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演进历史背景下的当代叙事 中美信托金融大厦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演进:历史背景下的当代叙事
中美信托金融大厦项目
Continuous Evolution: A Contemporary Narrative in Historical Context Sino-US Trust Finance Building
摘要中美信托金融大厦项目从开始方案设计到竣T 完成.历时近30年3期间上海城市建设及城市面貌 的大发展、多元设计思潮的冲击、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的实化细化,都在项目各阶段的设计探索中留下了历 史足迹文章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在各阶段实践留下的印记开展分析,呈现出一种基于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 语境下的当代设计。
关键词历史文脉;当下叙事;互动;城市视角;城 市性格A B S T R A C T The pro ject of the Sino-US Trust
Finance Building has taken nearly 30 yea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eme design to its final completion.
T h ro u g h o u t the e n tire pro cess of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and
her overall vision, the impact of multiple design trends,
and the refinement of preservation requirements on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have all left historical
impri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above aspects at each
project stage,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temporary
design based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KEY W ORDS H istorical C ontext; Contem porary
Narrative; Interaction; City Perspective; City Character
中图分类号:TU-86(251);TU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684X(2021)03-0120-08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21/3 121
1. 外白》桥视角
2. 满东滨江绿地视角
3. 总平面图
1. View from garden bridge
2. View from pudong riverside park
3. Site plan
項目槪况
项目名称:中美信托金融大厦
项目地点:上海市北苏州路88号(吴淞路、天澹路、乍湳路、北苏州路围合地块)
项目功能:办公、商业
项目面积:121 249n^
设计/迷成时间:1993—2021年
建设单位:上海《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建筑师:赵伟樣|项目总监及总师)、陈培东(设计负责人)、王杨(专处f t贵人)、高芳(专业负贵人>、国威,刘文标、沈蔚甫,阵国飞、吴栋、陈宇Project: Sino-US Trust Finance Building
Location: No. 88, North Suzhou Road, Shanghai, China
Function: Office. Retail/Commercial
Building area: 121,249
Design/Completion: 1993-2021
Constructor: Shanghai Hongcheng Real Estate Co., Ltd.
Design: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 roject arch ite cts: Zhao W eiliang(P ro je ct D esign C h ie f), Chen Peidong (Project Principal), Wang Yang (Project Architect). Gao Fang (Project A rchitect), Guo Wei. Liu W enbiao, Shen W eifu, Chen Guofei, Wu Dong, Chen Vu
办公樣两碘(23F丨5办公镥东埔{丨5F1
琪甲f W醑观内院6办公楼东墦出入口1_萠内院 7裙房商收出入口I,用!tflll台花W8办公楼西塔出入口9通往_層平台
1〇«徕办公出入U
1161路公交站
12上渴大厦
1引言:尼采与芝诺的乌龟
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的弗里德里希•威
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善恶的
彼岸》中曾有一句名言:“与恶魔战斗的人,应当小
心自己不要成为恶魔。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
在凝视你 ”(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he himself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when
you gaze long into the abyss,the abyss also gazes into
you.)他是在提醒人们,在追寻答案的哲学过程中,
问题和答案往往会曰益纠缠.最终得到的答案可能已
不是最初问题的答案。
犹如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在著名的“芝诺悖论”里所述的那只乌龟.永远无法
抵达终点。
中美信托金融大厦项目位于历史风貌保护地区,
周边的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又称“上
海大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于20
世纪30年代。
作为建筑师,不可避免地要被裹挟进
某种被称为"历史”与“环境”的语境中。
但是,当
你在凝视历史的时候,历史也在凝视你。
这里套用尼
采的语言格式,并不是将历史比喻为恶魔,而是意味
着在建筑设计中思考“历史”的时候,最终答案往往
不在“历史”本身。
答案将是“当下”与“历史”的“对
话与纠缠”并最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而这也暗
合了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观点:“一切真历
史都是当代史/’m“普通以过去的事实为历史亊实,
却不知过去的事实须经过今我思想的活动,即将过去
涌现于现在当中,而后才有存在的意义”|2、
2项目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改革
开放,城市建设面临缺乏资金的巨大难题。
在此情况
下,中央提出有偿利用城市土地,上海成为试点城市。
1987年11月29日,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土地使用
权有偿转让办法》及其配套的六个实施细则,由此正
式建立了土地批租制度。
虹口区31号街坊是上海市
虹口区的第一块土地批租试点,即为中美信托金融大
厦项目(以下简称“中美信托大厦”)地块。
本项目
用地位于苏州河入黄浦江的交汇口,东侧紧邻上海大
厦,北侧为天溘路.南侧与苏州河相邻,西侧为乍
浦路(见图卜图4)。
业主方的大股东为美商。
整个
用地被分为了箝近上海大厦的南北向狭长的A地块.
