阵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建构深蕴现代特质的职业教育网络育人体系,让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增量”,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的存在问题
1、高职学生科学用网能力亟待加强。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是非判断、真伪辨别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在面对网络空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错误价值观的冲击,其科学用网能力亟待提升。
第一,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平台话语体系的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参与主体愈加多元,表达内容愈加失序,网络信息包罗万象,网络乱象层出不穷,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增强网络辨别力。
第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介于18岁至23岁之间,兴趣涉猎广泛,有一定的猎奇心理,对社会焦点问题及舆论事件关注度较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所以极易被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误导,高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亟待提高。
第三,部分学生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收获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容易沉溺于网络空间之中,网络成瘾问题突出,高职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2、高职院校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核心技术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虽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但仍有部分核心技术设备依赖
进口,面临着“卡脖子”的网络技术难题,使得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掣肘,难以实施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管控,无形中为西方腐朽思潮的传播与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助推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导致高职学生缺乏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自律,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不可控性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试错成本。
高职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有甚者会沦为不实消息与不当言论的生产者。
但高职院校难以及时监督和调控学生的不良行为,其网络治理滞后性的弊病日益凸显。
如何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如何加大网络监管,如何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是提升高职院校网络空间治理能力需要直面的问题。
3、高职院校网络育人创新力度亟待增强。
第一,网络育人方式有待革新。
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管理主体是学校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管理对象为学生、教师,管理决策模式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单向决策,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对学生进行灌输式说教现象。
然而,伴随着各种思潮借助互联网在校园内不断交流交融交锋,高职学生表达意愿不断提升,表达途径不断拓展,教育教学逐渐形成去权威化倾向,传统说教管理模式受到排斥,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和完善网络育人工作势在必行。
第二,网络育人品牌创建不力。
相较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投入资源不多,在网络文化作品上缺乏创新性,未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形成体系化的特色项目和品牌文化,高职院校探究网络育人的创新力度还需加强。
二、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的增效路径
1、理念更新:全时全域引导理念贯穿始终。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用户思维”,灵活运用讲授、启发、互动、体验等方法,运用网络技术贯穿学生课内
课外、线上线下,实现对学生的全时全域引导,增强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第一,引导方式追求全时全域。
首先要立好“第一课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直面网络热点问题,将鲜活的网络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及时帮助高职学生分析和处理疑点、难点,引导和激励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念。
其次要丰富“第二课堂”,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聚焦学生思想困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筑牢课下“育人空间”。
最后要站好“第三课堂”,实施“互联网+”战略。
高职院校要积极运用、微博、抖音等平台,推动网络育人阵地建设,打造生动活泼、脍炙人口的原创精品,牢牢占据网络“育人空间”。
第二,育人队伍力求全员全域。
在网络空间有效开展育人工作的关键是人,高职院校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要把所有教职员工都纳入网络育人队伍,对队伍成员实施分类管理,进行专业培训,使人人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实现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步提升。
打造一支由宣传、组织、学工、团委、马院、辅导员和通讯员等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保证人才队伍的先进性,让队伍的力量更强更准更有威力,齐心协力画出管理和育人的最大“同心圆”,做到对高职学生的全时全域引导。
第三,师生关系寻求全时融洽。
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追求个体平等和自身话语权,传统的“师尊生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待改变。
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渠道,极大拉近个体之间的距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打破师生之间的藩篱,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学生平等交流,了解和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增强学生情感认同,推动网络育人从“指尖”入“心间”。
2、技术赋能:创新网络育人方式靶向发力。
第一,技术融合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网络凭借庞大的信息承载量、广阔的覆盖面和快速的传播速度,极大丰富了思
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与工作方法,实现了非接触的线上形式与面对面的线下形式优势互补,增强了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主动拥抱互联网生态,通过对新技术的创新运用推动网络育人走深走实。
