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中学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中学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学期3月
月考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窒息(zhì)璎珞(yīng)狼藉(jí)悄怆幽邃(chuàng)B.栅栏(zhà)倏忽(shū)奔丧(sāng)俯首帖耳(tiē)
C.徜徉(yǎng)簌簌(shù)倾颓(tuí)重岩叠障(zhàng)
D.蹒跚(pán)湍急(tuān)彷徨(páng)虚无缥缈(miǎo)
2.依次填入下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⑵杜牧《秋夕》的是宫女的心境。

⑶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所描绘的山川美景十分。

A.踌躇描摹耐人寻味 B.徘徊描摹引人入胜
C.踌躇描绘引人入胜 D.徘徊描绘耐人寻味
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狗年春晚,王菲那英时隔20年再度合体,一首合作谱词的《岁月》,写尽了20年来她们的成长以及心态的变化——知世故而不世故。

C.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

D.《红海行动》讲述的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在异国他乡解救人质、执行撤侨任务,正是中国军队近年来勇担和平使命的真实写照。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

B.诗人不说“明星亮了”而说“明星现了”,一字之差,意境迥异:前者只说
明事实,后者表现了明星穿过黑夜,由暗到明的过程,语言锤炼可见一斑。

C.是否准点到达?路上是否顺利?做父亲的有诸多担心担心和挂念,一切只有“那边来信”才知分晓。

D.总的来看,写景又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不变者,乃山势之雄伟、连绵;变者,乃江水之涨退、动静,以及自然时令之代序。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
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5.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1894年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退及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车夫祥子,在与旧社会、旧制度抗争屡战屡败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B.罗丹《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是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
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不代表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净化”作用,是受众通过怜悯、恐惧而实现的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这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悲剧的意义也全在于此。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蝴蝶泉
徐霞客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望山麓而驰驰:疾行 B.亦漱根而出漱:冲刷
C.群而观之群:一群D.未知孰是孰:哪一个
9.下列选项中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A.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B.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C.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D.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10.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空间方位为序,移步换景,有层次地写出了蝴蝶泉的景象。

B.大树和小树下的泉水都是向东流去,并汇合成了一丈见方的池沼。

C.游人每年从农历四月到农历五月都会络绎不绝地来蝴蝶泉观赏奇景。

D.蝴蝶泉令人惊异的地方就在于这里成千上万的蝴蝶是由泉上大树所开之花变成的。

四、(10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12.填空。

(6分,每空2分)
⑴,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⑵纤纤擢素手,。

(佚名《古诗十九首》)
⑶,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丰子恺
①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②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③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

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

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

④“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
沟回家。

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

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⑤“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①,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

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⑥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 “大人生”。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布莱克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注:①轧:挤。

13.联系全文,如何理解第①段中“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4分)
14.“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中“这”指的是什么?(6分)
15.丰子恺的散文擅长形象说理。

第④段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和第⑤段乘火车的事例,分别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6.第⑥段作者所说的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三月是学雷锋月,学校正在开展以“学习雷锋,助人为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7.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围绕活动主题办一期墙报,请你就墙报的内容设计提出两点建议。

18.你参与班级墙报设计时,想把下图的漫画放进去,但是宣传委员小军觉得漫画没什么意义不太愿意。

请你结合活动主题和漫画内容用充足的理由说服他。

(100~120字)
七、(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梁文道在《悦己》中如是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就能成为造就人生了不起变化的“大用”。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的整体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文中若需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武汉市武昌区南湖中学2020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三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C “徜徉”应为(yáng)“簌簌(shù)”应改为(sù);“重岩叠障”应改为“嶂”。

2.B “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描绘”多指绘画,也用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如描绘蓝图;“描摹”着重于“摹”,用语言文字依式摹写,多指人物形象、性格、情状、特性等。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引人入胜”是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

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3.D “讲述的……故事”,缺宾语。

4.B 冒号管到句号之前,“过程”后逗号改成句号。

5.B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6.C强加因果。

产生“心理距离”不是“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的原因,原文中还有其他原因:“时间原因”和“空间原因”。

“这样”“从而”也有误。

7.D “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的意义还在于表现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与崇高。

