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专项练习17(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

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

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

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

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

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

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

范蠡曰:“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

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

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

”吴王曰:“不然。

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

”遂与之食。

不出三年,而吴亦饥。

越王攻之,夫差为禽。

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

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

”楚王曰:“诺。

”于是与蔡侯以飨礼入于息,因与俱,遂取息。

旋舍於蔡,又取蔡。

赵简子病,召太子襄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

”太子敬诺。

简子死,已葬,服衰,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

”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

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

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

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

先具大金斗。

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

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于世称之,有功故也。

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长攻》)
【注】①妻之姨:妻子的妹妹。

②弟:应为衍文,可不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褥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归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B.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褥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褥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D.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褥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桀纣,分别为我国古代夏朝、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相传他们都是暴君,故后用以泛指暴君。

B.“王恐召范蠡而谋”与“偿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C.“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与“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两句中的“非”字含义不同。

D.“及归,虑所以取代”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及”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受到一定机遇的影响,商汤、武王能够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遇上了桀、纣这样的国君。

B.越国面临大饥荒,范蠡出谋划策,越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伍子胥分析吴越形势,极力进谏,吴王却坚持己见,最终吴王惨败被擒。

C.楚王想要得到息国和蔡国,就先拉拢蔡侯,与其密谋对付息国,在宴飨息侯时趁机夺取了息国,随后又在蔡国驻扎军队,占领蔡国。

D,赵襄子在父亲临终前接受了占取代国的遗命,后取得代国,作者认为像他这样的君主虽不完全遵循常理办事,但因功劳受后世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而王何患焉?
(2)吴王曰:“不然。

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饥饿。


A.圣人和百姓精气相通,民众和国家精气相通;身在两地而相爱的一方若遭遇死亡,另一方会心神不安,这也是精气相通。

B.月亮是各种属阴之物的根本,能望见月亮时则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满盈,不能见月时则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亏损。

C.养由基能把箭羽射入石中,伯乐能学成相马,宋国庖丁能一把刀解牛十九年,这些都是他们的精神集中于对象的缘故。

D.击磬者想到自己的家人而心中悲伤,故通过击磬的声调表现出来,这是心中有感而影响到他人,是不需要用言辞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

(2)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
附:参考答案
一、
凡治(太平,安定)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相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实现,施行)。

故桀纣虽不肖(不贤),其亡,遇汤武也。

汤武虽贤,其王(称王)遇桀纣也。

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

汤武不王,虽(即使)贤,显(显赫)未至于此。

故人主(君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

譬(好比)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nòu除草)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越国大饥,王恐(害怕,担忧),召范蠡而谋(谋划)。

范蠡曰:“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一时)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礼物)卑辞以请籴(买粮食。

粜,卖粮食。

)于吴(状语后置),则食可得也。

食得,而王何患(“患何”,担心什么,宾语前置。

患,担心)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状语后置)。

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给)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灭亡)越,越必丧吴。

今将输(送)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

不若勿与而攻之,固(本来)其数(天数,命运)也。

”吴王曰:“不然。

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sì拿东西给人吃)饥饿。

”遂与之食。

不出三年,而吴亦饥。

越王攻之,夫差为(被)禽(通“擒”)。

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假装)善(对...好)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

吾请为飨(设宴招待)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趁机)而袭之。

”楚王曰:“诺。

”于是与蔡侯以飨礼(古代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入于息,因与俱,遂取息。

旋(返回)舍(驻扎)於蔡(状语后置),又取蔡。

赵简子病,召太子襄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穿着丧服)而上夏屋之山以望。

”太子敬诺。

简子死,已葬,服衰,上于夏屋以望代俗(代国的风土人情),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

”及归,虑(思考,考虑)所以(用来)取代,乃先善(好好的)之。

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嫁)之。

襄子谒(谒见)于代君而请觞(宴请)之。

先令舞者置兵(于)其羽中数百人(定语后置“数百人令舞者”。

状语后置“其羽中置兵”)。

先具(准备)大金斗(盛酒的容器)。

代君至,酒酣,反(颠倒,翻转)斗而击之。

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完全)遵理,然而于世称之,有功故也。

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长攻》)
10. C
11.B
思路点拨B项,“王恐,召范蠡而谋”中“恐”是“恐惧、害怕”的意思,而“偿城恐不可得”中“恐”是“恐怕”的意思。

12. 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赵襄子在父亲临终前接受了占取代国的遗命”错误,从文中“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

’”可知,占取代国是赵襄子登上夏屋山之后自己感悟出来的。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君王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和谦恭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买粮食,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

