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
笔记
课本上给出了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

下面是我为你翻译的诗词笔记,希望能够帮到你:《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篱落外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流转的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西林寺的围墙。

首句直接把读者拉到诗人的心境之中,通过描绘墙外的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散的感慨。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鸟儿和云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压抑之情。

全诗表达的是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的律诗,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离别之难和难以舍弃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全诗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祝福。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俯瞰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江山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世变迁和兵戈纷争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江山沉浮和人事如梦的哲思,反映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以上是对《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这三首诗的简要翻译和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全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动作,表现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以上是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一致,长短要协调。
笔顺:
平舌音

sānɡ 部首:又 结构:上下

组词:桑叶 桑树

形近字:搡晓Leabharlann 字义: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
上下等长。下部横
长托上,撇捺伸展。
花,叶子可以喂蚕。
笔顺:
昼 耘 桑 晓
笔顺:
xiǎo 部首:日 结构:左右
组词:晓得 拂晓
形近字:浇
右部上斜下正, 字义:①天刚亮的时候。
“兀”的撇向左下伸。 ②使人知道。
1 古诗三首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昼耘桑晓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翘舌音

zhòu 部首:一 结构:上下

组词:昼夜 白昼

形近字:居

字义:白天(跟“夜”相对)。
“尺”的撇和捺宜长,
包住下部。
笔顺:

yún 部首:耒 结构:左右

组词:耕耘 耘锄

形近字:耕

字义:在田里除草。
“耒”横多,间距要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全文如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文如下:
稚童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

全文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塞下曲》、《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以下是它们的原文:
1.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上为三首诗的原文,如需理解或赏析,可以查阅教辅或古诗书籍。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是一堂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三首名家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望岳》,李白的《将进酒》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入铁梧》。

这些古诗不仅包含着诗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还展示了他们卓越的诗歌才华和艺术创作之美。

让我们来欣赏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他的老师孟浩然的一首赠诗。

杜甫在诗中向孟浩然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诗中描绘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师长的敬重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师友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以及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杜甫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壮美的峨眉山,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对师友之情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杜甫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品味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友人的一首劝酒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豪迈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借酒助兴,畅饮欢歌,表达了对友谊和欢乐的追求。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那种豪气干云的风采和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

李白用朴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引人入胜,令人难以忘怀。

让我们一起赏析陆游的《秋夜将晓入铁梧》。

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夜写给友人的一首寓情诗。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寂静和凄凉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陆游通过对秋夜景色和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友情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给人以沉郁之感。

陆游以细腻凝练的笔法,勾勒出秋夜的静谧之美和内心的无尽思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虽然情感深沉,但却不乏雅致之美,令人陶醉其中。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品读和赏析,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情感,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本诗意境宏达,情感深沉,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对英勇战士的赞颂。

在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这首诗作为一组古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意蕴。

但对于《从军行》这样内涵丰富、情感复杂的诗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同时,学生可能对边塞生活和战士的情感体验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形象描绘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战士的豪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

4.提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

2.难点:意象分析、修辞识别和鉴赏方法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感知和体验边塞生活和战士情感的环境。

2.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鉴赏教学:教授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诗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白板等。

3.学习资料:古诗鉴赏指导书籍、边塞诗歌选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激昂的边塞乐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士的豪情,为学习《从军行》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首先呈现诗文,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给出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解释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古诗好有意思!五年级要学习三首古诗:《观沧海》、《登鹳雀楼》和《春夜喜雨》。

这些古诗超级有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

《观沧海》是一首超级牛的诗,讲的是诗人看到大海的感觉。

他觉得大海好壮观,好神奇,也好豪迈。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为国家人民幸福而努力。

下一个是《登鹳雀楼》,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站在高高的楼上,看到了超级美的景色,他的心情也变得很激动。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最后一首是《春夜喜雨》,诗人在这首诗里形容了一个春天的夜晚,下着小雨,很美。

他觉得这雨意味着好运,也要感谢上天。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应该乐观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感恩。

老师说要我们朗读和背诵这些诗,说这样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也能培养我们的文学情感。

