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越
彭越(?─前196),字仲,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人。
秦末聚兵反秦,率领一支武装力量。
项羽分封诸王,彭越曾任齐王田荣的将军。
楚汉战争中,彭越率三万多人归顺刘邦。
前204年,屡断楚军粮道,配合刘邦军在成皋地区的作战。
接着,又在下邳进攻楚军,威胁彭城,迫使项羽回军东援,为刘邦向东扩张创造了良机。
前203年,彭越率兵参加垓下会战。
次年被封为梁王,辖魏国故地,都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讨伐陈,征梁国兵,彭越称病不随刘邦前往。
后有人告发彭越想造反,被废为庶人,不久又被斩杀于洛阳。
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淮阴南)人。
早年家贫,靠吃闲饭甚至乞讨度日,曾钻过别人的裤裆,受胯下之辱。
秦末,先后在项梁、项羽军中效力,任项羽郎中,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
后离项羽到关中转投刘邦,由于萧何力荐,任大将军。
他率军出陈仓故道,突袭关中。
楚汉战争中,他在夏阳指挥军队乘木罂缶渡河,生擒魏王豹。
在井陉口,指挥军队背水一战,大败赵军。
在攻打齐国时,借助河水,分割楚齐联军,并水淹龙且军,活捉齐王田广。
楚汉垓下之战,韩信以计谋引各路汉军会师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击败项羽,逼使他自刎。
韩信深谙兵法,战功卓著,被刘邦称为人杰。
刘邦既用他,但又对他心存疑忌,把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之后又贬他为淮阴侯。
汉高祖十一年,有人告发韩信欲谋反,吕后和萧何便将他诱入宫中,将其斩于长乐宫钟室。
萧何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
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
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
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
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
后被拜为相国。
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
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张良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
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
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
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
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
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
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刘邦
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泗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秦时任泗水亭长。
秦末起兵响应陈胜起义,自立为沛公,后参加项梁军中,与项羽同时成为反秦主力。
前206年率军先攻入咸阳,废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项羽称王后,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遂听从萧何建议,接受汉王封号,暂居巴蜀汉中。
不久又出汉中,定三秦,然后又出关东进,与项羽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最后战胜项羽,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在位期间,承袭秦代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为巩固江山,他先后剪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分封同姓王;将六国贵族和地方豪强迁到关中,以利于对其加强管制;实行强本抑末政策,打击商贾,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恢复经济;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求边境安定。
这一切奠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刘邦即位后十一年去世。
虞姬
项羽的宠姬。
项羽东征西战,虞姬常在左右,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起而饮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和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一唱一和,真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传为千古佳话。
范增
范增(前277─前204),项羽的谋士,居(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与项梁一起参加反秦起义。
他足智多谋,有政治远见,建议项梁立楚怀王以招徕民心。
项梁死后,范增成为项羽军中的主要谋士,被封为历阳侯,尊称为亚父。
他力主除掉刘邦,并在鸿门宴上亲自安排,以保项羽的霸业。
后来刘邦利用反间计,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削去他的权力。
范增愤然离去,不久发病而死。
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楚国贵族之后,名籍,字羽,又作子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西南)人。
少时学书学剑皆不成,喜读兵法,也不求甚解。
他力能扛鼎,勇武过人,且年少就有雄心大志。
项羽不学书剑要学「万人敌」,见到秦始皇出巡的威风场面,就说「彼可取而代之」。
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起兵响应,协助项梁杀秦会稽太守。
他率八千子弟兵北至淮北,沿途不断有人加入,义军很快增至六七万人。
楚怀王封他为鲁公,在反秦斗争中,他在钜鹿之战大破秦军,九战九捷,摧毁秦军主力,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卒,被推为诸侯上将军。
进入咸阳后,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与刘邦打了四年仗,于垓下大败,最后自刎于乌江边。
项梁
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的叔父,因杀人,与侄子项羽避仇来到吴中。
在吴中威信很高,贤士大夫皆出其下,当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办。
