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探析——以中交集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探析——以中交集团为例
董志良
【摘要】技术创新在建筑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非常大,随着现代建筑技术朝着高技术化、生态化、标准化、艺术化和复杂化趋势的发展,知强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势在必行.中交集团在行业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主要归功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以及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08(000)008
【总页数】5页(P25-29)
【关键词】建筑技术;技术创新;中交集团
【作者】董志良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建筑业发展较快。
然而,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创新推动力不足、运作方式分散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应对入世后新一轮激烈的竞争,我国建筑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技术创新在建筑业中的作用,以中交集团为例,说明建筑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形成、手工业技术阶段、工业技术阶段,目前正在向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阶段迈进。
进入高新技术阶段的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1)高技术化趋势。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推动了建筑技术体系的迅速拓展,显现了建筑业的高新技术化发展特点。
2)生态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日
趋严重,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不适当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抑制技术的负效应,从而出现了建筑技术生态化趋势[1]。
3)标准化趋势。
由于建筑产品式样繁多、体积庞大、地点分散等特点,传统的建筑活动多是以分散的小生产方式单独进行,生产效率低下。
现代建筑业以标准化为发展方向,力图把互换性和流水线引入建筑活动,以标准化、程序化的成套技术改造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2]。
4)艺术化趋势。
建筑物堪称具有经济功能的巨型雕塑,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多重文化内涵,是追求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技术性与追求审美价值的艺术性的统一体。
近年来,随着物质财富的逐步丰富,人们越来越赋予建筑物更多的文化蕴涵。
建筑技术呈现出向艺术化、仿生化、人性化、个性化、精致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5)复杂化趋势。
建筑技术向高技术化、生态化、艺术化方向推进的同时,其体系结构日趋复杂。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传统的地质勘察、机械制造、冶金、运输、园艺等实践活动不断渗透到建筑领域,其相应的技术形态也被逐步纳入建筑技术体系,使得建筑技术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
建筑业发展的历史也是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历史,特别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振兴离不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建筑业发展的促进
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
在建筑业的发展历史上,每次建筑技术的革命都使得建筑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新机具、新方法的推广普及,使得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飞速增长。
另外,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如机械、电子、化工及其他最新科技成果,被应用到建筑业中,也会极大地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
2)可以提高建筑业的管理水平。
20世纪中期以来,各发达国家将科学的管理理
论和方法运用于施工组织和监督管理之中,提高了建筑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管理水
平和建筑工程质量;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创立,促进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改进了
建筑业的行业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增强了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透明度,减少了各种腐败行为,促进了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3)可以优化建筑业结构。
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建筑业的生产要素投入不断改变。
从要素的密集程度看一般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出依次从劳动密集性的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
因此,建筑业的演进,同样可以因为技术创新而逐渐减少劳动比例,而增加资本及知识的投入。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集团现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或市场转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
该战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其战略目标定位于技术的率先性和市场的领先地位。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
它是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
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用以竞争,从而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模仿创新战略要求企业能够密切跟踪行业技术领先趋势,当行业的核心技术出现突破性发展时,企业能迅速跟进,通过企业研发,在避开专利保护壁垒的同时,完成企业技术平台的升级。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
它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
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3]。
这三种创新模式各
自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成立于2006年10月8日,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重组改制并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
目前,中交股份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疏浚企业,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最大的国际设计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以港口、码头、公路、桥梁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业,以基建疏浚和环保疏浚为主的疏浚业,以港口机械、筑路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以国际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外经外贸业,业务遍及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特区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交股份在香港实现整体上市后,凭借规范的管理和优良的业绩,相继被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指数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为中国建筑行业最具
代表性的公司,在《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中跻身十强。
20
多年来,连年入选美国ENR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CCCC、CHEC、CRBC、ZPMC品牌享誉全球。
中交集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与中交集团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过程牵涉到多种不同活动、不同职能的有效管理。
中交集团在开展技术创新时应充分展开对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组织的内部职能与外部环境条件,选择适宜中国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集团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技术创新战略。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以经济效益和技术积累为基本原则。
企业应有意识地进行长期技术积累,逐步增强自身的国际建筑、疏浚与港机技术竞争力及经济实力。
考虑到中交集团下属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集团应采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强集团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战略。
中交集团的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新一代港机制造、高性能高耐久混凝土材料及工程、特殊条件下的特大路桥(如苏通大桥等)、码头(如巴基斯坦瓜达尓港等)、河道整治(如长江口整治工程等)、隧道工程(如广州珠江黄沙隧道等)及岩土工程的新技术与工艺(如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等)等方面。
主要依靠下属各局科研单位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自主立项和自主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主业,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或市场转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并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
该战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其战略目标定位于技术的率先性和市场的领先地位。
2)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尤其适合于工艺技术创新,基于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可以有效缩短与发达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模仿创新细分为超越型、跟进型和单纯模仿型3种,通过单纯模仿、跟进型模仿和超越型模仿三步来实现技术创新。
