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7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会考模拟卷高三下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2007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会考模拟卷
高三下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
"武汉市2007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2007、4、16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领略聆听零售玲珑剔透高屋建瓴
B、揄扬逾期愉悦瑕不掩瑜不可理喻
C、召唤沼泽韶光昭然若揭千里迢迢
D、宛然剜割惋惜蜿蜒曲折措辞委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凌厉励精图治欲盖弥张靡坚不摧
B、冒昧贸然行事战战兢兢罪孽深重
C、泻露水泄不通随声附和繁文缛节
D、联袂连绵不绝味同嚼蜡涣然一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孩子因宠而娇,因宠而傲,因溺爱而毁灭的例子俯拾即是。

实践证明,溺爱孩子是害而不是爱。

B、曾以环境污染为心腹之患的老工业基地,现在变成了一座清洁美丽、绿意盎然的城市,包头市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C、文物的修缮、维护与管理仅靠口头上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建立一种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不悖、互动双赢的机制。

D、目前,哈尔滨医大二院“天价药费”案风波息事宁人。

调查组称:这是一起典型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5月7日的新华社电讯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认为,
北京沙尘的源头是国外一些地区冬春翻耕后裸露休闲的农田。

B、其实,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社会的呼声看,早已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C、每年一到“小升初”的关键时候,众多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为让孩子能上一所学校而四处奔忙,演化成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D、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核糖核酸)干扰能有效在患者体内的相应部位进行。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我国“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3.6亿以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
14.5亿人左右。

B、细想先生多年来给我的信函,用纸确实是最大众化的,或者质地脆硬的信纸,或者邮局出售的明信片,而信封则永远是印有《天津日报》红色字样的那种。

C、一副棉布套袖,我说不清到底联系什么?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D、读完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既为《楼兰》--这座古西域的一代名城的不幸湮灭而痛心不止;亦为《异域人》中的一代忠臣--班超“立功西域”的伟大业绩而钦叹不已。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李晓林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

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
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

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

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

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

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无时无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

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

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

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

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

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

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6、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
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跟、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7、下来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设计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关注人与万物的共生,所以,反对改造与征服自然,主张善待万物,反对善待自我。

B、生态美学将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态学,生态学与美学的发展将有赖于生态美学的发展。

C、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将有利于发扬光大
人类早期哲学、宗教典籍中万物生成的古老思想。

D、生态美学将建立一个万物和谐共存、主体和客体并存、思维与感性并存、艺术与真理并存的理想世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策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瞻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润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自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
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幅巾:用幅巾裹头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现
D、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A、①陂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
相关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