项梁利用这种条件暗地里用兵法训练宾客及子弟。
陈胜起义爆发后,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殷通响应,任张楚政权上柱国,渡江西进,屡胜秦军。
陈胜死后,他听从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
他曾率军击败秦将章邯,在雍丘阵斩秦将李由,后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
项伯
名缠,字伯,是项羽的叔父,年轻时曾在下邳杀人,跟从张良一起隐匿。
秦末项伯从项梁、张良从刘邦反秦。
项羽屯兵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时,项伯已官至左尹,得知范增建议项羽击灭刘邦的消息,就在晚上私自前往刘邦的军营,告知张良,劝张良与他一同逃走,张良不允,并转告刘邦。
刘邦见项伯,约为婚姻,并声称自己日夜盼望项羽来咸阳,岂敢反叛。
项伯回来,把此行情况报告项羽,劝他善待刘邦。
第二天刘邦至鸿门谒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
席间范增一再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于是令项庄借口舞剑助兴以剌杀刘邦。
项伯见此情景,也拔剑起舞,以自己的身体蔽障刘邦使他得脱危难。
在成皋之战时,又劝阻项羽不杀刘邦之父太公。
刘邦灭楚后,赐项伯姓刘,封射阳侯。
楚怀王(熊心)
熊心,战国时楚怀王熊槐之孙,楚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
项梁起事,采纳范增的建议,自称武信君并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便号召。
项梁在定陶败死,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又令刘邦西向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杀宋义,怀王遂以项羽为上将军。
后来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答覆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怀王,于是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击杀怀王于长江中。
章邯
章邯(?─前205),秦朝将领,秦末反秦起义爆发后,率骊山徒卒组成的军队镇压义军。
他曾杀周章,破陈胜,败项梁,后在钜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遂投降项羽。
秦灭后被项羽封为雍王,监视汉王刘邦。
后被刘邦打败,兵败身死。
赵高
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
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
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蒙恬
蒙恬(?─前210),秦朝名将。
他出身将门,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战国时秦国的名将。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被拜为大将,因对齐战争有功被拜为内史。
秦朝建立后,他统帅三十万大军,在北境防御匈奴,又修筑了从临洮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他为秦朝长期戍守北疆,「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
深受秦始皇的宠信。
史载蒙恬守边,威震匈奴,匈奴因其守边而不敢进攻。
另外,相传蒙恬在改良毛笔方面亦有过贡献。
秦始皇死后,二世即位,蒙恬被赵高陷害,被逼自杀。
李斯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战国末秦国政治家。
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
战国末年入秦,当过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以韩国水工郑国事件,宗室贵族建议逐客,他上书谏阻,为秦王政所采纳。
不久,官为廷尉,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的作用。
秦统一六国后,出任丞相。
他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中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
秦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
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
工于书法,泰山、琅邪等石刻,传说均为他所手书。
著有《谏逐客书》和《仓颉篇》(今佚,有辑本)。
子婴
秦二世胡亥的侄子,扶苏之子。
他在二世即位之初曾谏劝勿杀大臣蒙毅,胡亥不听。
二世三年(前207年),燕、赵、齐、楚、韩、魏都已自立为王,函谷关以东之地皆已叛秦,而刘邦所统率的军队也在攻打武关。
丞相赵高惧获罪被诛,称病不朝。
二世派使者前往相府责让赵高,赵高就与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合谋杀二世而立子婴。
阎乐入宫逼迫二世自杀后,赵高召集大臣、宗室宣布此事,并称现在秦的土地益小,不可再称帝,应改为王。
遂拥立子婴为秦王,令他斋戒后庙见受王玺。
子婴在斋宫称病不出,赵高亲自前往催促。
子婴乘机刺杀赵高,并夷其三族。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刘邦的军队攻破武关进抵灞上,使人约子婴投降。
子婴颈系绳索,白马素车,奉天子符玺在轵道旁投降。
过了一个多月,项羽率军入咸阳,杀了子婴。
秦二世(胡亥)
胡亥(前230─前207),秦始皇少子,扶苏之弟,秦始皇死后被赵高等人立为皇帝。
他在位期间,对赵高言听计从,大肆杀戮大臣,大兴土木,耗资巨万。
他暴虐凶狠,为秦始皇下葬时,让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并将造墓工匠全部封闭在墓中闷死。
他即位不久即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事,赵高为推卸罪责,派人至胡亥所居望夷宫,令其自杀。
扶苏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前259─前210),原为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庄襄王的儿子(相传为吕不韦所生),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年仅十三岁。
由于未行成人之礼,实际专权用事者为吕不韦及太后宠信的宦官缪毒。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当年镇压了缪毒的叛乱,第二年又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
接着任用李斯为丞相,采纳其灭六国以成一统的建议,派大将王翦等人进行统一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他在十年之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四海统一。
