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现状解析——基于CSSCI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共词聚类与战略坐标图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共词聚类与战略坐标图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227)的阶段性成果。

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对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徐锦芬(2004b)、高吉利(2005;2006)、尹华东(2014)等进行过类似的研究总结,但是,相关研究没有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和统计软件,图文结合的直观呈现较少,且仅限于2012年前的研究成果。

因此,前人研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全貌。

鉴于此,为帮助读者系统把握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本文以1998—2017年CNKI数据库中外语自主学习领域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BICOMB 软件,梳理近二十年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特征,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共词聚类,确定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通过绘制战略坐标图,对各核心主题的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研究设计本文以国内前人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提取客观数据对外语自主学习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研究进展得以直观呈现。

本文数据采集自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保证研究文献的学术水平,研究文献采集范围确定为CSSCI期刊,时间跨度限为1998—2017年,检索后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966篇,剔除无效论文,最后确定有效研究文献共961篇。

2 数据分析与结果2.1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主题关键词是作者学术思想和观点的高度凝练。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或热点内容(邰杨芳等,2017:133)。

本文将关键词Salton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再根据每个类团中关键词黏合度值大小确定每个类团研究主题及主要内容。

2.1.1 共词聚类分析确定研究主题的核心技术是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主要包括5个步骤:高频关键词确定、高频关键词矩阵构建、关键词S alton矩阵构建、关键词聚类以及研究主题确定。

《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总目录

《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总目录
76
【理论研究】
美国少数族裔特殊教育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黄文桥 李欢(4,18) 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局限重复行为研究新进展
李艳 我国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研究述评 国内融合教育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徐胜 陈建军
唐玉苇(4,26)
耿康洁(4,35)
―基于CSSCI数据库
赵菲 韩梅(4,40)
基于国际循证资源数据库的特殊教育实证研究质量标准分析
阳泽王宝珠韩睿婷(2,23)
我国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
魏予昕王志丹刘文净(2,30) 听障中学生性格优势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林佳英李欢(10,14)
积极行为支持干预多重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个案研究
熊欢申仁洪黄儒军(10,22) 积极情绪在听障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李尚卫(12,3) 我国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论当代融合教育制度的构建 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进展
冯秋燕(14,9) 李 拉(16,3)
张燕 赵 斌(16,8)
关于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思考
胡青兰 石 灿(18,33)
云南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与前瞻
关爱特教励精图强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与展望 徐景俊郭高展(12,17)
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以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 谟小猛 李闻戈 张煜晨(14,3)
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以豫章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4+X+1”模式为例 刘永萍(16,14)
孙珂缪泽琳林泰余雷江华(16,45)
视多障(20,41)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

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省略于CSSCI2000200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省略于CSSCI2000200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 (2000-2007年度)数据杨秦[摘要]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资源。

本文借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000-2007)提供的数据,针对教育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127种,在简述这些著作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来源文献的主题对著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这些著作在教育学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CSSCI ;引文分析;图书影响力;学术影响;教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2—0258—13作者简介:杨秦(1986-),女,安徽淮北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江苏南京210093一、引言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统计,2000-2007年教育学论文引用图书(包括图书的另一种形式:汇编)高于其他各类文献的被引用量,图书文献被引143004篇次(包括汇编文献),占各类文献被引量总和的47.15%。

尽管图书形式文献的被引数量年增长速度远不如论文形式的文献,教育学学者对学术资源的主要获取和阅读对象有逐渐从图书向论文转移的趋势,但就总量而言,图书仍不失为教育学研究第一大学术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了探寻图书在教育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学术影响,我们通过对引文索引中被引文献的统计分析,以教育学论文引用40次及以上或年均被引5次及以上为入选标准,获取了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引用较多的图书256种图书。

本文以这些图书为基础,主要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进行介绍与分析,论证这些著作在教育学领域内的影响。

二、教育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概况根据图书入选标准,所遴选出了的256种图书总共被引20886篇次,占据教育学论文引用图书总篇次的14.61%。

这些图书可以认为是对我国教育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图书,其来源文献涉及到教育学研究的各大主题。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起源于印度,风靡于全球的瑜伽(yoga),同样也流行于中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愈发追求身心健康的背景下,瑜伽及与之相关的产业也逐渐兴起。

然而,与瑜伽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现象相比,瑜伽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我国瑜伽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并不清晰。