例如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云课堂、入驻B站等举措,积极吸纳青年群体的有益表述和潮流元素,在青年圈层话语体系中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在与线下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网络育人效果。
第二,筑牢安防体系助力网络育人。
高职院校需积极主动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趋势、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估,有效构筑思想“防火墙”和行动“主阵地”。
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升级,对高职学生在互联网终端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人”“机”两个要素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领鲜明化、日常管理精细化、学生服务精准化、学生发展全面化,打造智慧校园。
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护方案,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对网络负面信息进行过滤和抵制,营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防患于未然。
以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为基础,从战略化视角强化网络安全建设,为网络育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依靠数据治理创新网络育人方式。
结合职业教育要求,治理学生校内外活动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精准刻画学生行为、思维与诉求,并结合用人单位要求与市场需求提炼学生发展目标和标准,创新网络育人方式。
通过智慧学工信息平台实时采集学生数据,自动统计分析、智能监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画像”,根据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菜单式”帮扶,搭建成长路径,帮助更多学生更高效地提高个人竞争力。
通过数据治理,还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项目上向困难学生倾斜,给予其更多的机会、资金政策保障以及指导”。
3、治理提档:扎实提高网络空间育人成效。
第一,提高教师网络教学效果。
一方面,海量的网络信息提供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应
根据教育目标及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有选择性地将有效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为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微课、慕课、云课堂等APP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限制,使教学范式由传统的单一线下教学逐渐向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过渡,构建“互联网+大思政”格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第二,引导学生网络空间思想互动。
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网络信息生产、接收、传播和反馈等各环节中。
首先,高职院校要抓住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牢思想旗帜,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例如将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等学校重大活动进行网络同步播放,通过现场直播与网络互动扩大覆盖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其次,集中力量设计高职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互联网上的时事热点、舆论焦点,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最后,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绿色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高职学生的政治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素养。
第三,优化评价机制激活师生能动性。
优化网络育人评价机制,将师生在线上及线下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果、在各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等纳入网络育人评价体系,以此鼓励师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网络优质内容供给与沉淀,从而达到学生乐于看、真心赞、主动转发的效果。
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师生在网络空间中加强交流,凝聚价值情感与共识,还要引导教师积极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增加匿名评价环节,“键对键”“面对面”相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使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联动效应,协同发力,共同增强主流话语传播力度,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及
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和市政协重点议题安排,9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小组,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全市制造业面上情况。
并先后赴陶朱、大唐等镇街开展情况调研,实地走访企业20余家,涉及金属加工、高端装备、时尚袜艺等领域,了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市制造业实施数字赋能、项目造血、全域治理和主体升级四轮驱动,进一步做强行业细分,优化产业图谱,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数字赋能提质,推动模式新蝶变。
一是产业大脑铸魂。
推进袜业大脑、珍珠大脑建设,提供大数据分析、产业链分析和风险识别分析,护航产业升级。
目前袜业产业大脑试运营单位已入驻,
产业大脑APP完成上架发布。
珍珠产业大脑完成门户及产业地图等17个场景应用开发接入。
二是数字车间强筋。
通过摸排、诊断、培育、改造、验收“五步法”,打造企业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数字化车间9个、市级数字
化生产车间241个、在役机器人超3700台。
数字化改造后一名挡车工能同时管理16台设备,效率提高23、08%o
三是工程服务支撑。
扩充优质工程服务公司,累计引进优质工程服务公司16家、数字化服务商30家、专业诊断机构22家;高水平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开通5G基站2484个,洁丽雅、灿根智能等“5G+工业互联网”项目顺利投运。
项目造血提劲,强化升级新动力。
一是推进重点项目进笼子。
目前全市共有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0只,计划总投资707、5亿元。
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只,计划总投资254亿元。
8个项目
列入2023年省“4+1”重大项目;5个项目列入2023年市县长项目。
二是助力重点项目抢工期。
依托“万名干部驻万企”等,全程做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
欧意数字化家电项目,园区部分已开办预售证;恒久传动生产基地项目,预计11月份部分投产。
三是加强高新特项目招引。
瞄准智能视觉、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企业、项目、人才同步招。
近年来累计招引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大新”项目超IOO个;洪量新材料、芯云半导体、德广信(二期)等多个重点项目实现落地投产。
全域治理提升,腾出发展新空间。
一是全域查地清底数。
摸排全市10098块工业地块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低效用地、“高耗低效”“低散乱污”企业,形成“一企一策”治理清单,目前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项目)30个,整治“低散乱”180家。
