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
2015年,大丰区出台“616”引才计划,拟三年内每年引进6300名大学生、1000名专门人才、60名领军人才。

其中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招引政策,对提高地区人才素质,构建优良人才梯队有重大意义。

标签:计划;引才;建设平台
一、“616”计划基本情况
(一)计划出台背景
背景之一是盐城市的引才计划,目的是争取本地生源回归并吸引外地生源流入,为转型升级增创人才优势。

另一背景是大丰人口净流出。

大丰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现户籍人口72万,户籍人口和常驻人口间的差额在2万左右,主要由在外就读的学生及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组成。

此种状况若不扭转,大丰发展将缺乏人才基础。

(二)计划的基本内容
2015年4月,大丰出台《关于实施大丰市“616”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大丰市“616”引进大学生实施细则》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引才激励体系,内容概括如下:
1.引进对象为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教育部认定回国留学生及紧缺专业大专毕业生。

2.个人激励措施:市区落户、免费借阅、技能培训;购房补贴7%;租房补贴:博士、硕士、本科3年内每月分别补助1000元、800元、500元;非本地生源探亲补贴1000元/年;紧缺专业生源享受月度生活补贴。

3.引才单位激励措施:免费参加招聘;引进人才社保缴费每满一年,给予企业30%补助;企业建成见习基地奖励3万元;建成创新创业平台奖励5万元;高校、职介组织每输送一名非丰籍毕业生分别奖励1000元、500元。

(三)实施情况
1.专职专责、加强推介。

行政服务中心设立“616”人才服务窗口,人社局设立“616”办公室,开通“616”网络专栏和服务热线,专人负责,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人民网、中国沿海人才网等门户网站,“985”“211”等重点高校网站发布“616”计划文件及政策解读,提升计划知晓度和影响力。

2.目标明确、重点重抓。

大丰在大学生引进上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各地优势,
明确重点区域、学校、专业,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省内以南京为着力点,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引进合作关系:2016年全职引进硕士24名、柔性引进博士2名。

省外则选择长沙、兰州、武汉等高校密集、毕业生流出较多的城市为首选地。

方法上综合招聘和专项招聘相结合,先后与山东大学等50多所省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引进机械、海洋生物、文化创意等专业学生。

3.建设平台,提供舞台。

大丰在人才招引中抓好招聘和载体两个平台建设。

招聘上“走出去”“引进来”并重,一方面利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专场等全国毕业生招聘平台,积极吸纳优秀毕业生。

另一方面主动出击,邀请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组织优秀企业高校行,在沪宁等地设立引才工作站,打造新春、金秋本土招聘会,引进急需人才。

在载体建设上,重点建设创客园区:先后建成卯酉创客邦、东方1号等四家国家级省级创业园区。

此外与江苏科大等高校合作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建成东南大学技术转移大丰中心、南京农大专家工作站等科研载体,2016年建成金风科技、正大丰海两家省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总数列盐城第一。

4.做优服务,强化保障。

引进人才是手段,留住人才是目的,留人的关键是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

大丰在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大学生专区,提供全方位服务。

定期走访大学生,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督促企业做好人才工作。

先后开设SYB 创业培训等多种培训班次,提高人才技能。

为丰富大学生生活,组织各类文体、观摩活动。

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待遇,截至2016年12月共兑现补贴1058万元,占已兑现金额的49%。

在以上措施保障下,大丰引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全区引进毕业生2550名,2015年4685人,2016年5898人。

二、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大学生结构不均衡
从统计情况看,绝大多数引进毕业生来自省内非重点高校,户籍以本地生源为主,一流学校、专业占比不到10%。

重点高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及在丰投资的大型企业。

这说明大丰人才引进主要是同周边地区竞争,人才辐射半径小。

专业结构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会等专业较多,而急需的海洋生物、航海港口等专业数量较少,高水平的尤少,供不应求。

(二)企業主体意识仍待加强,人员流失率高
企业是人才招引的关键。

但部分企业主体意识不强,有些单位对引才工作不重视,不及时公布信息,导致申报周期延长;有些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重用轻养,用而不养,人才缺乏归属感;有些企业在用人上讲政治,不讲能力,看关系,不看实力;有的企业重视成熟人才,对大学生重视不够。