针对某一领域进行文献分析和述评,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其研究进展。

近年来,已有学者对瑜伽研究进行了相关综述,包括高校瑜伽课程研究综述[1-2],瑜伽防治疾病研究综述[3-4]等。

但是,现有综述多集中在某一特殊领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研究进展。

付江平[5]对国内瑜伽研究进行了综述,但文献来源仅局限在体育类核心期刊。

刘兰娟等[6]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际瑜伽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现出当前国际瑜伽研究现状和热点。

目前,关于我国瑜伽整体研究的综述仍是一个空白。

本文借助相关统计软件,基于1998—2016年CSSCI检索文献,通过数据和内容分析,试图对当前我国瑜伽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11资料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也是被国家推广、社会认可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

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具有规范性、代表性、高水平等特点,基本上能够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水平。

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主题为检索式,以“瑜伽”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范围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删除书评、新闻、人物专访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检索文献104篇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框架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瑜伽研究情况,在有效检索文献样本的基础上,以NoteExpress为文献处理工具,以Excel为文献统计工具,采用期刊分析(时间分析、刊物分析)、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分析(学科分析、地域分析)进行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作者:王海燕石晓晶宗琮马嘉芸曹志娟常青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大学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特别是概率论部分,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

该文以CNKI数据库中140篇中文期刊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已有研究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研究合作链,研究热点也随时间推移逐渐由浅到深、由点及面的改变,并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未来,研究人员应加强地域间、高校间、团队间合作;同时,研究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关键词:课程思政;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计量分析;概率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07-0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s a fundament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e probability theory sectio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is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This paper takes 140 Chinese journal papers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s samples and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visu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yet formed a complete research cooperation chain betwee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author cooperation,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 from point to surface, and there is room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ver time.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universities, and teams.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excellent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visual econometric analysis; probability theory2020年,《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020年总目次