粮食得到,君儿王担心什么呢?(关键词“”“患”的翻译各1分,句意3分)
(2)吴王说:“不是这样的。

我听说,正义的军队不攻打已经归服了的国家,仁爱的人要给饥饿的人食物吃。


(关键词“服”“食”的翻泽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
凡治和乱、存和亡、安和危、强和弱,必定有其相遇,然后才能形成,各不相遇则不合。

所以,桀、纣虽然不贤,但他们之所以被灭亡,是因为遇上了商汤、武王。

商汤、武王虽然贤德,但他们之所以能成就王业,是因为遇上了桀、纣。

假使商汤、武王不遇上桀、纣,未必会成就王业。

商汤、武王如果不成就王业,他们即使贤德,其显赫未必到这样的地步。

所以君主有大功,就听不到他有什么不好,亡国的君主,就听不到他有什么好。

比如优秀的农民,他们善于区分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勤勤恳恳地耕种锄草,但未必能有收获。

然而有收获的,一定首先是这些勤恳的人。

在开始播种时遇上及时雨,遇上及时雨,这是靠了上天,不是优秀农民所能做到的。

越国发生大饥荒,越王害怕,召范蠡来谋划。

范蠡说:“如今的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却是吴国的灾祸。

吴国富裕,他们君王年轻,缺乏智慧才能轻薄,喜爱虚名,不考虑后患。

君王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和谦恭的言辞去向美国请求买粮食,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

粮食得到,君王担心什么呢?”越王说:“好的。

”于是派人向吴国请求买粮食。

伍子胥劝谏说:“不可卖给他们。

吴国与越国,土地相接邻近国境,又是怨恨仇敌的国家,不是吴国消灭越国,就是越国消灭吴国。

如今给他们输送粮食,让民众有食,就是助长敌国锐气而养育我们的仇人。

不如不卖给他们并进攻他们,越国如此饥荒,本来就是天数。

”吴王说:“不是这样的。

我听说,正义的军队不攻打已经归服了的国家,仁爱的人要给饥饿的人食物吃。

”于是卖给越国粮食。

不出三年,而吴国也发生饥荒。

越王攻打吴国,吴王夫差被俘。

楚王想要夺取息国和蔡国,于是先假装对蔡侯很友善,与他谋划说:“我想得到息国,应该怎么办?”蔡侯说:“息国君主的夫人,是我妻子的妹妹,我请求设宴招待息候及夫人,君王也一同前去,趁机袭击息国。

”楚王说:“好的。

”于是与蔡侯假借宴请的名义进入息国,军队也同时进入,于是夺取了息国。

回来时,临时驻扎在蔡国,又夺取了蔡国。

赵简子患病,召见太子襄子告诉他说:“我死以后,安葬完毕,你穿着丧服登上夏屋山去观望。

”太子恭敬地应诺。

赵简子死了,已经安葬,太子穿着丧服,登上夏屋山观望代国的风土人情,他们既快乐而又非常美,于是赵襄子说:“先君必然是以此办法来教诲我。

”等到回来后,思虑着夺取代国,于是先友好地对待代国。

代国君主好色,赵襄子就请求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赵裳子去词见代国君主并宴请他。

赵襄子事先让几百舞者在羽饰中暗藏兵器,又准备了大金斗。

代国君主来到宴会,饮酒正耐,用酒器猛击代国君主。

舞者们全部拿出兵器战斗,杀光了代国君主的随从。

以上这三个君主,他们都用各自的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三人都不完全遵循常理办事,然而后世称赞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功劳。

有这样的功劳,而又不失礼,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

二、
人或(有的)谓兔丝无根。

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连接,连缀)也,伏苓是(这样 )。

慈(磁)石召(吸引)铁,或(有种力量)引(吸引)之也。

树相近而靡( 通“摩”,摩擦),或軵(róng 推)之也。

圣人南面(面向南)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伸长脖子,踮起脚尖)矣,则精通(精气相通)乎民也(状语后置)。

夫贼害于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厉(磨砺)五兵(兵器),侈(华丽)衣美食,发(出征)且(将要)有日矣,所被(遭受)攻者不乐,非或(有人)闻之也,神者先告也。

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或许)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阴(各种属阴之物)之本也。

月望(农历十五)则蚌蛤(gé)实,群阴盈;月晦(每月最后一天)则蚌蛤虚,群阴亏。

夫月形(显现)乎天,而群阴化(变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都)饬(修整 ) 乎仁。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以善射著称; )射兕(兽名,属犀牛类),中(射入)石,矢乃饮羽(箭射入石中,尾部羽毛隐没不见),诚(确实 ) 乎兕也。

伯乐学相(观察,品评)马,所见无非马者,诚( 确实 )乎马也。

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 确实 ) 乎牛
也。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 ,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

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

昔(昨天夜晚)为舍氏(地名,舍市)睹臣之母,量(思量,用来)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本来)公家之财也,是故(因此)悲也。

