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7.26《鱼,我所欲也》课件(4)(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练习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 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 好了铺垫。 2、最能体现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文中“是心”具体指: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或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达了孟子 性善说的思想。
4、文中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 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 答:“本心”指的是善良的本性(羞恶之 心)。有的人会“失其本心”是为物欲所蔽。 5、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
并简要概述。
南宋文天祥坚决抵抗侵略,失败被捕后面对 元朝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这种高 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 得后人学习。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正面
举 一箪、一豆羹 — 弗受, 例 不屑—义存在 万 钟 —— 论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受 ——义丧失 证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对比论证
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 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 “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 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 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 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课文理解
思 考讨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是怎样提出来的?
3、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提出中心 论点后是如何来论证的?
“鱼”比“生” “熊掌”比 “义”
鱼和熊掌比较怎么样?
熊掌是比鱼更为珍贵的食品
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引喻提出观点)
第一段:
所欲甚于生
对 正 比 面 论 证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不择手 段求生 不择手 段避患
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
二人。”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
学派。后世称为“儒家” 。
儒家学派的影响:
• 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 发展,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都做出过光辉的贡献,
•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长期被封 建统治者利用,逐步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禁 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
孟子的名言
•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
朗读课文
• 1、读准字音 • 2、注意正确停顿 • 3、读对通假字
注意停顿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圣贤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 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 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 (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它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是我国政治研究的形成时期。 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家 。主要学派和代 表人物如下: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 商鞅、韩非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儒”及“儒家”
• “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史
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 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 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 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 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 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 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 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 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 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 能够不丧失罢了。
wod42xqy
道。众人:“是啊,我们都看见了……”“这就是证据!”领头的士兵说道,“你还有什么好说。”“是这个奶奶碰瓷在先, 我……”面对不知实情的人们,慕容凌娢不知该从何说起。“你刚刚说了……碰瓷?”领头的士兵低下头小声的询问。“嗯, 怎么……”慕容凌娢突然想醒悟,‘碰瓷’一词源于清朝末年,而此时不管是人们的服饰,还是生活方式。绝不会处于清朝末 年。“你们几个,先回去复命。就说犯人已经被制服了。”此人向身后其他几个士兵命令道,“我随后就到。”“是。”其他 几个士兵训练有素的齐声回答。“小姑娘,你也是穿越过来的吧?”领头人见士兵都走了,人群散开后,才敢提起此事。“这 么说你也是了?”慕容凌娢十分兴奋。今天居然接连碰见两个和自己一样穿越过来的人,太匪夷所思了。“那你可一定要相信 我啊,那个老奶奶我根本没有撞。”“这个我当然相信,因为她跟我们是一伙的……”(古风一言)江山替换人世无常,谁又可 以在这浩荡风烟中一如既往。第007章 晴穿会是什么鬼?“这个我当然相信,因为她跟我们是一伙的。”“什么?”慕容凌娢 叫了出来,不自然的后退了几步。“那……那你想怎样。”“哈哈哈……你还真是警惕呢。”士兵头领豪爽的大笑,丝毫不在 乎慕容凌娢惊恐不安的表情。“我叫刘钦,刚刚演碰瓷的那个是甲晓念。她和我都是晴穿会的。”“晴穿会……”慕容凌娢小 声念了一遍这个古怪的名称,“感觉好像个旅行社的名字。”“等你到了那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刘钦突然一本正经起来, “晴穿会可比你想象的要厉害的多。”“可是……刚才那个老奶奶叫什么来着……是怎么回事?”慕容凌娢问道,“她既然是 晴穿会的人,为什么会上街碰瓷呢?”“哈哈哈……你居然叫她奶奶,呵呵……”此时他那谜一样的笑点已经让慕容凌娢彻底 迷糊了。“怎么了,我有说错吗?”慕容凌娢非要刨根问底。“甲晓念如果听见你叫她奶奶,一定会发疯的。”这样一说慕容 凌娢就更是懵逼了。“那个……能不能直接说重点。”“这种碰瓷是我们两个经常用的骗人把戏,专用来坑钱。”一说到这件 事,刘钦就显得十分自豪,“至于甲晓念为什么要扮成老太太,据她自己说是为了演的更逼真一些。”“额……我还有一个问 题。”这种离奇的剧情已经成功勾起了慕容凌娢的好奇心,“你们在这里玩碰瓷,晴穿会里的其他人知道吗?”“当然知道 了。”“那就没有人关你们吗?这样不违法吗?这样不道德啊!要是被识破了的话……”慕容凌娢的嘴像连珠炮一样又吐出了 一大串疑问。就连刘钦都想默默的吐槽一句:说好的一个问题呢!“这样吧,我现在只能告诉你,这里的法律没有那么完善, 而且民风淳朴,我们从未有过失手的时候……”刘
•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 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 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 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 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 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 吗?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 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 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 羞恶廉耻之心。
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 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 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 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 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 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 / 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则 / 凡可以得生者 / 何不用也?使 / 人之 所恶 / 莫甚于死者,则 / 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读准字音
箪( dān )
蹴( 苟得(
) cù ) gǒu
不屑( xiè)
鱼我所欲也
3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
难句翻译: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②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就是“不义”)
所恶甚于死
为义可 以舍生 所欲有甚 于生者 所恶有甚 于死者 贤者能勿丧
舍 所欲莫 生 甚于生 反 取 面 所恶莫 义
甚于死
结论 非独贤者
有不用 有不为
人皆有
思考讨论
• 5、课文第二段是如何来论证 中心论点的? • 6、“本心”指什么?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 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 仁也;
影视Βιβλιοθήκη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 《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 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 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 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 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 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 “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 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为后世 常见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