二是深入治理腾空间。
创新实施隐患清零法、环保达标法、兼并重组法、收储更新法等园区治理“九法”,深入推进整治行动。
到目前,我市共整治低效企业322家,违法违规企业1248家,盘活工业用地6298亩,整治进度位列绍兴前列。
三是进退组合促提升。
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促进“退低进高”。
2023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同比增长13%;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
今年1一9月,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
育强主体提级,再塑竞争新优势。
一是提升研发机构能级。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引导企业加强人才、设备、资金配备,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和绍兴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企业技术中心多级梯
队。
二是研制推广高端装备。
助力企业研制新技术,推广新产品。
一体机已成为我市袜业产业生力军,产品热销国内义乌、XX等地及俄罗斯、韩国等,2023年全市一体机产量达6台左右。
申发轴瓦凭借稳定的质量和良好的业绩,牢牢嵌入上汽轮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三是加强专精特新培育。
推动实施以龙头领军、成长冠军、初创新军为内涵的“长高长壮”培育行动,发布“黄金政策十二条”,推进“五企培育”“五育联动”。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单项冠军4家;国家“小巨人”16家;隐形冠军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家,组成专精特新雁阵梯队。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层次总体不高。
传统产业发展粗放、无序竞争依然存在,金属加工等产业链相对较短,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话语权不强。
2023年,全市规上增加值率居全省30位、绍兴末位,R&党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仅列23位,全员劳动生产率、亩均效益等排名也较为靠后。
大唐袜业年产量占全国70%,但至今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和旗舰企业;铜加工年产量80多万吨,但主要在加工环节,新材料新产品不多;山下湖淡水珍珠产量约占全国80%,但距离珠光宝气定位还有距离。
二是新兴产业布局发力不够。
近年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始终尚未有效改善,新兴产业、高端制造支撑和贡献相对不足,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刚越过三分之一,绍兴市认定新兴产业比重不足50%,与滨江、余杭、XX 等差距不小,信息化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高、新、大、优的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仍旧缺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名企项目更是少之又少。
从摸排情况看,绍兴当前在建项目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一共17只,我市仅有1只,其余:越城、上虞各4只,柯桥、竦州各3只,XX2只。
三是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不足。
高技能人才存在结构性欠缺,产业工人队伍流
动性较强,影响高质量产品的研发生产。
项目用地保障不足,本地企业“小而精”技改项目落地难。
1—9月,全市新供工业用地690亩,仅为柯桥的57%,不足上虞、越城的一半。
个别成长性较好的新兴产业项目因用地需求得不到保障,被其他地区“抱走”。
四是链主型企业相对缺乏。
几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细分领域,中间产品较多、终端成套较少,对整个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不明显。
如同为汽配产业,覆盖弹簧、悬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车产业链环节交集面较小;环保、机床、刺绣机等成套装备尽管对产业链有拉动,但体量相对偏小,如2023年刺绣机规上产值仅占规上总产值的3%左右,缺乏类似中芯国际等“招引一个行业龙头、培育一批配套企业、激活一个产业集群”的链主型企业。
三、意见建议
全链赋能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一是提高数字技术渗透率,对标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差别化推进袜业、金属加工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切实发挥分行业数字化示范车间、示范企业的展示引领作用,扩大数字装备、智能生产线的应用,帮助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从0至I」1的突破,加快打造数字化2、0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
二是推动产品技术差异化,鼓励企业做精做深细分领域,支持企业研制智能装备,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标、行标、团标制定,实现从做产品向做标准提升,提高行业话语权,巩固细分领域”成池〃。
三是提升管理技术现代化,建议继续加大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同时不忘吸取〃创一代〃优秀品格,做好新老企业家的接力传承、薪火相继;同时加强产
业工人队伍建设,持续打造行业〃工匠〃,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远近结合加快项目招引建设。
一是保障当地企业“小而精〃稳链强基项目实施,梳理本地主导产业重点技改项目,做好项目立项开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服务;针对航空航天、智能视觉及其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领域,补链强链延链’项,〃一企一策〃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推动项目及早投产形成效益。
二是服务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梳理在建半导体、智能视觉、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项目,定期跟踪项目推进情况,加强横向部门协调,通过〃网格员〃〃
红管家〃〃万名干部驻万企〃等途径,及时排查化解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问题,加快形成高端产业引领效应。
三是扩充未来产业项目储备,围绕〃415X〃产业集群规划,推动项目精准招引,持续做大航空航天、半导体、生命科技等新兴产业产业版图,不断巩固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优势,充实产业项目储备库。
内联外引推进产业创新。
一是规范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特别是针对特色鲜明、内部关联较大的产业,如袜业、刺绣机等领域,强化业内规范竞争,推动更多企业实
现上下游相互协作,同平台共克难题,破除以往技术复制、相互掣肘、同质竞争等情况,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
二是发挥飞地功能,进一步复制推广〃XX岛〃〃XX港〃,以落地在XX、研发在沪杭模式,依托产业载体,〃飞地〃,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项目的虹
吸,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项目人才共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三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强对产业服务综合体的考核评价,推动现有袜业、珍珠、金属加工三家综合体集聚创新资源出成
效。
进一步强化创新平台对未来技术需求的研判,加强对产业前沿技术、颠覆性
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坚,引导行业提前布局,准确定向,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