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山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山药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Thunb.的根茎。
生用或麸炒用。
产于河南新乡者,称“怀山药”,为道地药材。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肾经。
【功效与应用】
1.补气健脾,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
山药补脾气,益脾阴,且兼涩性,有止泻之功。
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2.补肺养阴,用于肺虚喘咳。
山药补肺气,养肺阴,可配伍党参、麦冬、五味子等同用治肺虚久咳虚喘。
3.补肾固精,用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带过多。
山药有补肾之功,且能缩尿涩精止带。
治肾虚遗精,以本品配伍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治肾虚遗尿、尿频,合益智仁、乌药等同用,如缩泉丸。
治肾虚不固之白带过多,多合熟地、菟丝子、山茱萸等补肾收涩之品。
若白带过多因于脾湿者,多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药同用。
4.生津止渴,用于消渴。
山药补气养阴而止渴。
可以本品大量水煎代茶饮,对消除口渴症状有一定效果。
亦可配伍黄芪、知母、天花粉等同用,如玉液汤。
【用法用量】煎服,10~ 30g;大量60~250g。
研末吞服,每次6~10g。
养阴生用,健脾止泻、收涩止带炒用。
【处方用名】山药、怀山药、淮山药(除去外皮,洗净,晒干,打碎用。
)
山药原名为薯蓣,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故为培补脾胃性质平和的药物。
至于它补肺益肾的作用则较弱,一般只能作为辅助之品。
【方剂举例】玉液汤《衷中参西录》:山药、黄耆、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治消渴。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
《大明本草》:「主泄精,健忘。
」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本经疏证》: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
而《本经》复言之何故,此盖当连下句读,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云者,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除伤中而受之寒热邪气也。
夫虚必有一处为先,他处乃连类及之者。
邪之所凑,虽云其气必虚,然亦有阴阳之分,五藏六府之异;薯蓣所主之虚之邪,须审定其由伤中伤气,方得无误。
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寒热,又何别焉。
《别录》所主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本经》相印,惟下气、止腰痛、强阴三项为特出。
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本经》除寒热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
【现代研究】本品含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胆碱、多糖、维生
素及糖蛋白等。
有止渴、祛痰、脱敏、降血糖等作用。
补气药之黄芪
《本经》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
生用或蜜炙用。
产于山西绵山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与应用】
1.补气升阳,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及肺气虚证。
黄芪为补气升阳要药,擅补脾、肺之气,又善升举阳气。
合白术或人参,治脾胃气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
合当归补气生血,治气虚血亏,即当归补血汤。
合附子补气助阳,治气虚阳衰,畏寒多汗;合人参、白术、升麻等同用,可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如补中益气汤。
合人参、龙眼肉等,治气不摄血的便血、崩漏,如归脾汤。
合人参、五味子等,又治肺气虚弱,短气喘咳。
2.益卫固表,用于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易感冒者。
本品既补肺气,又益卫气,能固表止汗。
治表虚自汗常配白术、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此外,亦可用于阴虚盗汗,但须与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3.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之痈疽不溃或久溃不敛。
常与当归、穿山甲等同用,治痈疽脓成不溃,如透脓散。
与当归、人参、肉桂等
同用,可生肌敛疮,治痈疽久溃不敛,如十全大补汤。
4.利水消肿,用于浮肿尿少。
黄芪为补气利水要药,常用治气虚脾弱,脾失健运而致的水肿、脚气、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多配伍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现代以之配伍茯苓、白术等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消除者,有一定疗效。
此外,还可用于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气虚津亏的消渴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
补气升阳炙用,余皆生用。
【处方用名】黄芪、生黄耆、绵黄耆、北口耆(生用,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等。
)、炙黄耆(蜜炙用,用于补气健脾。
)清炙黄耆(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用于补气。
)
黄耆一药,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常用药物。
黄耆具有下列的特点,它不仅常与补养药同用以益气补虚;且常与袪邪药同用以扶正袪邪。
在益气补虚方面,如配人参,则大补元气;配附子,则补气助阳;配白朮,则益气补脾;配当归,则补气生血;配参、朮、升、柴,则补气升阳。
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风散中配白朮、防风,则补散兼施、固表止汗,治卫虚自汗,易感风寒;在四妙汤中配当归、银花、甘草,则内补托毒,治体虚痈疮疖肿难愈者;在防己茯苓汤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则益气运阳而利水,治皮水肢肿;在补阳还五汤中配归、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则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治半身不遂。
诸如此类,可见它临床应用的范围至为
广泛。
本品与人参、党参相比较,人参的补气作用较强,且能生津、安神;党参功专补肺脾而益气;黄耆的补气作用不及人参,但益气升阳,固表内托,且能利水退肿的作用则为人参、党参所不具。
黄耆为补气扶阳的药物,故凡气滞湿阻、食滞胸闷、热毒疮疡、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等症,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耆、人参、白朮、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
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子宫下垂、脱肛,以及肢倦气短、气虚发热等。
【文献搞录】《大明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
《珍珠囊》:「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益胃气。
」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
」【使用注意】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均不宜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多种黄芪多糖及皂苷。
能提高免疫机能和应激能力,延缓衰老,有强心、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骨髓造血及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