以及乍浦路一侧的B地块。
由于B地块上有一些因
素待解决,业主方首先拿到的是A地块。
3演进足迹
3.1城市发展的足迹、语境及其投射
20世纪%年代初的上海,新建的高层建筑屈指
可数:联谊大厦(1985年营业)、华亭宾馆(
1986
122 时代i t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3
年开业)、锦江饭店(1988年试营业)、希尔顿酒店 (1988年开业)、波特曼上海商城(1990年落成)等,基本上都是完全现代风格的设计。
特别是与本项目同 属一个区位的、现已被拆除的文汇大厦(1990年落成)和近在咫尺的海鸥饭店(1984年开业),也完全倒向 了现代派的阵营:■当时,1987年建成的华东电力大 楼,正以其桀骜不驯的形象,承拒着普罗大众的异样 眼光;当时,东方明珠电视塔刚开始新建;当时,_
切百废待兴,欣欣向荣。
在那个时候,“错过了追随 二战后国际现代建筑潮流”13125的人们,渴望现代与 潮流,渴望闪闪发亮的新时代,迫切希望见到以亮光 灿灿的全玻璃幕墙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来承载这一新时 代的使命和梦想。
开发商这样想,老百姓这样想,许 多建筑师也这样想。
“从物资短缺时代相对落后贫乏 的中国现代建筑观念和环境中走出来的人们,感到了 巨大的差距,看到了天外有天。
整个社会为渴求变化、追求卓越的欲望所驱使,上下都有再造老上海昔曰辉 煌的急迫感”W25。
1993年接受项目设计时,现已被拆除的吴凇路 闸桥才刚建成不久;项目用地西侧乍浦路对面.为上 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文简称“第一人民医院”),乍 浦路天潼路西北角则是曾经红极一时的飘鹰大酒店。
从周围环境上来看,周边除了上海大厦以及第一人民 医院的一栋建于20世纪初的院舍建筑之外,似乎没 有什么值得留恋、值得回味的建筑,外滩天际线也还 只有最前排经典的第一梯队。
因此,早期的方案创作,在当时业主和社会对“高度”的追求中,几乎完全是一种“以我为主”的 状态,并未过多地受限于城市环境和政策等外部条件 的约束。
建筑师的创作状态更像是勒•柯布西耶(Le C o rbusier)所说的直觉而自由,“当人在创造一件艺 术品,他会觉得自己就像神一样T作。
”建筑师将主 要的精力投射于空间和功能上的领先:在功能上除了 引入刚刚恢复的证券交易场所外,还探讨了当时非常 超前的开放式银行布局;在空间创作上则是探讨了当 时极为“领先”的灰空间和中庭空间意象,以向当时 代表着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美式设计”致敬。
建筑师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向有关部门介绍中庭概念 时引用了波特曼的“看与被看”的体验概念,听者大 多一脸茫然。
考虑到只能先期开发A地块的实际情况,设计只能将塔楼布局在A地块,以期尽快地做足容量 尽管业主方对高度有着强烈的追求,希望以高度优势 体现出项目的先进性,建筑师仍敏锐地意识到了本项 目对外滩天际线的影响(见图5 )。
早期的这个设想在完成了初步设计之后,由于B 地块拆迁以及发现民防工程及其他种种因素,没能继 续落实。
而在此之后,上海一大批高层、超高层建筑 已拔地而起,迅速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以及天际线 轮廊:毗邻上海大厦的32层高的海湾大厦1998年 开业,梅龙镇广场1998年开业,港汇广场1999年 12月开业,中信泰富广场2000年5月落成,恒隆广场1期2001年建成,280 m高的香港新世界大厦(现
在的K11 ) 2002年建成。
与此同时,黄浦江对岸的
陆家嘴._大批高楼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鳞
次栉比:交银大厦1999年建成,金茂大厦1999年3
月开业,中银大厦2000年竣工,追求上海高度的上
海环球金融中心1997年初开工、2008年8月开业
虽然上海1999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划定了 11处历史文
化风貌保护区,要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应注重
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但由于项目所处的位
1厲于外滩尽端延长的模糊地带,而且在这种现代建
筑燁发式增长的氛围感染下,结合1998年亚洲金融
危机后各方对加速走出危机泥潭的希冀、经济发展对
外商投资的渴望,使得外方业主对项目的建筑高度开
始了新的不懈追求及尝试。
风貌保护的要求仍未对建
