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地型城市及城市森林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山地型城市及城市森林特点分析
方文;何平;孟祥江;杨光平
【摘要】对山地城市类型、布局结构及其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山地城市森林影响因子及特点,认为我国西部山地城市森林具有四大特点: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自然林覆盖率和自然度0.5以上林地占城市绿地的30%以上:大型城市绿地斑块内自然、半自然林地比例较高,占斑块的20%以上;坡地林地率较高,林地率大于50%,群落结构稳定;坡地物种乡土性高,优势种明显,以自然次生林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和乔木数量.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山地资源,从保护自然植被着手,充分保护环境基础设施,构建和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和城周生态屏障,以形成山地城市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绿色生态网络.%The paper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the type, layout struc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city forest. Summarized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city forest as follows; Arbor was chose as the main style In the city planning area, forestland area with natural forest coverage rate and natural degree over 0. 5 accounted for 30% of the city green space; Natural, semi-natural woodland patches had the higher proportion within large cily green space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20% ; Woodland rate in slop was higher,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stable; Plant species in slop area most were native species, dominated by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with certain area and number of arbor. Proposals to make reasonable use of existing mountain resources, to protect natural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city tour buffer zone and urban
ecological barrier, to form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city forest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s were carried out.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2(037)004
【总页数】4页(P35-38)
【关键词】山地城市;城市森林;布局结构;特点
【作者】方文;何平;孟祥江;杨光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36;西南大学,重庆400715;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36;西南大学,重庆400715;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36;重庆市林业局,重庆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31.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2/3 以上,平原仅占10%。
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1]。
西部处于我国三级阶梯结构的第二级阶梯,是多山、多山地城市的区域。
如何有效地利用山地、坡地,把握好社会经济发展与山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按照其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规划与建设,对于我国西部山地型城市发展,提高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意义非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森林植被,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保障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改善山地脆弱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尤为重要。
1 山地城市
1.1 山地城市及其类型
本文所指的山地城市是广义的概念,是指有一定高度(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和有一定坡度的地域[1]。
狭义的山地城市,又称斜面都市,如日本,或坡地城市(Hillside cities),如欧美,即城市修建在倾斜的山坡地面上。
作为对山地城市(Mounntain cities)概念的全面理解,就远远不够了,因为他只考虑了“坡度”这一个维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而忽略了作为山地城市的其他许多重要特征,如海拔的高度、垂直梯度的变化、城市周围的地貌、环境的不同等,都会对山地城市带来重要影响。
因此,应全面把握山地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生态特征,以便作出山地区域与山地城市建设的正确决策[2]。
因此,山地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泛指城市的选址和建设在山地地域上的城市,形成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如重庆、兰州、贵阳等。
根据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环境特征,将西部山地型城市归纳为2 种类型:①城市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如重庆、兰州等;②城市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的坝区,但由于其周围有复杂的地貌变化,从而对城市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及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昆明、南宁等。
1.2 山地城市布局结构
城市布局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为全面满足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活动空间,山地城市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经济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布局形式,主要有组团式布局、带状布局和串联式布局3 种布局结构[1]。
1.2.1 组团式布局
山地城市由于受山脉、江河和沟谷等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建设不可能集中连片,而是结合地形条件分成几块,使城市的分布呈组团式状态。
比较多的出现在山区丘陵地区两条河道的交汇口,或河流环绕蜿蜒的山峦地带,如重庆、宜宾等。
每
个组团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不宜太小,而确定每个组团的最小规模的限度主要取决于下列个基本的因素:①应能满足为居民设置完整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市政设施和建设管理的最低经济规模的要求;②应能满足适于生产生活就地协作的合理规模的要求。
1.2.2 带状布局
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受高山、峡谷和江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城市常沿江河的一侧、两岸或沿谷地的狭长地带伸展,形成带状的布局结构,如延安、安康、兰州等。
这种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结合自然地形带状发展,并由至少一条主要的交通干线贯穿全城,城市平面结构与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这种布局形态的城市,其发展规模必须根据用地条件加以合理控制,城市市区不宜太长,规模不宜过大,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可与组团式布局结合,形成多组团、多中心的带状布局城市,如重庆市万州区。
1.2.3 串联式布局
在山区地带,由于山峦起伏或河流弯曲廻转,有的城市会形成一个以中心城市(镇)为核心的若干个城镇连续分布的城镇群,城镇之间保持有较大的间隔距离,并由公路、铁路或河流将其串联起来,如遵义、自贡等。
这种分散布局的城镇群形态,能够灵活地适应地形的变化而使城市的结构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城镇继续发展也不易连成一片。
1.3 山地城市特点
1.3.1 山地城市外貌特点