2020年总目次

2020年总目次第1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从 仁 发现人:孔子人本教育思想的建构胡金平/001日本侵华时期汪伪政权统治区学校教科书探析吴洪成ꎬ于明珠/009论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杨㊀洁ꎬ涂文娣/018松本龟次郎的留学生教育观及其历史价值王㊀莹ꎬ贺云飞/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岳麓书院 专题岳麓书院祭祀空间㊁仪式及其教化功能刘雅真/030清代岳麓书院学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杨㊀岚/036书院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与启示陈㊀雅/042Җ教育扶贫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政策实践与效能研究杨舒涵/048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之困境及其化解邹慧明ꎬ唐珍妮/054高校智库助推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与模式研究基于贵州大学 黔灵智库 服务织金县五星村的实践任㊀秀ꎬ余玉语ꎬ伍国勇/062Җ高等教育高水平行业性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以国内行业特色鲜明的五所大学为例孙刚成ꎬ杨晨美子/070浅谈贵州 东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粟向军/078我国 一带一路 高校智库建设研究杨㊀波/082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谐问题探究景晓旭ꎬ董伟武/089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的使命易红郡ꎬ张㊀燕/094回归乡土人文与精神生命的乡村学校发展路径基于«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的思考拓丹丹/099Җ理论与学术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陈昌丽/104浅析 画眼睛 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付世坤/109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赵㊀明ꎬ孙文芳ꎬ黄㊀清/113社区居民对全民预防保健服务的利用现状探究以泸州市龙马潭区为例吴杨昊天/119第2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初期创办史论孙邦华ꎬ郭㊀松/001先秦儒家 一以贯之 的方法论思想及其对当下教师的启发李宜江ꎬ张㊀李/010传统儒家的 面子 思想及其教育蕴义孙德玉ꎬ李盼盼/017社会民主进程中的学校重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丁永为ꎬ荆美玉ꎬ闫宝萍婧/023江南戏曲文化 专题(主持人:黄文杰)两宋江浙城市变革与南戏的发生黄文杰/030近代江南 滩簧现象 的文化解析庄丹华/037 有声之诗 :基于空间之维的浙江地方戏曲声腔音乐邵雨薇ꎬ叶志良/042Җ教育扶贫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扶贫工作路径浅析以贵州大学帮扶贵州省贞丰县为例李昕昌/047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现状调查李虎林ꎬ周㊀瑞/053辍学现象与控辍保学思考王立明ꎬ管雪梅/060Җ高等教育高校教师学术领导力提升初探基于学术性与专业性关系视角张㊀忱/065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高圆圆ꎬ苏士超ꎬ陈㊀哲/071作业任务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李炳林ꎬ彭诗尹/078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三位一体 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张传燧ꎬ宿建东/083幼小衔接四十年述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席小莉ꎬ成颖丹ꎬ赵国栋/093Җ理论与学术科学教育 专题论科学批判的四个向度刘德华ꎬ夏㊀青/100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的意义㊁支撑环境和三大转变 以科学教育为视角王文礼/105中美小学科学教材核心素养内容比较研究以低年级生物单元为例范㊀增/112美国中学科学教科书中科学本质观的实证研究以«科学入门»为例辛文逸ꎬ郭桂周ꎬ唐钒淞/118第3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专题国际贫民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蒙台梭利的 儿童之家 吴明海ꎬ王晓宇/001蒙台梭利与卢梭的消极教育观比较田景正ꎬ刘㊀洁/012尊重与自由:蒙台梭利快乐教育的秘密但柳松/019国际蒙台梭利教育协会(AMI)的历程㊁特点与趋势洪㊀明ꎬ李安琪/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阳明文化 专题(主持人:张㊀明)王阳明的生命哲学和实现真我的教育论金世贞/033 成色 与 分两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德艺观张㊀明ꎬ王建明/043越文化视域下明嘉靖初年越中阳明心学的勃兴与流播华建新/049Җ教育扶贫教育扶贫: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实践逻辑以 三区三州 深度贫困地区为例李㊀芳ꎬ宋熙炯/057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贫困地区精细化扶贫姚㊀松/064Җ高等教育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大学生孤独感与亲社会行为及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互构机制王碧梅/071剑桥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王劫丹ꎬ王建立ꎬ石㊀英/079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幼儿园语言游戏现状㊁问题及改进建议李小花ꎬ张洁雯/085Җ校长论坛(主持人:祝怀新)教师职业幸福感 专题中职英语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基于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背景林盈慧ꎬ戴玉珍/093困境与破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探析以杭州市C小学为例吴欢巧/101Җ理论与学术商业院校与商业文化教育秦㊀刚/107浅论科学研究对医院发展的贡献曹天然ꎬ聂瑛洁/112贵州远程医疗现状及对策研究蒋廷慧ꎬ陈㊀辉/116贵州省银色旅游开发研究曾丽娟ꎬ韩德军/120第4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育自信申国昌ꎬ史降云/001文庙的建筑文化㊁功能梳理与复兴之思广少奎ꎬ高㊀群/009 悖论 中的统一蔡元培与学生运动的离合及其困顿调适吴民祥/01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学思想探析刘黎明ꎬ王㊀乐/023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黔学研究小议谢孝明/035苗族社会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学探讨以贵州三都县盖赖村为例杨㊀珂ꎬ吴小花/039浅析明代教化贵州彝族土司制度马丽亚ꎬ杨㊀萍ꎬ潘㊀华/045Җ教育扶贫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胡㊀蓉/049民族自治州教育脱贫改进路径分析基于四川凉山州的调研王㊀娟ꎬ宋怡霏/058贵州普通高校 两助一免(补) 制度及实施公正性研究董淑琴/063Җ高等教育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基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贵州高校数据分析杨立昌ꎬ沈㊀洋/067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推进从严治团的重点基于从严治团的历史启示蒋红霞ꎬ熊啸天/074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纪超凡/081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多维视角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新探张㊀侃/086父母监督儿童使用社交网络的调查研究张艺潇/093Җ理论与学术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公益广告制播闭环研究吴㊀斌ꎬ付㊀新/101大健康视野下乌江山峡康养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利用杨晓勇ꎬ田㊀野ꎬ徐㊀兰/108融媒体视域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黄雪晴ꎬ陈昆鹏/114 