超越型创新指企业通过引用国外或建设部推广的最新技术成果,在挖掘本企业现有技术潜力,及时把握住市场机会的前提下,通过自身努力,使企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赶上并超过其他竞争对手,这种超越可以是技术开发领先于对手,也可以是生产质量优于对手。
中交集团决策者具有卓越的预见能力,且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潜力,拥有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在诸如跨海大桥建造的关键技术
与工艺等方面就是选择这一模式的。
跟进型创新模式指企业利用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自己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最终在技术上接近领先企业。
中交集团企业信息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而且集团的决策者具有敏锐的观测及预测能力,因此在诸如桥梁、码头等结构计算理论、方法和软件方面是选择这一模式的。
简单模仿型创新是指企业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通过合法手段(如购买专有技术、参观示范工程等)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改进的创新模式,这是在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经常采用的互相学习、相互提高的创新模式。
引进技术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成果,是缩短差距、节省投资、争取时间、迅速提高科技水平的一条捷径。
但是应该注意,技术引进要符合企业的具体实际,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立足于实用和实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有效的地方。
同时,要主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自己的优势或能够形成优势的领域,以增强整体竞争力。
技术引进以后,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并在消化吸收的同时,针对市场需求,逐步改进和创新,特别是要借鉴和学习“日本反求工程模式”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势[4]。
3)合作创新战略。
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离开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支持、配合,也很难大有作为,这和施工企业技术力量普遍薄弱有关。
国际上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其企业均与高校、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校和科研单位有人、信息和科研的基础优势。
然而,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又离不开建筑业的实际,离不开建筑施工生产工艺,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与高校、研究单位相结合,才能使技术创新尽快实现,步入发展的快行道。
合作创新的体制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体制、政府引导企业自由合作的体制和政府倡导企业自主合作制三种类型。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在目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应逐步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体制向政府引导企业
自主合作的体制转变。
在政府诱导企业自主合作的体制中,企业既是创新目标的制定者,又是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既是创新资源的投入者,又是创新成果的所有者。
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进行合作创新。
在创新实施过程中基于施工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合作创新在运用时通常依靠信息手段以最快捷的速度进行组合,形成没有企业边界的临时性联盟。
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具有技术优势的互补性和核心竞争力。
当某个新的市场机会出现时,一般由最早意识到这一机会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牵头,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和企业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临时组织,迅速动员各自的资源和能力,对市场机会做出敏捷的反应,共同完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
目标实现后,联盟即解体。
这种创新战略是在新的动态市场环境下产生的适应敏捷竞争需要的新型创新形式。
目前,合作创新战略的运用在中交集团的各层次、各环节、各下属单位与政府、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普遍和非常成熟的,这也是集团能取得骄人成就战略的根本之一。
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是建立在以项目为载体的新技术开发和使用上的,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是以项目为导向的,除了产品形式的新建筑物外,建筑企业的创新大部分属于工艺技术创新。
工艺技术创新是产品生产的变革,它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因此,笔者建议中交集团除了在港机制造等业务版块继续开展自主和合作创新外,其余大部分业务应创立“监测—引进—消化吸收—
创新—扩散”技术创新模式,该模式可使中交集团技术水平在较短的时间里大幅
度提升,从面赢得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应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监测。
对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进行监测是技术引进的前提条件。
建筑企业要具有技术监测能力,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对国家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的分析能力;二是有一定宽度和专业化程度的信息收集和处理队伍;三是要有一支较强的技术工程化队伍。
这些条件往往只有技术和资金雄厚
的建筑企业才具备,因此,通常情况下只有他们才能监测国外的先进技术。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先进技术是相对而言的,不一定是在世界范围绝对先进的技术。
因为对中交集团乃至中国的建筑业而言,有些技术在发达国家建筑业早已成熟,或者已经属于中间技术,但在我国尚未有,它们却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这样的技术同样属于被监测的范围。
2)适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如果被监测的技术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中交集团有能力接受,那么应该及时引进,以免错过发展的机会。
应该注意避免重复引进。
在我国技术引进的历史中,曾经重复引进过很多相同的技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3)加紧对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
先进的建筑技术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知识创新原理。
对于引进的技术,如果无法掌握其原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因此,在引进了合适的技术之后,企业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使之与企业原有的技术相结合。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许多公司注重技术引进而忽视技术吸收,许多技术的引进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对于引进技术,一方面,中交集团要加大研发投入,用
于消化吸收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对领先创新技术的完善和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集团要集中部分人力物力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新技术。
4)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自主创新。
在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进一步创新是技术引进工作本身的需要。
只有把新技术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大量事实表明,如果引进技术之后不进行创新,那么在与技术输出方的市场竞争中必然要处于劣势,原因之一在于技术的老化及技术领先者的不断创新,与领先者之间再次形成差距,后发者迟早要陷入技术引进的恶性循环。
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就是模仿创新,中交集团应将大部分的研发投资投放在此环节上,这也正是中交集团模仿创新与利用有限资源发挥后发优势之所在。
5)适时进行技术扩散。
技术创新扩散(特别是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之间)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完整而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
仅仅停留在技术创新阶段,并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仅仅起一个“引擎”作用,社会经济变化的实现是由技术创新扩散来完成的[5]。
如果没有扩散,技术
创新对于社会、经济等的影响永远只是潜在的。
只有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因此,中交集团除了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建筑产业的技术水平,还应注意如何使先进技术快速在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之间乃至行业内部扩散,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行业领先地位。
【相关文献】
[1]张静晓.适度垄断下的建筑业技术创新效用模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3):136-140.
[2]金维兴,唐晓灵,张建儒.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制研究[J].建筑经济,2004(9):
17-22.
[3]金维兴.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研究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R].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经济研究所,2002.
[4]黄金.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究[D].无锡:东南大学,2005.
[5]刘永平,孙尧,王建红.探析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2004(1):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