”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 敲磬之)椎(省略句)、非石(磬)也。

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故君子诚(真诚)乎此而谕(明白)乎彼,感乎己而发(影响)乎人,岂必强(极力)说乎哉 ?
周有申喜者,亡(丢失)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为……悲痛)之,动于颜色(脸色),谓门者内(通“纳”,使……进入)乞人之歌者(定语后置),自觉而问焉,曰:“何故(什么缘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呼吸)。

若草莽(草丛)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

隐志(隐藏于心的志向)相及(关联),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神(天性)出于忠(中,内心)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难道)待言哉?
(节选《吕氏春秋.季秋季.精通篇)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树”是“相近而靡”的主语,不是“引”的宾语,故排除B、C项;“号令”为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项,“两句中的‘新’字含义不同”错误,这两句中的“新”字都是“刚刚”的意思。

A项,“其根不属也”中的“属”是“连缀、连接”之意,“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指同类人。

B项,两句中的“圣人”都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D项,“动于颜色”中的“颜色”指脸色,“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指容貌。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能望见月亮时则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满盈,不能见月时则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亏损”错误,这里的“望”“晦”分别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和每月最后一天,而不是“望见”“不能见”。

13.【答案】(1)(我)估量用来赎她的钱却没有,自己本来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悲伤。

(关键词“量”“所以”
“固”各1分,句意2分。

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

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得分)
(2)(申喜)告诉守门的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亲自见她,并询问她:“什么原因使你落到求乞的地步?”(得分点:省略主语“申喜”、“内”使动用法、“乞人之歌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大意从宽,得分点从严。

得分点翻译不正确,该得分点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中关键词:(1)量:估量。

所以:用来……的。

固:本来。

【参考译文】
有人说菟丝没有根。

菟丝不是没有根,只是它的根与菟丝不相连,决苓就是它的根。

磁石吸引铁,是有一种力在吸引它。

树木彼此生得近了,就要互相摩擦,是有一种力在推它。

圣人面南为君,胸怀爱民利民之心,号令还没有发出,天下人就都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殷切盼望了。

这是圣人与人民精气相通的缘放。

贼寇伤害他人,他人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假如有国家准备进攻他国,正在磨砺兵器,镐赏军队,距离出征没几天了,这时即将遭受进攻的国家闷闷不乐,并不是他们有人听到了风声,而是精神先感知到了。

一个人身在秦国,他所亲爱的人在齐国。

如果在齐国的人死了,在秦国的人就会心神不安,这是精气互相往来的缘故啊。

德是万民的主宰。

月亮是各种属阴之物的根本。

月满的时候,蚌蛤的肉就充实,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满盈;月光尽敛(月底)的时候,蚌蛤的肉就空虚,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亏损。

月相变化显现于天空之上,各种属阴之物都随着变化于深水之中;圣人修养自己的品德,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都随着整饬自己,归向仁义。

养由基射兒,射中石头,箭羽没入石中,这是由于他把石头当成咒,精神集中于咒的缘故。

伯乐学相马,眼睛看到的除马以外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由于他精神集中于马的缘故。

宋国的庖丁喜好分解牛的肢体,眼晴看到的除牛以外没有别的东西,整整三年眼前不见活牛;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仍然锋利得像刚刚磨过,这是由于他分解牛的肢体时顺着牛的肌理,精神集中于牛的缘故。

钟子期在夜里听到有人击磬,发出悲哀之声,就派人召来击磬的人,问他:“你击磬击出的声音怎么这样悲哀啊?”那个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被处死了;我的母亲虽得以活命,却没入官府替公家造酒;我自身虽得以活命,却没入官府替公家击磐。

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了。

昨天晚上在舍氏见到了我的母亲,(我)估量用来赎她的钱却没有,自己本来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悲伤。

”钟子期叹息说:“可悲呀,可悲!心并不是手臂,手臂也不是椎,不是磐,但悲哀存于心中,而椎磬却能与它应和。

”所以君子心中有所感,就会在外面表现出来,自己心中有所感,就可以影响到他人,哪里用得着一定要用言辞表述呢?
周朝有个叫申喜的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失散了,他听到有个乞丐在门前唱歌,自己感到很悲哀,连脸色都变了。

(申喜)告诉守门的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亲自见她,并询问她:“什么原因使你落到求乞的地步?”跟她交谈才知道,那乞丐原来正是他的母亲。

所以无论父母对子女来说,还是子女对父母来说,实际都是一个整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

就像草莽有花有果,树木有根有心一样。

虽然在异处却彼此相通,心中志向互相连系,有病痛互相救护,有忧思互相感应,对方活着心里就高兴,对方死了心里就悲哀,这就叫作骨肉之亲。

这种天性出于内心,而彼此心中互相应合,两方精气相通,难道还要靠言语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