山地城市外貌特点主要表现为山水共存、交相辉映,多维竖向、立体视觉。
1)山水共存,交相辉映
山地城市往往分布在山水相连、水际交通便利之地。
有山必有水,有山脉蜿蜒,必
有河谷纵横,“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山水共存,交相辉映。
2)多维竖向,立体视觉
山地地形地貌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孕育了山地城市竖向上的多维空间,一般是由凸地形山脊、山坡和凹地形山谷,山沟组成,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与其相对应的森林植被和构筑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工景观也有差异。
多维竖向典型的表现就是复合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天际视线。
1.3.2 山地城市属性特点
1)山地城市中人地关系特点
西部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如贵州省民间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庆市有“三分丘陵七分山,真正平地三厘三”的说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山地资源的消耗和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山区或山地城市的人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
不少地区由于不顾生态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造成了山地民俗文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山地住区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巨大损失,直接导致山地城市中人地关系紧张。
2)集中与分散和谐共存
由于山区或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
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与分散,是一
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共存,才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解决现代山地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思路。
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散“度”的把握,将山地自然景观的特异性与山地城市空间有机结合才符合山地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2 山地城市森林
2.1 山地城市森林类型
山地城市森林是城市范围内林木的总和,是被城市利用或影响的自然森林,或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的植物群落,具有森林的基本内在特性,在城市人为干扰活动十分强烈,生境破碎化比较明显,城市环境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中能正常生长,在城市区域范围内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数千平方米)或郁闭度大于0.2 以上的城市林木[3-4]。
山地城市森林类型根据起源和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可划分为自然林、半自然林和人工林。
据调查,山地城市各类型森林覆盖率一般为半自然林>自然林>人工林,如贵阳各类型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3.8%、38.3%、7.9%,重庆各类型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6.6%、30.9%、12.5%。
2.2 山地城市森林主要影响因子
2.2.1 自然条件对山地城市森林的影响
山地城市森林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受城市的大气、土壤、水等特殊环境影响,还受坡地中坡度、坡型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忍受着城市大气污染 (SO2、NOX、HF、CL2、粉尘等)、土壤污染(Hg、Pb、Cd、Cr 、Ni 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板结等)、酸雨以及城市燥热等污染源的污染[5-6]。
2.2.2 人为活动对山地城市森林的影响
山地城市森林与山地城市布局紧密相关,它的服务对象是城市,要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
自然林和半自然林在城市范围内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6],人为活动对城市森林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类型有不可逆的影响。
2.3 山地城市森林特点
山地城市森林作为一种生长在城市范围内,与城市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群落类型,是山地城市不断发展的产物,因此,各类型都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
重因素的影响。
与自然地带性植被相比较,山地城市森林的特点在于:
1)在特定的城市气候、海拔高度、土壤以及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条件下的林地及林地斑块,与自然林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
2)山地城市森林存在于城市建筑群和人海之中,半自然林和人工林占了较大比例,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其生存与演替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3)山地城市森林的群落结构和植物组合受人类配置的影响程度较大,在高差较大的山地城市垂直地带性表现不明显;
4)山地城市森林的服务对象是城市,要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除了生态功能外,还要有景观、游憩、保健等功能。
与平原城市森林相比较,山地城市森林具有以下特点:
1)与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相一致,山地城市森林中自然林比例较大,自然度较高;
2)山地城市森林更强调其生态基础设施的地位,对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和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效果更直接而明显;
3)突出基于坡度、土壤、土层厚度等环境因子分析基础上的经营理念;
4)管理上由林木抚育发展到抚育与管护并重的模式;
5)在营建目标上,除考虑香化、美化等景观需求外,更强调植被对减少地表径流、适地适树的重要性。
总体特点表现为:
1)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自然林覆盖率和自然度0.5 以上林地占城市绿地的30%以上;
2)大型城市绿地斑块内自然、半自然林地比例较高,占斑块的20%以上;
3)坡地林地率较高,林地率大于50%,群落结构稳定;
4)坡地物种乡土性高,优势种明显,以自然次生林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和乔木数量,最小林地斑块面积0.1 hm2[9-10],立木地径断面积应大于5.5
m2/hm2[7-8]。
3 小结
随着西部山地城市的不断拓展和扩张,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山地必将被城市建设所占据。
保护和营建适合不同类型城市布局特点的城市森林,能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达到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因此,充分利用现有山地植被资源,从保护自然植被着手,充分保护环境基础设施,构建和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和城周生态屏障,才能形成山地城市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绿色生态网络。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黄光宇.山地城镇规划与环境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李海梅,何兴元,陈玮,等.中国城市森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生态学杂志,2004,23(2):55-59.
[4]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J].林业科学,1995,31(5):460-466. [5]Georgia Forestry Commission.Georgia Model Urban Forest Book [M].2001.
[6]Nowak D.J.,D.E.Crane,J.C.Stevens.The Urban Forest Effects Model [M].2003.
[7]Rowantree,R.A.Ecology of the Urban forest-Introduction to PartⅠ[J].Urban Ecology,1984,8:1-11.
[8]Rowantree,R.A.Ecology of the Urban forest-Introduction to
PartⅡ.Urban Ecology[J].1984(9):229-243.
[9]方文,王海洋.关于城市木本植物群落性质的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32(1):73-77.
[10]方文.重庆主城区木本植物群落树种组成及结构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