轻松教与学 项目能否有效提高教师表现之研究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龚泽西/120第5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中国近现代«科学»杂志的特点及当代启示曲铁华/001«教育漫话»语境下的教师人文素养孙刚成ꎬ宋晓鸽ꎬ武忠远/011试析«教育漫话»中隐匿的幸福教育思想龚㊀兵ꎬ陈㊀雅/018草根运动与课程变革美国公共学校的禁酒课程争议孙㊀碧/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前后桂西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变迁蓝㊀武ꎬ黄丽丽/033布依语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王印娟/042Җ教育扶贫返贫预防机制视阈下教育扶贫理论与实践探究基于恩施州绿水镇教育扶贫现状的调研张淑东ꎬ赵㊀龙/046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社会治理理论视角韩庆峰/052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学科形态分析以孟宪承学术旅程为中心的考察张爱勤/057高校辅导员研究现状㊁热点和演进趋势研究基于2001 2017年CSSCI数据库文献计量分析王高峰ꎬ高田钦/066苏格兰㊁新西兰和南非资历框架建构之特色比较彭荣础/073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校友工作的借鉴与启示刘治军/080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基于西蒙的适应性理性视角赵红霞/086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探究任秀颖ꎬ谷文婷ꎬ张兴兴/092Җ理论与学术我国整本书阅读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孙向阳/097参与式教学评估在民俗学课程中的应用杨㊀兰/104高校生物化学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探究谢雅典/109个人品德建设建构主体的特性与地位郭红霞ꎬ潘丽芬/115君子三乐:孟子 教育 意蕴之体认陈㊀阳/120第6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学记»中的名师之道摭论孙德玉ꎬ赵维维/001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姜新生ꎬ杨㊀辉/007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历程及启示汪㊀丞/015新中国成立初期民办小学教师收入探析以安徽阜阳地区为例吴修申/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谢六逸研究 专题谢六逸潜在课程认知理念及其对当下新闻教育的启示李效文/031杨㊀波ꎬ王㊀震ꎬ曹玉婷/036Җ教育扶贫扎根大地办教育的贵州经验与实践新路径探索杜尚荣ꎬ朱㊀艳/041疫情对 教育扶贫 的影响及驱动路径徐㊀芳/049Җ高等教育中国 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的创新扩散基于45份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季㊀飞ꎬ雷幸娟ꎬ吴舢妤/056大学教学激励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李㊀侠ꎬ夏永明/070非洲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课的发展与探索以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与研究院孔子学院为例唐雅乔/075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创客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公立小学为例祝怀新ꎬ宋陶然/082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托管问题研究以武汉地区的托管工作为例邬瑶瑶/090Җ校长论坛(主持人:祝怀新)100%星方略 :基于 全域融入 思维的小学情商培育探索赖爱娥ꎬ沈㊀君/09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课程意识的问题与对策匡㊀艳ꎬ陈国民ꎬ张军林/105Җ理论与学术图像学视野下的中国早期电影以«小城之春»为例王元嫱/110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从图书采购谈起谢知ꎬ李银喜/117。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基于CSSCI数据库的智慧教育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数据库的智慧教育知识图谱分析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主题分析等方法,对智慧教 育知识图谱进行深入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知识图谱的构建、知识节点的分析和关联规则的挖掘 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CSSCI数据库中与智慧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和统计,然后利 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和主题分类。最后,通过可视化工具对知识图谱进行呈现和 分析。
研究创新与贡献
创新
本研究首次利用CSSCI数据库对智慧教育 知识图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采 用了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对知识图谱进行呈 现。
VS
贡献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智慧教育领域的知识结 构和规律,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同时,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教 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 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知识图谱的主题模型
总结词
主题模型是用于识别和提取知识图谱中主题的技术。
详细描述
在智慧教育领域,主题模型可以用于发现教育资源、教 师和学生之间的主题和兴趣。通过分析cssci数据库中的 数据,可以采用基于图的方法或基于文本的方法来建立 主题模型。基于图的方法利用节点之间的已知关系来识 别主题,而基于文本的方法则基于文本内容的相似性或 相关性来识别主题。
社区检测是识别知识图谱中紧密连接的实体群组,有助 于发现隐藏的关联和主题。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智慧教育领域,社区检测可以用于发现教育资源、教 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cssci数据库中的 数据,可以采用基于图的方法或基于主题的方法来检测 社区。基于图的方法利用节点之间的已知关系来识别社 区,而基于主题的方法则基于实体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 性来识别社区。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一、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揭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动态,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CSSCI数据库作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CSSCI数据库中高等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共现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进而揭示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本文首先对CSSCI数据库中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和筛选,然后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和共现分析。

