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封禅文化
在世界各古老民族的神话思维中,巨山大川通常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
譬如奥林匹亚山,是古希腊的众神居住之地;“五岳”、“四渎(du二)”,则是古代中国历朝各代都要祭祀的神灵。
尤其是泰山,更是备受历代帝王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唯一一座被帝王封禅的大山名岳,而滥(lan四)觞(shang一)于秦、形成于汉的“泰山封禅”,最终被奉为封建王朝的最高国家祭祀大典,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现象,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民族思想文化心理内涵。
通过梳理泰山封禅历史,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泰山封禅的逐渐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历史认识,又可以理解到这繁琐、迷信的形式和仪式背后,还隐藏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创造灿烂文明和辉煌业绩的认可和礼敬。
一句话,泰山封禅就是对大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栖息、繁衍之地的无限感激与回报,以及对祖先开拓、创业、发展的无限敬仰与缅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泰山的封禅文化
什么是“封”和“禅”呢?历来说法不一。
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上堆土筑一个圆坛,增泰山之高,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以表功于天;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
圆台方坛表示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
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来到最能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上,堆土砌台垒坛,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的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而得以青史留名。
至于诸侯群臣,更是把躬逢登礼、跟随去泰山封禅看作是难得的机遇和最高荣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时,太史令司马谈被留到周南(今河南洛阳),不得从行,竟因此忧愤而死。
临死前,他把儿子司马迁叫到床前哭着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那么封禅是如何发展的呢?
封禅最早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崇拜
原始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准宗教形式之一。
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物。
在山区,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
“崇”字就是由“山、宗”组成的。
在自然崇拜的中后期产生出自然神灵的观念,大山崇拜发展为山神崇拜。
泰山崇拜主要是和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结合在一起。
太阳为世上万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拜。
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
泰山崇拜,在远古时期尚属于自然崇拜和山川崇拜的范畴,后来便发展成为帝王的封禅,泰山封禅的性质也变为改朝换代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