8.C 成群结队,围成一群。

9.A (我走了)半里,(看见)有一条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逆流而上然后朝西走,(又走了)半里,就到了山脚下。

10.D 不确定蝴蝶是花变化而成的。

11.(蝴蝶)从树顶倒着悬挂而下,一直垂至水面,色彩缤纷,络绎不绝,十分光彩夺目。

(“巅”“及”“焕然”各1分,句子完整、通顺1分)
译文: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名叫波罗村。

在它西边的山脚下有蝴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这事已经很久了,直到现在才得到当地人的指点,于是(我)让仆人挑着担子,先前往三塔寺,(投宿)何巢阿所住宿的僧舍。

而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往西山脚疾行。

(我走了)半里,(看见)有一条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逆流而上然后朝西走,(又走了)半里,就到了山脚下。

(在云南苍山神摩山麓)有一棵一个人合抱这么粗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的小洞中涌出向东流去,(泉水)清澈如镜。

东面不远处,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个小泉,也自树的根部向东流去。

两眼泉汇合成一丈见方的池沼,这就是刚才逆流的上游了。

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农历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那成千上万的真蝴蝶又须尾相衔,(蝴蝶)从树顶倒着悬挂而下,一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络绎不绝。

游人都从那个月开始,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歇。

我在广东西边的三里城,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令人惊异的地方,而现在时间太早,还没有开花。

向当地人询问,有人说,蝴蝶是花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蝴蝶相似,所以引来了同类,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啊。

12.沉舟侧畔千帆过札札弄机杼日暮乡关何处是
13.“圆滑”体现了人一生的变化,不断被时间改变。

(2分)“微妙”体现了人生变化缓慢、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特点。

(2分)
14.⑴人生是由“渐”维持的(3分)⑵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3分)
15.⑴作者用抱犊跳沟的故事,说明事物已经渐变,而人们往往不知不觉,从而证明“渐”的作用是隐含的、不易察觉的,让人们明白“渐”的背后蕴含的时间概念。

(3分)
原文:证明“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⑵作者借乘火车的事例揭示了一种人生态度,即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能做到
明达、谦让、平和、不计较得失;但时间久了,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3分)原文:证明“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只够支配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16.⑴他们是明达之人,能顾全大局,始终保持谦让、平和的态度。

⑵他们能察觉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
若答原文: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给2分。

17.设置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板块;设置有关理想的古诗词板块;设置有关理想的漫画板块;设置有关的书法作品板块。

(内容需从不同角度出发)18.需要结合漫画的内容说明漫画的含义,并指出它对于教育同学的意义。

若不结合漫画,不给分。

称呼、语气要恰当,字数须达到要求。

否则酌情扣分。

19.立意:看似“无用”的东西(做法),也能够促成人生产生了不起的变化,实现其价值(“大用”)。

⑴“看似”暗示主观,“无用”的限定较为宽泛,较为主观,一般指主流认为有用之外的、短时间无法实现有用的、不能直接有用的、无此用而有彼用的等情况。

⑵“了不起变化”的“了不起”和“大用”的“大”范围也相对宽泛,考虑到学生可能结合自身经历而写,只要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变化和作用,即可。

⑶“变化”(超越自己)意味着进步、成长、收获。

一、有具体的“无用”的东西以及人生的进步、成长、收获等变化,32分切入;
二、在上述基础上有“无用”对于变化的具体作用,38分切入;
三、在上述基础上有对从无用到有用的深刻认识和思辨,45分切入。

作文灵感来源于老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参考材料:
【短时间和不能直接有用的】台湾作家李欣频一直在做着无用的事情,每年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拿着自己的稿费环游世界。

在无用的时间与空间里,恰恰成就了她写作阅历和眼界。

【主流观点外的无用】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

他玩的
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等。

沉潜日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写下好多文字。

2020年,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王世襄曾自嘲地说:“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当然,主要是他有学问,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

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者所为,经他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立马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因此,黄苗子说他“玩物成家”,启功说他“研物立志”。

【短时间和无此用有彼用的】无用之用,最经典的要数乔布斯。

17岁那年,乔布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有用”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 serif和serif 字体,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

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举动,却在十年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设计苹果电脑时做出了最美的字体。

2020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会去选书法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漂亮版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