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1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1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选择题
1.(2019甘肃二模,28)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革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汗青的偶尔变乱。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阑珊,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承甜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 )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解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反抗先辈的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由材料“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阑珊,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仍旧没有真正觉醒,没有清醒认识到
中英的现实差距,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鸦片战争尚未真正引起民族觉醒,不是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肯定的震慑作用,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清朝较英国军事、政治制度都落伍,故D项错误。
2.1840年12月,中英会商在广州举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款式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设法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
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解析根据材料“酌酬洋银五百万元”可知,抵制英商的赔款打单不切合题意,故A项错误;由材料“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可知,清朝软弱的态度不切合题意,故B 项错误;赔款的白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表明赔款为琦善个人行为,与天子无关,天子代表清朝当局,此举维护了清王朝的体统,故C项正确;质料说的是赔款题目,故D项错误。
3.(2019广西南宁摸底,28)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件,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办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的规定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没有涉及民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粉碎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故C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4.(2019湖南郴州一模,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看法的变革,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犯的变革,故A、B两项错误;“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了对外国人鄙视的称谓,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称谓转变,并不能阐明其实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
5.额尔金对法国公使葛罗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物,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
我们英国有的工具,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工具,另外国度不克不及有。
”额尔金的话最能体现英国的( )
A.战争目的
B.战争经过
C.战争结果
D.战争性质
解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物,这座美
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可知,为此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而此时战役已近尾声,故B项错误;材料从部分程度上体现出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打劫,但不是很突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英国有的工具,别的国家可以没有”“英国没有的工具,别的国家不能有”,都突出反应了战役的侵略性,故D 项正确。
6.(2019辽宁凌源一模,28)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使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解析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役中已经被粉碎,中国的大门已经被打开,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非争取质料的贸易战役,故B项错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走上资本主
义发展门路,迫切必要办理质料题目,据此推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利用战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的打劫中国的质料,使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D项正确。
7.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英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帮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禁绝,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清政府的军力远强于日军
解析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的言论只反映出中日两边气力的差距,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故A项错误;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旧败北,说明了其军事素质较弱,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日两边气力的差距,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清政府的兵力远强于日军,故D项错误。
8.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睁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
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凌驾甲午中日战争。
这体现出( )
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
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
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
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运动,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中“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中日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抵抗日军侵犯台湾,赐与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没有体现全国人民阻挡割地媾和,故D项错误。
9.(2019河南六市一模,28)“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瓦解,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战
争”()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迫使清政府开始进行洋务运动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
解析《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对藩属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朝贡体系遭到了极大的动摇。
《马关条约》使朝鲜正式挣脱中国的藩属职位地方,离开了朝贡体制,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焦点气力,一跃成为东亚强国,且有与西方列强比肩之趋向。
中国在东亚地区维持千年的焦点职位地方被日本代替,从而彻底宣告了朝贡体制的瓦解。
由此可知,这场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朋分中国的怒潮,故C项正确;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崩溃于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尽没,宣告洋务运动停业,故B项错误;“短暂的春天”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故D项错误。
10.(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本领诊断测试,29)《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
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根据材料“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可知对洋物的悔恨,由材料“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可知,前后两种态度差别,体现了大众庞大的抵牾生理,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鸣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项错误;当时社会主流并不是西式打扮,故D项错误。
11.“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广泛态度和看法,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行短期克服的。
”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解析材料中讲述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而缺乏广泛群众基础和并未明确反帝的辛亥革命并不克不及表现这两个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列强国家对中国人民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可知与五四活动产生的时期差别,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与“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9湖南永州一模,1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媾和,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勉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解析材料中清政府向十一国同时媾和,“‘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东南地区成为对抗中间的地方盘据权势,故A项错误;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制止与十一国的辩论,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固,故B项正确;“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
“迅速发展”的表述不适当,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清朝封建统治的消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无疑是全部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影象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役,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非常庞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匪贼的来袭,但是当我们掀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实在都不高,战争完全是能够制止的。
——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材料二《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人地相宜一无所获,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若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愿宁可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抢先战。
”
——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以为中国必胜的缘故原由,并分析中日这场战役对鼎祚的影响。
参考答案(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原因:日本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清政府守战和操纵自如;万众同仇。
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水平大大加深,促使中华民族日渐觉醒刺激了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走向了疯狂扩张的军国主义门路。
14.(2019天舟大联考,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
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运动中,他们不肯冒险阔别故乡。
1900年初,环境尤其云云,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劫掠教民的产业。
然而,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产生了变革,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
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遍及的排
外。
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
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人且斜步如醉酒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枪刀、鱼贯行动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
”
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
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
不免顽旧迷信并且蛮横,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
顽旧迷信蛮横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蛮横,我们宁憎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文
明!”
——以上材料均据[美]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整理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对峙的原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举行阐释。
(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用合理)
论题:历史研究应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原则。
阐述:多样性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材料中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三个不同角度的史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是研究者叙述的史料,简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况;“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是亲历者的记述,描述了义和团员的举止;而“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人物的“褒扬”,蕴涵着期间的必要。
三段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特征——农民阶级的局限及其民族抗争精力。
单独运用上述史料之一,可能会造成对义和团活动的研究有失偏颇。
唯物史观以为,研究历史事件应作全面、辩证地阐发,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史料的“多样性”。
其他论题示例:可以存眷史料的自身特性,如“史料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或典型性、针对性、适量性、系统性等)原则”“历史研究应注重一手资料的使用”等;能够夸大唯物史观,如“历史研究应注重对史料的批判性使用”“运用不同史料作辩证分析”等;可以强调史料在汗青研究中的作用,如“史料的真实性与可信
度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史料运用对历史真实的参照作用”“运用史料客观描述史实”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三则史料中关于义和团活动的差别形貌,凭据每段质料的标题,认识叙述者的身份或态度,提出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原则,进而运用全面的或辩证的史学研究要领举行全面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