通过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本文深入剖析了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并识别出了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动态。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热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研究与发展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深入剖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动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能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等教育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高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三农与综合论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韩雨青(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311300,浙江杭州)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叫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叫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作者简介:韩雨青(1995-),女,浙江临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资源开发中实现对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发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引入到旅游中;有利于实现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全面开发应用,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一、最新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选题参考1、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2、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3、刍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4、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6、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思想——兼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第三条进路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8、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和思路9、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体会10、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11、以“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1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13、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14、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1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16、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17、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8、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19、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20、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二、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大全1、“问题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笔谈)——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2、论自然科学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在理论创新4、彰显人文精神探求理工背景文科发展路径——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6、方法与进展:基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文本研究7、从历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看档案学的地位和作用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9、继承优秀传统创造新的辉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10、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作用11、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汇创新12、重视和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部分学者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讲话的笔谈13、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14、新世纪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学习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15、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国际化策略16、改革开放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17、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18、国家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计量学研究19、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0、理论理路的分歧与借鉴——哲学社会科学语境中的教育学研究三、热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肩负起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学习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2、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背景与学报发展的新机遇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4、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5、深化学术规范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6、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7、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8、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五大系统研究能力的量化分析——基于CSSCI(1998—2004)的统计数据9、新世纪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学习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10、高校文科如何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学习《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11、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12、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13、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14、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不竭动力15、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16、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为例17、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1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19、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毕业论文题目1、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论坛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2、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3、“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4、医患关系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全国十城市典型调查——2010年度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6、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7、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刍议8、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9、“代表性学术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1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11、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12、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特征分析--以1997年-200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学立项课题为例13、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14、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科结构分析15、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16、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方法论思考17、试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发挥18、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创新19、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评价现状分析20、当前中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观念与路径——基于全国50所高校的调查五、比较好写的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1、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的几点思考2、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4、构建思政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述评6、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7、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8、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9、论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困境10、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积极发挥思想库作用12、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3、物联网的基本维度与研究原则:基于哲学社会科学视域14、学科分层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能力建设15、构建中国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16、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研究17、进一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18、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19、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以管理创新促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国内外慕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2012—2020)的可视化分析

