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及教后反思+++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及教后反思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读书、作文时自觉注意语感。

2.了解文章概括与铺陈的写法,体会跳脱、整散、长短、虚字衬垫及富丽夸张的语言特点。

3.了解古诗文的特殊句式。

二、预习要求查字典、正音、试读。

思考:
1.读了文章有什么感受?
2.想一想这种感受如何获得?
3.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都读过杜牧的诗,有一首诗相信大家很熟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有一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首诗都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

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突然像大厦一样地崩塌了,这个帝国就是——秦。

千百年来,关于秦王朝这个大厦倒下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在为它总结经验教训。

唐代有位诗人就说了:“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就总结出秦代灭亡的一个原因——焚书坑儒。

当然还有很多后人写了很多的文章,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所以到底怎么样看待这两千年前发生的事情,一直是我们讨论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那就是《阿房宫赋》。

之前也已经让大家都预习过了,接下来老师来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认真听。

教师范读。

教师提问:请用两个字来概括,你听完之后对文章的感受。

生1:震撼。

生2:惊艳。

生3:磅礴。

师:其实,老师在读完之后,心里的感受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惊悚”。

不但吃惊还很害怕。

一会儿大家一起看这篇文章,看看惊悚在什么地方。

教师提问:读课文的时候对哪句话最欣赏最有感觉,为什么?
生1: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不仅自己有感悟而且警戒了后人。

生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自己自取灭亡很有警戒意味。

生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很惋惜。

生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磅礴的气势,给人感觉很宏伟。

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雷霆"指声音特别响,说明宫车建造得很辉煌,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侈。

师:这位同学找的这一句,老师也很喜欢,但你说的原因还不到位,想一下“宫车过也”为什么像雷霆?
生:夸张的手法。

师:为什么是“雷霆乍惊”呢?在谁的心里惊呢?为什么宫车过会像雷霆一样惊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惊悚”呢?比如说有人敲门,敲门声是很轻的,但我听到却很害怕?为什么呢?这又是一种什么心理?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一下。

2.逐层分析第一自然段。

(1)第一组,十二个字。

师:写了什么?这里几个字写出了三部历史——"六王毕",六国灭亡的历史;“四海一”,统一天下的历史;“蜀山兀,阿房出”,一部阿房宫的建筑史。

学生齐读。

师:这四句,十二字。

强大的事件,用较少的笔墨,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

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读的时候要斩钉截铁,短而有力,如铁锤敲钉,一个个敲下去
学生再读。

(2)第二组,“覆压……骊山……流入宫墙”。

师:注意其中的几个字,"压"像盖子,有一种沉重感;“走”是奔、通到。

这几句泼墨写意,勾勒出阿房宫的整体形象。

学生齐读。

(3)第三组,“五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师:阿房宫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奇?下面就具体地写了。

教师范读。

讲解:“五步”"十步",言其多。

"缦"原是丝绸,言其飘逸、曲折。

"檐牙",如鸟高啄,向上突起,动感,言其奇。

"各抱",随地形起伏,紧贴,言其设计之合理。

"钩心”,互相交错,如兵刃相加,言其险。

用比喻说明实在太多。

(4)第四组,“长桥……气候不齐”。

师:“长桥”这里是比喻加疑问加对偶。

没有云怎么会有蛟龙腾飞?不是雨过天晴,怎么会有凌空彩虹?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有一种惊奇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冥迷",写感觉。

小结:本自然段写阿房宫的建筑之奇。

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3.逐层分析第二自然段。

师:顺着“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而来的人是谁呢?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请同学们读下面的六句二十四个字。

来自六国,当年的公主、贵族如今成为阶下囚,可以想象他们成群结队,像货物那样被送到秦国。

来了以后怎么样呢?学生读"明星荧荧……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师:这些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夸张。

师:这些句子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动作连贯,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焚椒兰——宫车过——听所之。

师:好,现在分析到了老师最欣赏的那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长信秋词》,其中几句是这么写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玉颜不及寒鸦色”是说女子虽有美丽的容颜,却还比不上丑陋的乌鸦,因为乌鸦能飞到"太阳"身边,它们身上尚且受过"太阳"光芒的照射,而“玉颜”却空有一片向阳之心,得不到半点恩泽沐浴。

这就是那些一生幽闭在深宫的女子的心情写照。

回到文中的"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车子的声音会像雷一样响,那是听者的心境所致——有车经过了,却没有到我这里来,车里坐的是他吗?还有别人吗?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就这么开过去了,不知道去哪里了,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宫女们整天做的想的就是这些,她们从早上起来打扮,心惊肉跳地生活着,结果怎么样?学生读"一肌一容……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师:其实这部分反映的不仅仅是深宫怨妇的心情,作为一种软弱的人性,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专制统治下。

胡适说过:“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是一班奴才建立起来
的。

”秦的覆灭,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这一部分通过争宠写侈靡,写出了阿房宫的奢靡生活,侧面反映此时秦国的强大以及奢靡背后的隐患。

小结:本段写宫廷生活的奢靡。

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深读文本第三、四段。

【教后反思】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受到感染,这与课堂气氛是紧密关联的。

也就是说,在上一堂新课的时候,教师要设计一个独特的"场"。

课堂设计的开场尤为重要,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在本节课开始笔者提到了三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泊秦淮》以及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 并且一边念,一边写。

诗往往是概括一家之言最凝练、最精要的表达。

学生在读这几首诗的时候,已经各自心有所感,产生了自己的一点想法,这样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会多一些思考。

又比如在讲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这一句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宫人的生活体会她们的心情,笔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词句背后蕴藏的深厚含义。

从这样小处
切入,最终再回到课文的宏大主题上来,可以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

而这种节奏的变化调整,一首“定场诗”的作用不小。

当然这只是一种技巧,可以起同样作用的不一定非诗不可,只要可以使现场气氛一振,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都可以运用。

正如陆机的《文赋》里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文章如此,讲课更是如此。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精神成人。

在语文课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应该是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对话。

“对话”是教育的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教育学生尊重文本,虚心倾听,真诚质疑,平等交流,从而发现文本、提升自己,这诚然是必要的,但那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

除了对话以外,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接受、是积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学校教师的任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这个传授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

所以“传授”还是主要的过程、方法和手段。

不必排斥“满堂灌”,很多学生回忆三四十年代教师,如朱自清、周作人,大多一讲到底,而且不善言辞,效果照样很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