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证表,果断收藏!⼀、六经提纲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
⽆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注解:阳明病,即⾥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按之硬满⽽有抵抗和压痛的意
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也。
”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的阳证,它是以⼝苦、咽⼲、⽬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
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苦、咽⼲、⽬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阳证,它有⼴泛的概括意
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注解:太阴病,即⾥阴证。
它是以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等⼀系列的证候为
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
误为实满⽽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脉微细,并其⼈但欲寐
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痛热,饥⽽不欲⾷,⾷则吐蛔,下之利不⽌。
”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阴证。
它是以消渴、⽓上撞⼼、⼼中疼热、饥⽽不欲⾷、⾷则吐蛔
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
不可下,若不慎⽽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略明其⼤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可明了。
表⾥相传和阴阳转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表传⼊于⾥、或半表半⾥,或⾃半表半⾥传⼊于⾥.或⾃表传⼊于半表半⾥⽽再传⼊于⾥。
凡此种种.均谓为表⾥相传。
病本是阳证,⽽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
并病和合病
病当表⾥相传时,若前证未罢⽽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发病,故谓为并病。
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
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者或三者同时出现。
有似合在⼀起⽽发病,故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六经⼋纲辨证的顺序
关于六经⼋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谈有关它们辨证的顺序问题。
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
故⼋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
六经既辨,则表⾥别⽽阴阳判,然后再进⾏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的实情,⾄此六经⼋纲则俱⽆隐情了。
⼆、治则简介
太阳病:由于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黄汤、葛根汤等。
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均属表证⽽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细⾟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汤、⿇黄附⼦⽢草汤、⿇黄附⼦细⾟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法剂。
阳明病:热结于⾥⽽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不实者,宜清热。
下剂如承⽓汤。
清热如⽩虎汤。
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蒂散。
太阴病:⾥虚且寒,只宜温补,汗。
下、吐均当禁⽤。
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少阳病:半表半⾥证,法宜和解。
汗、吐、下均⾮所宜。
如柴胡汤、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
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证时宜和解。
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壮药。
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姜、附⼦、乌头等之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
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黄芩、黄连、⽯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强壮药以补益其不⾜,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草汤、建中汤、肾⽓丸等,均属补虚剂。
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等法彻底攻除其病邪,如⿇黄汤、承⽓汤等。
均属攻实剂。
六经脏腑表⾥关系
六经分阴阳,阴阳有表⾥,以成阴阳会通,互相联系的作⽤。
例如六经中的太阳与少阴为表⾥,⽽⽰肾与膀胱相联系。
如太阳为病,表受邪,则太阳之⽓向外抵抗,由于太阳与少阴为表⾥,若少阴⾥阳已虚,则太阳之邪,飞渡少阴者,亦恒见之。
论中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疼痛”的少阴伤寒证;或者是正⽓恢复,拒邪外出,如论中的“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的热迫膀胱证,皆可反映脏腑表⾥出⼊的相互关系,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指导意义。
六⽓对辩证的意义
祖国医学不但认为⾃然界⾥有六⽓,⽽⼈体之中亦有六⽓。
六⽓的存在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如太阳经的寒⽔之⽓,阳明经的燥⾦之⽓等等。
六经若被邪伤时,则反映其所主之⽓⽽为病。
以太阳经为例,在发病中出现的寒⽔之证较为突出,如真武汤证,苓桂术⽢汤证,苓桂枣⽢汤证。
为什么太阳病⽽有寒⽔之证?这与太阳主寒⽔之⽓有关。
因为太阳受邪之后,⽓不能化津,阳不能制⽔,⽔⽓便会猖獗,因⽽出现⽔证。
其它五经,以其⽓⽽类推。
六经六⽓,反映病证,这⼀理论,对辨证论治是有意义的。
因为它可以解释每经的发病特性,做到⼼中有数。
另⼀⽅⾯,可以解释六经对六⽓的⽣理和病理的变化⽽辨证论治。
主、兼和变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的六经证候,有“主证”、“兼证”和“变证”之不同。
如以桂枝汤证为例,其主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兼证则有或喘,或项背强⼏⼏等。
主证是辨病之常,兼证是辨病之变,对兼证的加减治法,颇耐⼈寻味,⽽开拓治疗思路。
⾄于“变证”就是误治后的“坏证”。
前已说明,它包括相当⼀部分的“杂病”,其所涉及的范围较⼴,是《伤寒论》—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所介绍的三类证候,它和孤⽴的症状有所不同,它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客观规律,有其辨证的特征。
所以,依据证候去辨证,则事半功倍。
并且证候记的熟,则反映的快,治疗效率就要提髙。
为了说明问题起见,附下列三个病例证实:
附医案⼆:明朝的李念莪,治⼀个六、七天不⼤便,⽽⼜头痛、⾝热的患者,切其脉则浮,问其⼩便⾊清⽽不黄。
李辨为太阳表邪不解,治⽤桂枝汤发汗。
⼀医不解问⽈:为什么六、七天不⼤便,你还⽤桂枝汤发汗?李⽈:“《伤寒论》说:‘伤寒不⼤便六、七⽈,头痛有热,其⼩便清长,知不在⾥,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今病虽不⼤便,⽽脉浮尿清,故病不在阳明仍在太阳也。
⽤之果愈。
”(《医宗必读》)
附医案三:陈慎吾⽼⼤夫,⽣前治⼀⼥孩,五、六⽇发热不退,服药⽆效。
陈⽼诊脉时,患⼉⽮⽓甚臭,乃问其母,⼤便已数⽇未解。
陈⽼⽈:《伤寒论》云:“转失⽓者,此有燥屎也。
”况脉滑,⾆红皆应之,乃投承⽓汤,⼤便泻下⽽愈。
附医案四:李XX,⼥,38岁。
长期呕吐,兼见低烧,服药已百余剂不效。
⾆苔⽩滑,时有进修医⽣陈君在侧,问⽈:此何证也?余⽈:“呕⽽发热者,⼩柴胡汤主之”,果服三剂⽽吐⽌烧退。
从以上三例体会,可见证候对辨证是很重要的,掌握了证候,继承古⼈的经验,临证时则少⾛弯路。
注:本⽂转载⾄⽹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