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策略,培养审辨性阅读思维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对比策略,培养审辨性阅读思维初探
作者:赵海青
来源:《课外语文·上》2022年第01期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应着眼语言文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在对比学习中,着眼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质疑思辨、多元意见、批判创造等审辨性思维的形成。让阅读教学不停留在读通、读懂的层面,而是有更深层的阅读感悟,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对比学习;审辨性思维;审辨性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1-047-03
【本文著录格式】赵海青.运用对比策略,培养审辨性阅读思维初探[J].课外语文,2022,21(01):47-4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可见,语文教育要摒弃原有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拓宽教学视角,丰富教学资源,善于挖掘文本内在的语言价值,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敢于想、愿意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你有什么发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你还有什么没想通?需要得到帮助。”……缺少这样启发性的问题、没有激发思维能力的教学场,学生难以摆脱封闭式思想的禁锢,更无法谈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形成活跃、愉悦、开放的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条件。这些思维品质是“审辨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阅读现状”反观“阅读教学”
如今,教师面对的学习者再也不是惶恐的未知者。他们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面对新教材、新知识,他们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自主学习,获得初步认知。例如: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对文本内容初步感知;利用信息化手段就能得到专家的“权威”解惑;参加各种培训机构的课外辅导,就能轻松掌握“答题秘籍”,应付考试。这种“速效式”学习,确实让一部分学生尝到了甜头,只要掌握答题套路,举一反三,应付一般性考试绰绰有余。
反观阅读教学,常常浅尝辄止。教师反复机械地教一些学生已知或已掌握的知识,没有新的发现或进一步投入其中,更加缺少能够激发学生“思辨”的问题,阅读教学变成空洞的说教,即使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也未必买账。他们貌似在听,其实,那没精打采的样子,飘忽不定的眼神正悄悄告诉你,他的心早已游离课堂。心不在,谈何教学质量?久而久之,教学落入原地打转的“功利”目标中:阅读是为找答案,学习是为了考高分。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将何去何从?
二、将“审辨思维”渗透“阅读学习”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也提出“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两位伟大的哲学家都强调了“审辨性思维”的重要性。“審辨性思维”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格拉泽尔提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审辨性思维。”审辨思维是一种具有推理的审辨过程。
“审辨性阅读思维”是尝试把审辨性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关注学生阅读学习与思考的推进过程。具体表现为在阅读过程中,着眼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要求学生对文本持以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观点、自主分析,最后通过缜密的推理而解决问题,学会概括、推理、分析、比较、评价文学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将“审辨性思维”融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同存异,不盲目跟风,不轻信“权威”,能够对开放的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信心增强了,审辨性思维也逐渐培养起来了。
三、燃“思维火花”激发“探究欲望”
蒙台梭利说:“儿童,上帝派来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认定,在心性上,儿童是探究者。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儿童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让他们在语言的丛林里充分经历,去体会探究的快乐。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审辨性阅读思维”进行阅读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不曲解课文原意、不违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下,通过“大胆质疑—发表多元意见—做出理性判断”,建立自己的新观点。同时在考虑到同伴的观点或论据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审问、慎思、明辨、决断、批判、创造”的思维品质。只有点燃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才能走向更高处。审辨性阅读思维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其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四、用“对比策略”助推“深度学习”
对比学习策略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与“感悟”的助推器。对照阅读两种或多种语段(文章),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提取,将原有认知中“碎片化信息”进行归类、联结、对比和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给予文本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引导学生对重组后的信息再次辨认,通过推理、解析和评价来建立自己的论点,或纠正原有认知,或产生新的认识和提高,或唤醒更深的阅读感悟,这正是“审辨性阅读思维”需要培养的思维品质。学生自主选择对比的角度,而后提取有助于对比的信息源,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认识和理解。对比阅读策略可以体现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上;同一内容不同表达方式的比较;古今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作家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比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内容冲突的比较等。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挖掘文本潜藏的知识点,用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或新的方法,在初建文本的基础上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能力。它能开拓学生新的学习视角,丰富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在对比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比内容信息,质疑思辨
一篇文章包含的内容信息很多,鼓励学生质疑思辨,需要引导他们开拓质疑思路:可以着眼课题,绝大多数课题都是对课文内容或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抓住“文眼”。“文眼”是文章的闪光点,即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和细节,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还可以关注插图,插图色彩鲜明,寓意明确。它在文中能起到突出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捕捉信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对比、质疑、思考,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例如:教授《景阳冈》一文时,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武松打虎”的细节描写。教授中学生质疑《水浒传》里还有一人打过老虎,就是李逵,为什么就没有“武松打虎”这么出名,能成为经典故事呢?这便是课堂生成的研究话题。教师可布置学生去阅读“李逵打虎”章节,自主选择对比角度,可从“两人性格”“遇虎起因”“杀虎原因”“打虎过程”“语言描写”等方面提取相关信息,重组整合,进行细节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探寻“武松打虎”的绝妙之处。
(二)对比背景资料,多元视角
一些文本的创作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结合文本的背景材料解读这类文本,有助于挖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底蕴。文本中常有一些令人费解和困扰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