我觉得学习这些古诗以后,会更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

老师还说,我们可以去周围的湖泊或者山上去感受自然风光。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里的美景了。

这个提议太酷了,我超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去探险!
学习这几首古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真是超级有好处的。

不止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能让我们更爱我们的国家和传统文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经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学!。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课后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课后练习(含答案)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共收录了三首唐代诗歌:“登高”,“登鹳雀楼”,“过故人庄”。

本课主要介绍了这三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的形式、意境等。

同时,本课还讲解了相关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及常见句型等知识点。

这三首古诗均是唐代文学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分别聚焦于这三首古诗,并全方位地介绍它们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一、《登高》《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歌。

它描绘了登高望远的美妙感受,表达出作者的豁然开朗之意。

同时,这首诗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朴实、含蓄、有味。

首先,从语言表达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对景物的描写简练明了,使用了不少具有音韵美的语言,如“寥廓”、“穹庐”、“崎岖”等。

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真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唯美情感。

其次,在本课中要重点学习的是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和常见句型。

首先,王之涣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繁华的城市比作“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想象中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热闹、喧嚣的城市场景。

其次,王之涣还使用了对称的表现手法,将“天苍茫、”地茫茫”与“人生难、雁阵横”紧密对立,产生了一种极为优美的韵律感。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广播东南走廊上最高的建筑物鹳雀楼为写照,在记录登楼的过程中表达了登高远望的美好感受,展示了王之涣境界高远,气息优雅的艺术风格,是唐代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

首先,王之涣在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开篇的“白日依山尽”与结尾的“黄河入海流”相呼应,形成了一种连绵不断的美感。

其次,在表达王之涣升迁的经历和对时局的思考上,他用对仗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最高境界的艺术境界。

王之涣还用了夸张的手法来点缀他的语言,如“鲸吞盈虚”,“潜龙勿用”,恰到好处地将登楼的所见所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左右突显出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和一首宋诗。

下边按教材顺序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及译文。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黄河向东奔流直到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如云上接青天。

敌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泪,瞩目南望盼望官军收失地,失望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朝廷收复蓟北的好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时候激动难耐,热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牧童
——[唐].吕岩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两为县令。后来唐代
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
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
得道成了神仙。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铺开。(草原茂盛给人平缓舒服之感)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牧童吹笛嬉 戏,富有情趣)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 篙 停 棹 坐船中。 怪生 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 杨万里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小池 》 。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人(山 东济南人),南宋爱 国词人。一生主张抗 金,渴望恢复中原。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 句》。

茅檐低小,
yán
清 平 乐 村 辛 弃 居 疾 ·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mèi ǎo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bāo péng
wú lài
《清平乐·村居》词中哪几句写景, 怎样的一幅图景?词人刻画了哪些人? 他们都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行动及特点 中你读到了什么?说说你对词中“醉” 的理解。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一天,他乘着船 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 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 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两旁的芦苇 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 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 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 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 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 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 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 他看着看着,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 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 扬的笛声。(“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 是指确切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 阔和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 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 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牧童: 弄笛 饱 不脱 卧
优美 恬静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悠闲、自 在、无忧无虑。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宋 杨 万 里
安 仁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带着酒意。
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 思。
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 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
译义: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是哪一家的白发夫 妻二老。
赏析: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 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 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回首页
写作背景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 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 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 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 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 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 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 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秀 丽 恬 静
大儿:锄豆
下片
(动作)
中儿: 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表现出茅舍一家 老小幸福、和谐 的生活图景。
小结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 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欣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草盖的 屋子。
译义: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赏析:“茅檐”交代了地点,“溪上青青草”交代了时间在暮春初夏。 短短两句把农村景色的清新美丽给表现出来: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屋 子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的草儿一片青青之色。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 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 “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 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 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 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 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视觉)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后退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锄豆:把豆地里的杂草用 锄头除掉。
译义: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赏析: 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 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大儿”锄豆,俨然一位懂事的大哥哥;“中儿”织鸡笼, 正认真地学哥哥做事。
后退
回首页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剥:身体伏着剥东西。
无赖:顽皮。
译义: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赏析:一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形态,情趣盎 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上片
村中人(老夫妇): 醉里吴音相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