统一全国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可决定国家一切事物,直接任免重要的中央及地方官吏。
此外,秦始皇又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又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他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将山东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又焚毁儒学诸书,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病死于沙丘(在今河北邢台)。
吕不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曾经是「家累千金」的大商人。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
当时异人为质于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着,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
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
先居河南,后徒蜀郡。
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
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约法三章
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
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
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
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
」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劳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王。
百越
中国南方古代越人各族的总称。
战国时称百越,文献上亦作百粤、粤。
秦汉时,泛称中国南方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汉初已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的部分,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
秦时得闻南越一带盛产犀角、象齿、翡翠等物,故派军多次南平百越,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又徙民定居,开发南方。
匈奴
古代北方游牧部落,它的名称始见于战国文献。
又称胡。
起源不明,或以为周代典籍中所载猃狁、荤粥之后。
匈奴人没有文字,它的族属和语言系,至今尚无定论,或说蒙古,或说突厥,或说伊朗。
匈奴由许多部落构成,各部落又包括若干氏族。
部落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公元前三世纪末以后,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今蒙古高原,国家政权机构逐步形成,高级官员都由单于子弟和本部落贵族担任,大多世袭。
匈奴人以游牧为主,冶铜、冶铁、制陶业也有一定规模。
秦汉时期,匈奴与中原王朝,既有不断的争战,也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兵马俑
1974年春,陕西省临潼市附近农民打井时,在距秦始皇陵墓三里左右的下和村和王检
村之间,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陪葬兵马俑。
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掘出四个坑,并以数字顺序编号。
前三个为已建成的,第四号为建而未成的。
现已发掘出土的陶制兵马俑已有千余件,据此推算,坑中共埋有八千余件陶俑,其中战车一百三十余辆,驾车的马五百余匹,各种武士俑七千余件,还有一些制作精良的青铜器。
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同样高大,栩栩如生,基本上是单独造型,逐个塑造而成。
武士俑除少数领队者身披铠甲外,其余的都不戴头盔,短袍束带,扎绑腿,挟弓弩,挎箭囊,面形、神态各具特色,无一相同。
陶马则昂首挺立,双目圆睁,两耳竖立,或备鞍或无鞍。
兵马俑坑的发现,一度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阿房宫
位于今陕西西安西郊的阿房村,是中国秦时代的宫殿,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可见其规模之大。
秦亡后,项羽入咸阳,焚毁阿房宫,现今只尚存东西1200米,西北450米的夯台。
台面北部略高,南部略低,最高处约7-8米。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长城
秦王朝建立后所兴建的大工程。
秦统一以前,秦、赵、燕、齐、魏等国各有用于防御的长城。
秦统一以后,把燕、赵、魏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范北方匈奴的进攻。
此项工程历时十多年,驱使三十万黔首筑成。
长城西起甘肃临洮,沿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又转向至陕西雁门关、代县、河北蔚县,经张家口东达燕山、玉田、辽宁锦州,最后到达辽东,绵延万里。
长城建筑多就地取材,如黄土高原一带是挖土筑板而成,赤峰附近的长城则用石块砌成。
在金塔县和额济纳旗,还有200多处长城烽火台遗址,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7米,高25米,蔚为壮观。
其后历代均有修筑和扩展,成为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而万里长城更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工程。
郡县制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郡尉辅佐郡守;监御史掌监察工作。
郡下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
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丞。
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县丞为县令和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秦朝建立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增至四十多个。
三公九卿
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公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三公
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马邑之谋
