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7.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
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9.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解析】【分析】(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2)古诗中常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古诗中景语皆情语,根据诗人所写景物的特点来体会
诗人的情感。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蒲:蒲草。

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5.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8.古诗阅读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首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

③秉:________,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

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

(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

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2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2.(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故答案为:(1)①泛;②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字词的对应关系,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表达诗人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附参考译文】
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3.(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前四句的意思“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可知“寒山”“ 暝色”体现了“空”的意境。

(2)本题抓住“何处是归程?”可品味出游子思乡之情,抓住“有人楼上愁”可品味出思妇盼归人的情思。

因此认为第一种或第二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有道理。

本诗从主题上有多种理解,答此题时关键要从诗句下手,只要写出一种理解即可。

但要具体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寒山;暝色;
⑵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从诗歌中寻找依据。

理解的情感不同,注意分析的角度。

4.(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
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5.(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据此答题即可。

(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用意。

“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

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

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
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6.(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分析】(1)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词的下阙写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诗人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以议论结尾并抒发诗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最后一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⑵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中词语的把握,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和诗歌的艺术表现进行理解,注意分析要有条理性。

7.C
解析:(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