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
6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我们采访了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
铜雕、石刻、龙井制茶这些技艺都流传多年,
在机器制作发达的今天,
他们仍旧靠着自己双手精湛的技艺,
传承着非遗文化。
朱炳仁,1944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唯一-传承人。
140多年前,清洞治年间,绍兴"铜铺一条街”闻名遐迩。
然而,受战乱的影响,中国曾有几十年的“铜断代”。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出现,许多开
商铺的店家需要在店门]口悬挂铜招牌来招揽生意。
朱炳仁和他的兄弟就从做铜字铜牌开始, 用锻铜制作的
书法铜字,恢复祖业并开创了新的铜建筑事业。
铜雕,首先要把铜进行高温锻造,温度会达到1080度,之后再在烧的通红软化的铜上进行造型,雕刻。
朱炳仁说,技艺不怕难,难的是热爱。
只要热爱,就能学会,只要用心,就能做好。
要做好铜雕,需要对这
- -行非常热爱,把它当成终身职业。
这样才能够继承前人,又不拘泥于前者,敢于打破传统模式进行创新,
把铜文化和其他不同领域文化相交融,做出自己的特色。
刘允祥
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刻技艺传承人93岁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大批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迹,石刻就是其中一种。
今年93岁的刘允祥从13岁开始跟随长辈学习石刻。
石刻,有整、磨、刻、掏、剃、刮五种技巧,在硬度为2.6的青石上刻字,这不仅要有书法的基础,还要靠理力道的把握,力道轻了,刻不出纹路,力道重了,又会刻坏石料。
一个锤子、一把凿子,每一个字都要靠一锤一锤敲打出来。
刘允祥将南方刻工的细腻、刀法柔和、形态精巧与北方石刻的刀法坚硬、雕工粗犷、造型大气相结合,创造出运刀转折顿挫、凸起伏的雕刻技法。
在周恩来故居,刘允祥曾经用了整整70天,刻下了30块石碑的碑文,在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期间,老人还自己花钱买了石头,刻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送到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老人说,人在刀就在,刀在石刻艺术就在。
樊生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传承人60岁
炒制龙井茶的铁锅温度有220多度,龙井茶炒制大师的手要在这个温度的锅里进行反复翻炒,才能炒出味甘形美的龙井茶.
今年60岁的樊生华从13岁就开始跟着家人学习炒茶,刚开始手艺生疏,经常被烫得满手水泡,就是在多年的手艺历练中,练成
了一双”铁砂掌”。
高级西湖龙井茶全凭一双手在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
炒制手式有抖、搭、塌、捺、甩、抓、推、扣、压、磨,号称“十大手法”,精深奥妙。
炒制过程中,炒茶者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灵活地变化手法,调节手炒的力量。
只有技艺娴熟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
龙井以细嫩著称,500克的特级成品茶由3万多朵完整嫩芽叶组成,整个制茶过程需要历经上十道工序,可以说,”龙井是靠- 颗一颗摸出来的”,与其说是制茶,还不如说是在雕刻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四十多年与龙井茶相伴的过程中,樊生华用自己的一-双“铁砂掌“完成了一片叶子的凤凰涅架,更用自己的两个巴掌制作出了有些科技也无法取代的西湖龙井茶。
如今,
石刻有了机器刻刀,
龙井茶有机器炒制,
铜雕也有了机器雕琢。
但非遗传承人的手艺人在,
他们用自己的匠心,
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