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遣使求和亲。
大行王恢深恶匈奴反覆无常,既然和亲但又不断骚扰边境,便主张用兵。
大司农韩安国反对,故仍允和亲。
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是汉与匈奴的互市中心,当地豪姓聂壹自愿诱杀匈奴。
武帝召群臣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武帝终于采纳建议,决定诱伐匈奴。
元光二年(前133年),聂壹暗中与单于联络,假作出卖马邑,诱使单于出兵;而武帝则遣韩安国、王恢、李广等,将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山谷中。
单于率十万骑入塞,未至马邑百余里,发觉这一阴谋,遂引兵北还。
史称「马邑之谋」,从此匈奴与汉邦交破裂,兵端乃启。
杨可告缗
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算缗令。
所谓算缗,就是征收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财产税,以及车、船税。
但由于有许多人隐匿财产,偷税漏税,故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十一月下令百姓告发偷漏缗钱者,称之为「告缗」,此事由杨可主管。
规定凡告发属实,将会被没收偷漏缗钱者的财产的一半赏给告缗者。
据《汉书·食货志》载,于是「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政府「得民财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武帝将没收来的田地、奴婢分配给各个部门。
水衡、少府、太仆、大农等部门设置农官,分别经营没收所得的各县土地。
没收来的奴婢则主要负责饲养禽畜或在官府担任杂役。
告缗制度沿续近十年,直到官营盐铁酒、均输获利,国家财政有明显好转,才停止执行。
行均输法
汉武帝推行的另一种官营商业政策。
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
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
有时还在价贵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
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当时称为「僦费」),实际上是征发民夫,作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设平准制
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封元年(前110年)由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提出。
办法是在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
凡大司农诸官的所有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作为商品的部分,基本上都集中到这一机构。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以低价出售;价格下跌时,则予收购,以保持物价相对稳定。
就理论上说,这种官营商业能起到平抑物价,限制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的作用,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
然而在实行中,官商勾结起来囤积居奇,贱收贵卖,进行投机,富商大贾并未受到真正的抑制,贪官又乘机中饱,结果还是苦了百姓。
独尊儒术
汉初崇尚黄老无为,令社会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至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及统一全国思想,遂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建议,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更化善治,德刑并用,一统纪而明法度,使民知所从。
此外,汉武帝又大量提拔儒生充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不治儒学之博士皆被罢免,由是自宰相至地方官几乎全由士人充任。
汉武帝又设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同时又设太学、办学校、察举孝廉,使儒家理论渗透到各阶层领域,成为国家政策及管治的理论根据。
七国之乱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
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
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
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
这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当景帝下令削夺吴王一些封地时,吴王刘即与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
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而西。
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万大军平叛。
三个月以后,叛军失败,刘被杀,七国之乱结束。
白登之围
为了打击北方的匈奴侵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北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白登山被匈奴围困达七日之久。
陈平献计用重金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脱。
白登之围后,刘邦便采用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昭宣中兴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
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诏,表示要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了轻徭薄赋、重视吏治、平理刑狱等政策和措施。
使一度动荡的西汉王朝又稳定下来。
史称“昭宣中兴”。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十余人编纂而成。
据《汉书·艺文志》,有《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今仅存《内篇》。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多采用阴阳五行之说,并兼儒、墨、名、法诸家,故学者认为是杂家之作。
区田法
或称区种,是一种农田耕种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成帝时的《泛胜之书》。
具体作法是在田中间开沟或挖穴,称为区,在区中点播。
在点播前,先要溲种(以肥料或可以防虫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