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高》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

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自主学习】
一、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

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听读录音后再读。

师生点评。

【合作学习】
一、研读鉴赏
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明确:悲伤、忧愁、孤独……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明确: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八种。

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
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明确: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明确: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7、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明确: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小结:
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

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讨论
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

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字
教学札记
《登高》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叶无边萧萧下
长江不尽滚滚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

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自然之秋知人论世法
“悲” 人生之秋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情景交融法
《登高》教学设计篇3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
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

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登高》教学设计篇4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

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
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

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

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

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

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

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

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

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著有《杜工部集》。

(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

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

(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

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而孤单。

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

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

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

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

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

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

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

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

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

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对比。

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

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

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

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

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

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
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

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

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

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

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

《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

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

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

(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

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

(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