这些问题导致人员流失率高,以2014年为例,全区引进人才6078名,翌年6月流失24.29%。


虽非最新数据,但高流失率仍是人才引进的硬伤。

(三)对既有人才工作形成一定冲击
“616”引才计划的实质是为大学生提供财政补贴以弥补地区工资差异而吸引人才。

这带来的问题是引进大学生的待遇差异:计划周期为2015—2017年,意味着2015年前和2017年后引进毕业生无法享受政策。

由于补贴力度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冲击,影响人才队伍稳定。

同时,三年内引进大学生数量远高于常年,形成一个高峰,如何消化引进人才成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部分单位已出现低职高配现象,而现期的人才高峰会不会对后期人才引进造成挤压也有待观察。

此外,部分企业利用政策,降低了用人成本,优惠期结束,企业未必会主动填补缺额,可能为企业提供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

(四)产业基础对大学生引进工作的制约作用明显
大丰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化工等,主要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稳定而有限。

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大丰人才网及智联等主要招聘网站信息的汇总,期间168家大丰企业发布人员需求2253人,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占5.8%,大专22.9%,大专以下71.3%。

近年来,大丰引进了中车电机等央企,着力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但大企业有自有战略,仅在丰布局生产基地或低层次科研,且行业区隔大,人员调动频繁,不能形成聚才氛围。

受实体经济制约,大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对人才吸引力低。

三、建议和对策
(一)正确处理人才招引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具有必然性。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吸引人才是政府的当然职责。

但行政措施可收一时之效,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企业才是人才工作的第一主体。

县域政府应将精力集中于抓规划、抓监管、抓服务等战略工作,做好产业规划、政策配套、人才服务,在方法上更多利用财税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将企业推上一线,避免直接用经济手段参与人才工作。

同时要保持人才招引政策的稳定性,避免人为因素、短期行为对企业正常工作的冲击。

(二)厚植产业基础,拓展引才空间
没有产业的人才招引只是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对智力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大丰作为资源禀赋优良的县域城市只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在新常态下拓展出人才招引的新空间。

农业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好有机农业和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三篇文章,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海洋生物、新能源、智慧产业等有资源优势但技术、资本门槛较高的新兴产业应面向国内、国际大企业重点招商引资,鼓励其加大在丰研发投入,改善产业结构。

对于机械、化工、纺织等既有优势产业,要以“小巨人”为市场定位,扶持产业链发展,加大研发、技改投入,提高产品质量,领跑细分市场。

三产一方面要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流、养老、旅游等无烟产业,另一方面要借助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孵化、金融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其管理水平对引进大学生的流动率有显著影响。

企业应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科学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建设稳定有序的员工队伍;通过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做到以岗定人,权责对等;要有人员发展规划,形成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制度,用养并用,提升引进人才整体实力;在人员使用上要以工作为导向,构建公开、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打破人情圈、关系圈的困扰。

要加强内部考核,做到奖优罚劣、优胜劣汰,促进人员流动。

要加强内部文化建设,以优良价值观统领制度建设、经营活动,培育阳光、活力、健康的企业氛围。

(四)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政策支持,只有与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人才工作才能相得益彰。

政府部门要坚持围绕项目建设引进人才、围绕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围绕环境建设留住人才的宏观思路,大局着眼,细处着手。

在行政审批等方面,“放管服”相结合,建设“数字政府”,提升工作标准化程度,还权于企业,强化劳动、社保等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強人才公寓等硬件设施建设,并利用人力资源产业园,引入人才服务公司,聚焦人才交流、教育培训、众创管理等主要环节,打造区域人才服务高地。

要关注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在职称评定、人员培训等方面高标准、广覆盖,积极推进改革。

(五)营造优良的人居社会环境
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上,大丰要坚持绿色宜居宜业的城市定位,完善基础设施,以盐丰一体化为导向,科学布局园区和生活设施。

近期要利用高铁建设时机,提高交通通达性。

要构建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利用园区、村干部等群体、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坚持爱才企业家评选,奖励先进,树立典型;在社会上要形成鼓励创新,敢于容错的宽松气氛,塑造爱才、重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江苏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县(市)人才竞争力报告(2015)[R].
[2]王倩妮.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评价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3]孙锐.警惕人才”逆激励”[N].光明日报,2014-7-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