国内外慕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2012—2020)的可视化分析

国内外慕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高教园地基于C iteS pace (2012—2020 )的可视化分析林美祯张彤吴畏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慕课是近年来在线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视图以及关键词时间线图,梳理2012—2020年国内外慕课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轨迹,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慕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阐述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慕课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趋势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而2013年才是中国的“慕课”元年[2]。

“慕课”是我国对于“MOOC”这一词汇的翻译。

目前,国外MOOC三大平台分别是Udacity、Coursera、Edx。

MOOC在我国的主流平台有清华大学学堂 在线、爱课程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人了 MOOC 学习的阵营。

为了更好地了解慕课的发展过程,本文使 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5.R2,分析总结 自2012年“慕课”元年起至2020年慕课的研 究动向和发展过程,为后续的研究梳理背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将期刊年限设置为“2012—2020”,国内 来源类别设置为“CSSCI'通过使用标准检索法,在中国知网期刊总库(C N K I)查找到 807篇与“慕课”主题相关的有效研究文献。

国外选用Web o f S cience(W O S)核 心合集数据库,主题检索词为“MOOC”or “MOOCs”or“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限定学科领域为E d u cation E d u ca tio n a l Research (教育教学研究),共检索出1119篇有效的研究文献。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运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5.R2,时间限幅设置为“2012—2020”,其中年份切片设定为1,网络精简算法选择寻径(Pathfinder)和精简每个切片网络(Pruningsliced networks)〇本文节点类型根据研究内容,勾选关键词,在选择标准功能区设定Top N = 30,其余设置采取默认。

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

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

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摘要] 关键词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文献的论述核心。

以CNKI 为平台,对近五年间所刊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关键词进行共词研究。

利用Ucinet和SPSS软件进行共词网络和聚类图谱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

发现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核心,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学习模式、学习资源等研究将成为研究趋势。

[关键词] 教育技术;共词矩阵;聚类分析关键词是为反映文献主题内容和满足文献检索需要而从文献中选取的词或词组,能够揭示文献的主题信息,是对文献最核心的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

[1]它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3~8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最少,但却是论文的精髓。

[2]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理清科学研究的前沿。

通常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包括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分析。

词频分析是提取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筛选出高频关键词,进而分析研究对象的热点、前沿及发展方向。

