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百数表探索大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百数表探索大奥秘
汉阴县城关镇麒麟小学刘拥军
人教版小学数学(2011)新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在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共设置了以下教学内容:1、数数及数的组成;2、数的顺序及比较大小;3、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其中《数的顺序》这一知识点通过百数表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系统熟练的掌握。
在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后,结合学生前期对数的已有认知特点,从“体验激发兴趣,观察巩固数感,发现体悟成功,应用提高能力”的角度将百数表变为了趣味十足的百宝箱,变成了功能非凡的魔法盒,学生学习兴趣分外浓厚,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它的编排意义,对整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好《1000以内数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从以下方面对百数表的巧用做初步的探析。
一、数数:体验激趣为先
教师分别指名10个学生数1—10、11—20、......99—100。
学生轻松结束后说说每人数了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容易说出第一段除了10都是一位数,第二段除了20都是十几的数或十位是1的数,第三段除了30都是二十几的数或十位是2的数……)教师接着问:我问共数了多少个数,怎么想的。
(100个数,每个学生数了10个,10个学生就数了10个10,10个10是100)。
整个体验过程都是通过数数、谈话开展的,对上一章节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在轻松愉悦中建立了兴趣。
而且铺垫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百
数表的特点(每行10个数,有10行,每行除了最后一个整十数,前九个数十位相同)开展的,为后续教学当好了“引子”。
二、写数:观察发现收获规律
教师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的表格。
(教师已在第一行写下了1—10)学生观察表格特点。
(学生很容易观察出每行10个格子,有10行,共有100个格子。
)教师问:老师已经把第一位学生数的数填在了格子里,你能接着把余下九位同学数的数全部补充中在剩下的格子中吗?(学生很自信的完成)。
教师说明这就是今天认识的百数表,在称赞学生完成速度的同时把握契机,提出任务:观察百数表,你发现其中什么有趣的特点了吗?教师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根据刚才数数、写数的经历,轻松得到横着看的排列规律。
灵感是在快乐和兴趣中激发的,学生很快变换角度,竖着观察,第1列个位相同,是1,第二列个位也相同,不过是2……教师乘热打铁: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对你的发现有新的疑问吗?教师顿时安静下来,有学生问道:为什么第2—10行除了最后一个数前9个十位相同?而不是10个数的十位都相同?思考的气氛在教室弥漫着,不一会儿有个同学站起来,边拿小棒边数:1、2、3、…9、10,把小棒捆起来,说这是第一行表示的,接着继续数,11、12、13…19,停下来说,再添一根就满十了,于是添上一根就又捆了一捆,数出了20。
接着用相同的方法展示了21—30。
接着一个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明白了,第一行数到10,第二行接着11数,前9个数都没满10,所以十位相同,第10个数满十了,有2个10,所以就是20。
第3行前9个数都是二十几,最
后一个满十了,有3个10就是30,以此类推。
教师送给了学生响亮的掌声,让学生把这个伟大的发现结合百数表相互交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又有学生有惊人地发现:在同一行中,右边的数比左边的大,相邻的相差1;在同一列中,下边的数比上边的数大,相邻的相差10。
(这已经把下节课比较大小的知识已经解决了)。
教师紧接着向学生挑战: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把课本例4中不完整的百数表填完整吗。
学生当然不遗余力。
三、猜数:系统掌握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后的应用,在应用中体会和体现有价值的发现。
发现、应用,再发现、再应用,这样不断循环,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状态,可以使学生的“认知链”保持良性的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认知习惯。
进行猜数第一个游戏:
1、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2、第5行第58个数是多少?因为学生已经结合数小棒数的组成、顺序对百数表的特点有了清楚认识,回答的明白、易懂。
进行猜数第二个游戏:
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这个练习题的应用就有信心了。
(如上图,根据百数表的排列,填写空格中的数)。
教师:现在向大家发出终极挑战,根据今天学的百数表猜数,有没有信心。
有学生根据已
知数先左右填,有的学生根据已知数先上下填。
在发现规律后应用规律,收获知识体验成功,在活动中亲历了数的组成、顺序,思维的活跃,已初步进入了比较数的大小,整数加减法的门槛,甚至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架构早早的形成了兴趣,提前掌握的认知方法,为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新,学习方法的迁移、类推得到了良好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