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1】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来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一)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组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专注于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验证和运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验证,自主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给庄家清除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
10只青蛙几条腿?
20只青蛙几条腿?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
10×4=40
20×4=80
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以游戏方式导入,将纯粹的算式赋予学生一定的生活中,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想规律
(1)独立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并举例说明规律。

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根据学生回报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组交流,再次举例汇报
根据学生回报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追问: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任何数都满足这一规律?
(预设:不能除以0,因为0不能做除数)
【设计意图: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同时,灵活运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1)质疑: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呢?下面请你们来验证一下。

(2)出示两组乘法算式练习题,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口算验证。

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第一组: 20 ×9= 第二组:200×100=
20× 18= 100×100=
20×27= 50×100=
(3)男女生分别交换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总结探究方法及规律
(1)指定学生说探究方法及规律,其余学生作补充。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探究规律的方法和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解释说明:乘以几就等于扩大到原来的几倍,除以几就等于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3)引导学生将两条规律总结归纳为一条。

即:因数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
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5、应用规律
(1)先算出每组算式中的第一题,然后再根据规律写出下面两题的结果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3= 48×5= 8 ×50=
120×3= 48×50= 8×25=
120×30= 48×500= 4×50=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48×10=480,完成以下两题。

(48÷2)×(10×2)=
(48×2)×(10÷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时,积不变】
6、课堂小结、内化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5 × 4 = 20 5 × 4 = 20
×2 不变×2 ÷2 不变÷2
10 × 4 = 40 10 × 4 = 40
×2 不变×2 ÷2 不变÷2
20 × 4 = 80 20 × 4 = 80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2】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第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规律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1.师: 猴妈妈听说同学们的口算能力非常的强,想请大家帮帮它的忙,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猴妈妈要给小猴子们分苹果,每只小猴分6个。

师:猴妈妈还想知道分给2只小猴、200只小猴、2000只小猴分别需要多少苹果,哪位同学能帮帮它?
板书结果:(1)2×6=12 (2)20×6=120 (3)200×6=1200
2.师:大家成功的帮猴妈妈算出了苹果数。

大家看,小青蛙也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了!现在我们就以“小青蛙”为题作一个游戏-------“对对子”。

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
师:其实里面有蕴藏着许多的的数学知识,老师考考你们:20只青蛙有几条腿,你能算出来吗?10只青蛙呢?5只呢?
(4)4×20=80(5)4×10=40(6)4×5=20 (板书算式)
3.师:在乘法算式当中,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它们的名字。

仔细观察,随着猴子数量的增多,苹果的数量也在增加。

随着因数的变化,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观察算式,再次探索
(一)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就乘几”的规律。

1、师:观察(1)式、(2)式、(3)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的发现。

引导学生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0
除外),积也乘几。

(二)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的规律。

1、交流讨论。

师:你们真棒,接着我们来观察一下(4)式、(5)式、(6)式,积之间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师:刚才大家用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能否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个规律应用到实际计算中呢?
检验你们的时刻到了,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数学也要像学习语文一样,讲究文字的精简美,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上面两个规律概括为一个规律呢汇报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五、作业布置。

1.做一做第二题。

2.练习题第一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2×6=12 (4)4×20=80
(2)20×6=120 (5)4×10=40
(3)200×6=1200 (6)4×5=2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3】篇〗
《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探索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其过程是学生以后进一步探索其他运算规律、性质的重要经验基础。

因此,本课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计算中存在着规律以及体会这样的规律的价值,成为了我们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一个挑战性学习任务。

一、任务说明
1.任务及目标
(1)任务如下:
(2)任务目标
①通过学生在口算时观察、对比、思考及口算后的整体分析,自主地发现乘法中因数和积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

②自主感知运算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感受规律的价值,积累数
学基本活动经验。

2.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关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最初,我们以“长方形花坛面积扩建”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画一画、算一算,然后借助板书看一看,试图从“长不变,宽×几,面积×几”,或“宽不变,长×几,面积×几”中发现规律。

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受到图形的干扰太厉害,对于算式中“因数变化、如何变化、因数与积的联系”的对比、观察不能很好地关注,导致过程很牵强,在核心问题上学生思维卷入度不高。

由此我们认为,在“苹果树”边上放置一些看似“助力”的“梯子”,反而会影响学生“摘苹果”的积极性和专注度,或许学生会把精力放在对“梯子”的研究上。

于是,第二次我们撤走所有“梯子”,直接在学生的练习纸上印5道乘法算式,告诉学生“在计算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找一找。

实际教学时,学生基本无从下手。

大约8分钟后,只有不到5位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可见这次虽然把干扰因素拿掉了,去让学生对“苹果”高度望而生畏。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高度”不是令学生退缩的主要原因,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没有“挑战高度”的源动力,学生在这个任务中是“被迫而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了如上挑战性任务。

在这个任务中,我们设置了开启学生“挑战高度”的源动力——口算。

有了口算
要求作为驱动,学生就能自主地观察因数与因数之间的变化,并依据这样的变化得出积,这样就将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建立联系。

而后对于口算窍门的概括,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这样的任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把对规律的探索和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

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实际上是先自主发现并运用规律,而后再对规律进行抽象、概括和表达。

二、任务教学
本挑战性任务从课开始就实施,实施过程中,就“口算环节”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利用简单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前面我们在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要列竖式。

今天我们做口算,你们敢不敢?”此时要重申“口算”要求,为后续服务。

当课件出示第一题“4×15”时,相信学生马上“乐开怀”了。

第二,任务要求要讲明,实施中要时刻关注。

任务要求是“通过观察,口算出结果,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一般会在第三题“24×15”时开始感觉困难。

此时,有一部分学生会偷偷列竖式,老师要通过适当的话进行引导,如“讲好了口算的,来放下笔,口算”。

第三,给足思考的时间,让尽量多的学生发现。

从“24×15”开始,学生得出积的速度会变慢,且参差不齐。

这时,不要急于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就点名回答,相反你可以过去问问他的想法。

注意,在点名回答时,只说答案,不说过程——此是为后续进一步观察服务的,倘若这里一说穿,那么后续学生就依样画葫芦了,思维含量会降低。

老师课件呈现答案校对即可。

在完成口算的基础上,通过页面切换,进入“口算窍门”环节。

第一步,观察与交流。

这个环节,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一下,结合自己的口算,想想窍门是什么。

如果口算时没有窍门的,现在可以通过观察,看一下有什么窍门存在。

在学生初步观察、思考之后,可安排一次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听听学生的想法。

第二步,汇报与板书。

指名学生回答“你口算的窍门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语言表达,可能会直接举例。

这里建议学生用举例方式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将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如图——箭头和×3建议换种颜色)。

板书这个例子之后,问一下大家能否看懂,请学生再说一遍道理。

这时可以统计一下这样想的人数(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思路)。

请每位学生自己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完后点名汇报,老师再板书3个。

第三步,总结与提炼。

请学生静静观察板书,想想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里建议安排小组讨论与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最后老师课件呈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除法可以在后续练习中揭示)。

课件内容仅仅是将学生不规范的表达有序、规范的组织表达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