共词聚类分析则是内容分析法的一种,共词聚类分析法的运算过程主要是两两统计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的出现频率,以词对频率为统计对象,采用聚类算法的数据挖掘方式,把词间关系密切的主题词聚集成类,形成一个个类团。

[3]本文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利用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和聚类图谱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进行探讨。

一、数据来源为了更全面地通过关键词深入分析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学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

包括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等五种期刊,这五种期刊所刊载论文基本代表了当前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和未来研究方向。

笔者以CNKI为搜索平台,时间限定在2006—2010年,以期刊名为搜索对象,排除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后,检索以上五种期刊所刊论文及关键词。

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考察

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考察

第38卷,第1期 2021年2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8 N o.1Feb.,2021.教学.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考察王少(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教学研究是深化自然辩证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分析CSSCI期刊中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研 究论文后发现,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存在作者年龄断层、研究影响力不足、展现教学研究的阵地稀缺等问题。

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与国家思政教育政策关联紧密,大体经历了传统教改、课程重构、突出细节、拓展外延和回 归思政五个阶段。

深化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应当立足思政教育,构建话语体系,完善研究范式,重视科 技伦理,吸引年轻学人加入研究队列。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发展历程;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7062(2021)01 -0123 -06一 引言1981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设自然辩 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第一次明确将“自然辩证法”课程列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 课,当时各高校基本使用国内第一本自然辩证法教 材《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进行授课[1]。

时至今日,“自然辩证法”课已经在各 大高校的课堂上走过了约40年的历程,40年来,我 国自然辩证法学科蓬勃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推陈出新。

众所周知,教学离不开研究,教学研 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站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有必要回顾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情况,并思考其未来发展路径。

本文以C S S C I期刊上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研 究论文为素材展开研究。

在C N K I期刊数据库中将 论文检索来源设定为CSSCI,为防止遗漏,采取了范 围较广的主题检索法,将检索主题设置为“自然辩 证法”并含“教学”“自然辩证法”并含“教育”和“自然辩证法”并含“课程”,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2 月24日。

