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当代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um
学术论坛
2019年9月
227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8.227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当代的启示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转珍
摘 要: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透过异化劳动的现象揭露批判了资本家无情剥削无产者的本质,进而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主要阐述什么是异化及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具体内容分析,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分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下发展的启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奋进。
关键词:
异化劳动 四重规定性 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
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9(b)-227-02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化劳动有四
重规定性,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得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工人生产的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少,资本家越富有,工人越贫穷,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提出要想消除异化劳动,只有消灭私有制,消除强制的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生产力,到达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因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
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下出现的异化现象及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作为哲学概念,即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存在,这个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又反过来反对控制自身。
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如霍布斯、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曾运用“异化”概念阐述自己的思想,但都停留于异化的表象,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得出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从属于自己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再属于工人本身,工人从属于资本家,工人只有靠出卖劳动才能维持肉体的生存,人丧失了能动性,像动物的本能一样维持简单的吃喝,人成为单一的机器式的存在。
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自己占有的越少,资产者越富有,工人越贫困。
马克思透过异化劳动的现象,得出强制的固定化的社会分工是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互为因果。
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分析出只有扬弃固化的社会分工,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到达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才会消失,那时人将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
1.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性
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
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
劳动相对立”
[1]。
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本应归劳动者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也不归属神,而属于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家。
但资本家所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勉强维持肉体的需求,人成为了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精神追求,只为了简单的肉体的需要生存而成为资本家的奴隶或从属于工资。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
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
工人在生产大量产品后得到的只是赤贫,但工人又不能摆脱资本家的奴役,只能靠出卖劳动维持生存。
第二,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在劳动中人应感觉到快乐幸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在劳动中受到的是人性的摧残、剥削和不幸。
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表现在结果上,然而马克思说:“异化不仅表
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1]。
因而劳动对工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劳动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工人只是机器式地发挥作用,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产品,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劳动并不是工人自愿的活动,只是为了肉体的需要而维持基本生存的被迫的劳动。
一旦这种强制停止,工人只会远离劳动,去寻找真正的人的活动。
第三,劳动者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人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
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社会创造财富,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劳动中工人感受到的是幸福,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只有在劳动的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但在强制的社会分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被迫的劳动,劳动仅仅成为工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的实践性被淹没,工人只是作为像动物一样简单的为了肉体的需要而存在,人的类本质丧失,人只是作为动物的本质的存在,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对立,人不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
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
人与人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工人内部相异化,工人们本属于同一阶级,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出卖劳动的机会,使得工人与工
作者简介:孙转珍,2017级硕士 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当代中国方面的研究。
Forum
学术论坛
228
2019年9月
人相异化;其二,工人同资本家相异化,这是最明显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本该是合作关系,工人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资本家获取自己的利益,本该是双赢,但在私有制下,工人只是为了维持肉体的需求而从属于资本家,使得工人与资本家相异化。
其三,资本家内部相异化,大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吞并小的资本家,使得资本家之间相异化。
马克思将物的异化上升为人与人的异化,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提出,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不复存在,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需要,那时异化劳动才会消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必然发生作用,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日益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高度发达,而我国的社会矛盾已发生变化,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多种所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根据现阶段发展特征,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
因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1 坚持“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的经济贡献率达到30%,中国已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重要,我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但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北京的雾霾及工业污染,当时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污染,高能耗,对环境的破坏力大,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人类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在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时期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大部分地区在发展经济时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些企业,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还没有转变发展方式,仍以牺牲环境来谋取企业利益。
总体而言,人与自然相背离的现象有很大改观。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努力。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到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不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劳动只是维护生命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丧失。
人只是像动物一样简单的本能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从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要想消除异化,首先要消灭私有制,消除强制的固化的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生产力,到达共产主义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工
人相比,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发挥,人是作为真正的“人”的存在。
在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完全发达,私有成分仍然存在,因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劳动,但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完全不同。
通过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工人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工人在劳动中得到的是快乐和满足。
2.3 坚持精神文化建设,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没有精神文化追求,只是简单的维持基本的生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
间的矛盾”[3]。
人民的追求不仅是物质需求,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例如对公平、正义、民主等追求。
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只片面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关注的较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新时代新要求,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不仅指所有人所有家庭都要达到小康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在实现物质满足时,更要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人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有能动性,有精神文化追求的21世纪的时代新人。
只有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随着个人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
民日报,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