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获奖论文

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获奖论文

目录优秀学术论文奖(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课题组本文刊于《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2)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3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雯史静寰周子矜本文刊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5卷第3期 (3)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卢婷杨现民本文刊于《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6月 (4)“全面二孩”政策与义务教育战略规划——基于未来20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预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李玲杨顺光本文刊于《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5)家长参与的力量——家庭资本、家园校合作与儿童成长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重涵张俊王梅雾本文刊于《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 (6)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岳昌君张恺本文刊于《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7)课程改革与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基于A市八年中考数据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柯政本文刊于《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9)我国一流大学的入学机会及其地区差异:2008 -2015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曹妍张瑞娟本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0)师范生 TPACK 知识的实证研究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3.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董艳1 桑国元2 蔡敬新3 本文刊于《教师教育研究》第26卷第3期 (12)语言能力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溢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潘昆峰崔盛本文刊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4卷第2期 (13)优秀学位论文奖(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马建军湖南师范大学博士 (14)促进学习投入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研究马婧清华大学博士 (17)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研究左雯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 (18)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测评模型构建研究李艳琴西南大学博士 (24)高校专项计划影响下的农村学生择校行为研究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31)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研究陈蓓南京师范大学博士 (33)名校优等生的未来:大学过程与职业地位再生产之谜郑雅君复旦大学硕士 (36)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研究姜玉莲东北师范大学博士 (38)自闭症障碍儿童听觉反应过度的现状、特征与干预研究高晓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45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研究——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魏戈北京大学博士 51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课题组本文刊于《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摘要:对我国31个省幼儿、中小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6万余人的调查显示,在基础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中,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受教育期望、质量感知和公平感知显著正向影响,教师满意度受期望、保障条件感知、学校管理质量感知等维度显著正向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9]汪肖楠. 中学生科学学习中坐标图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0]王世朋. 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及其对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1]吴先强. 基于标准的“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33]祝炎. 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34]陈磊磊. 上海地区化学教材与教学实践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5]程晨. 德国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6]郑静. 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37]朱丹萍. 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8]黄歆.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39]蒋芸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0]柳利萍. 试论朱自清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41]沈洁.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2]卜静静.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43]丁洁. 高中优质地理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4]毛琦. 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45]金莉. 中国和英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臧丽娜. 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47]邹佳晨. 椭圆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48]陈慧. 高中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49]冯璟. 职前和在职数学教师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0]梁竹. 中国、新加坡初中教材平面几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1]沈莲波. 上海高中生对向量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2]王会明. 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3]姚雪. 上海、香港、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4]李镌钊.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0.[55]张晓蕾. 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身体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56]秦冬梅. 中小学生学期学习报告单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7]莫海玲. 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8]李昂. 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9]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60]于晓晖. 中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1]陈燕.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张研.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3]蔡晶. 高中生解决化学“加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4]余轶. 青少年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5]尹静.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6]沈严惠. 高中“植物的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7]潘立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8]魏秀. 俞子夷小学学科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9]韩少斐. 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0]周骏.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1]赵永芝.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72]王泓萱.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3]张贺华. 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4]高琼琼.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5]许志毅.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6]王斌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7]赵黎. 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8]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9]赵起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0]赵红霞. 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1]任维伟. 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2]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3]黄燕. 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4]张昭.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85]吴成业. 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6]许筱英. 我国新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87]张倩. 休闲教育视角下的春游活动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88]于庆军.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9]祁灵.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90]王苗.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1]刘晨霞.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92]郭青青. 美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3]朱佳丽. 八年级学生数学推理与证明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94]黄龙孙. 高二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95]罗程宏. 关于职前数学教师算法知识的调查与互助式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96]马晓华. 高一学生对数以及对数函数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7]原登慧. GTTM视角下的中美数学期望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8]黎文俊.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9]邱红娜. 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0]帕孜来提. 中学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李春江. 基于3ds Max的计算机三维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2]王星乔. 基于测量模型的化学平衡知识的认知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3]朱丹. 作文仿写教学研究——心理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4]马冠中. 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定律主题中科学定律本质教学的描述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5]陶洁. 基于生物学科的初中生科学素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6]黄若朦.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7]徐琰斐. 基于动态平衡思想的“变革性经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8]计清莹. “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9]高建军. 物理问题解决中基于问题近似的迁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0]张文静. 中美两种高中物理教材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1]张振宇.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2]柳晓丹. 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3]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4]蒋德慧. 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关于斜率的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5]周小青. 新任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6]程林.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7]陈玮. 关于数学师范生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8]陆立仪. 浅论蒋伯潜语文教育改革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9]隋文静. 中学生运用一般化的策略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0]郑丁丁.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问题解决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1]吴婧.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夏婧. 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3]徐奕.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体系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4]时晨. 初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认知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5]付黎黎.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备课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6]杨蓓蕾. 纸笔式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生地理学业成就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郭锋涛.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8]蔡鸿菲.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9]黄静. 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0]尤蕾蕾. “微粒间作用力”概念系统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1]张玲. 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NChO试题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2]李秋芳.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3]李蔚.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4]孔散君. 互动卡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5]夏寅. 旨在专业发展的新教师培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6]范敏. 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7]胡美云. 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需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8]豆雨松. 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9]许超. 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0]杨森.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1]王彩连.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2]陈颖.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与NCHO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3]李荟. 中、澳科学实验内容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4]刘蕊. 初三学生化学“突现性质”问题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5]彭石娟. 高中“生物进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6]兰璇.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7]陈玲玲.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8]翁文芸. 初任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9]谢蕾蕾. 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0]高芳祎.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1]李宏燕. 法国业士水平测试试题模型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2]左芳. 美国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3]桂德怀. 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4]何珊云. 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5]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6]王中男. 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7]周杰. 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8]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9]高振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0]陈华. 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1]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2]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3]潘丽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4]夏永庚.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5]余闻婧. 发现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6]陆晓红.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7]杨澄宇.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8]汪明帅.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9]邵朝友.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0]潘义. 上海初中生英语暑期作业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1]黄一平. 美国K-8年级Health & Wellness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2]姜君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3]李莉.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4]刘金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5]罗玛.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6]李同灵. 化学课堂提问要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7]朱娅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8]张燕. 21世纪初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79]王兴燕. 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0]胡陶.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SSI、SSI教学的观点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1]何嘉. 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2]周坤亮.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3]纪媛媛.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4]叶海龙. 教师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5]钟朋. 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6]桑雪洁. 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7]刘潇琳. 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8]袁文娟. 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9]袁思情. 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0]施美.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91]俞莉丹. 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2]高靖. 基于学习难度模型的中外初中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3]张娜. 代数应用题任务特征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4]刘万稳.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5]随倩倩. 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6]王家伟.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7]黄洁. 地理系师范实习生课堂教学失误归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8]徐清清.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9]雷福英.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0]屠靥韵. 六年级学生对扇形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娄满想. 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2]赵纪诺. 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3]谢珺. 中国、新加坡和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复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4]阎珏雯.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5]常元.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转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6]崔文鑫. 高中生高层次数学认知能力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7]严丽.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8]张玉瑜.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9]焦方瑞. 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0]张路一. 上海市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1]余婧. 教师信念的传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2]赵萌萌. 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3]罗琴琴. 钱基博国文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4]吕长生.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5]傅彦. 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6]陈传东. 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7]蔡文艺. 真实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技能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8]程笑雪. 初中生代数应用题图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9]庞娟. 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0]谌秀云. 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1]陈花蕊. 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框架建构与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2]王莹颖. 中学学生对幂与指数函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3]卫芸. 代数应用题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4]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5]贺小燕.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6]过晔俊.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测评版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7]金敏. 关于初中生对代数证明认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8]王柳娇. 利用概念转变解决概念混淆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9]谢柳. 基于问题图式的物理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0]周雪梅. 中美几何教材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1]鲁小莉.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2]陈清.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抽象性”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3]沈春辉.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4]周慧. 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材中矩阵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5]张诚. 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6]钟意菁.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7]李小敏.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8]尚金兰. 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9]陈康林. 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苏俄史内容的呈现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0]谢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1]张勇智. 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2]盛清.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3]岳晓婷.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4]王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5]周亚军.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6]李叶欣.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7]刘霞. 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8]周晓旭. 中国、德国、美国高中数学教材幂指对函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9]吴蕾.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0]田婷.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1]朱倩. 小学语文教师PCK中“学生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2]侯晓灿. 科学救国梦的开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3]杨正丽.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4]赵怡婷. 海峡两岸大学入学历史科目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5]郎芳芳. 高中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结构特征和证明建构的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6]郭文娟. 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7]王冰如. 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8]周芳芳.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9]邹逸. 新手科学教师与专家科学教师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0]尚永青.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1]杨莉.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2]石亚兵. 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3]胥明雨. 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4]刘志伟.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5]陈琛. 小学阅读课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6]曲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7]顾若楠. 小学课堂纪律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8]张亚萍.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9]彭如倩. 六年级数学资优生数学能力特征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0]吴晨昊. 六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1]晁言芹. 小学生习作元认知的培养内容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2]甘敏.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3]程力. 基于合作的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4]陈加坤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5]张静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6]冯鲁红.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7]马永鑫. 代数应用题的回忆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8]刘彩玲. 中国内地与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9]周梦琼. 美国T exas州高中健康教育教材《Glencoe Health》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0]易英华. 论王力古代汉语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1]党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2]陈飞琴.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歌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3]张培. 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4]杨晓. 中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5]王雪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6]胡恺岩. 中学教师的KCST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7]耿芬.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8]张燕.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

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分析

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分析

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分析一、引言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焦点。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二、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现状通过CNKI数据库的检索和分析,我们发现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在近年来呈现出以下特点:1、研究数量增加:随着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关于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2、研究领域扩大:从最初的班级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到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3、研究质量提高:随着研究数量的增加,研究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三、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热点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学生思想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如何发挥学生思想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二。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三。

四、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趋势根据对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1、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教育背景下的班会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议题将更加丰富。

2、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3、研究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方法的多元化,未来的研究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出现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课程与教学研究综述

课程与教学研究综述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综述学院:教育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年级: 2011级姓名:王娜学号:12011130254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综述[摘要]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谈起教学,谁都不会感到陌生,但真要给教学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却又不是那么容易。

综观目前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对于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定义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不甚统一,众说纷纭。

本文笔者归纳总结了国内为专家学者教授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定义。

[关键词]课程;教学;定义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

课程与教学尽管在教育领域使用十分广泛,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一公认定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课程的认识,对教学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

本文笔者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课程与教学的定义进行梳理综述,从而提出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定义及理解。

一、课程的定义Curriculum 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1895 年撰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即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间。

但其含义与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论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