筑师和业主在观念上产生严重的外部约束。
2002年
前后,建筑师提出了两个高度更高、玻璃更多、形态
更简的设想,试图在高度和外观上摆脱某种“历史”
所带来的羁绊,从而得到对追求“现代”的某种心理
安慰(见图6)。
这两个方案,高度做到了 180 m至
200 m:全玻璃幕墙体系,体块、造型也更为灵动活
跃;裙房部分形体与塔楼形体关系更为清晰3同时,
在形体体M塑造上也首次探讨了“姐妹楼"的可能性,
并在布局上首次注意到了高大塔楼对上海大厦的压迫
感,从而把低矮的塔楼布局在场地东侧_这次尝试的
结果,使得建筑师和业主方彻底明白了一点:建筑高
度、曰照影响及风貌保护要求已经成为了强约束条件,
项目再也不能按照“以高制胜”“以我为主”的思路
推进了。
2004—2007年,在境外设计顾问蜂拥而来的背
条下,业主也短暂邀请了外方顾问与建筑师一起进行
了项目总规方案的尝试,在容积率、曰照、高度等一
系列“鸟笼”般的限制条件下,提出了双板式塔楼布
局的方案,将高塔西移以“照顾”上海大厦,曰照影
响降低至1〗户。
尽管2003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重新划
定了中心城区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2007年公布了
144条风貌保护道路,但该中期方案仅注重解决了技
术性的问题,而未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做更多的响应。
经过与政府各部门历时多年的汇报沟通.2011年方
案勉强得到了认可。
2012—2015年,12号地铁线已
开建、吴淞路闸桥在2009年被拆除、项目所在的苏
州河沿岸也早已被纳入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
建筑保护制度管辖;项目周边一路之隔的第一人民医
院早已搬迁,其上的宝丽嘉酒店以及稍远处的星荟广
场也已基本成型;而社会层面对风貌保护的认识理解
也越来越完整透彻=建筑师开始自觉地考虑响应《上
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
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
的要求。
以确定的总规方案设计为基础,并希望通过
_些“加法”改变总规方案灰色无细节的“性冷淡”
设计风格。
第一轮的优化方案.通过较为现代的手法,
以竖向石材线条以及温暖的色彩,提升建筑的精细
度以及与周围建筑在色调上的和谐。
第二轮、第三轮
的优化方案则进一步地从历史文化语境着手,开始对
双方之间的联系、对话进行一定的探索(见图7~图
10)。
而这些后期演进探索的脚印,最终都刻在了实
施方案的设计之中。
同期,建筑师也提出了裙房沿苏
州河退台以缓解沿河城市空间压力的理念,并最终在
实施方案中保留并进一步扩展为二层广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城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
来近30年的“巨构化”、“高层化发展”l<l n、风貌保
护政策的实化细化,在项目每一个阶段的探索中都留
下了投射的印记=项目与历史的纠缠,已经成为了历
史的一部分,并随着历史在这几十年中快速演进,相
互促进。
虽然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凝视”着历史,但
是历史也在“回望”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设计。
设计一直意图从历史的留存中探寻答案;同时,设计
对答案的探究过程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也重塑了
问题并共同形成了最终的答案。
可以说,项目现在的
落定,既是与历史的对视,也是二者相互的成就:“我
就是历史!”
3.2设计思潮的演进、融汇及其映像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掀起了广泛的“文化热潮'
整个社会强烈渴望突破思想的藩篱。
西方的就是先进
的,中国传统的就是落后的。
这种背景思潮反映在建
筑设计上,就是西方建筑理论的不断引入。
“作为一
种当时‘最新’的建筑思想,‘后现代’成为了治疗
建筑创作千篇一律病症的一剂良药”|S1H。
项目最早
期的设计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潮的背景下开展的。
1993
年交出的第一份答案中,建筑师没有“革命性”地
挑战历史和环境,做一个彼时大众喜闻乐见的“Bling-
Bling”的“新时代”建筑,更没有沿袭照抄外滩的古
典建筑,做一个“历史”出来。
方案没有时髦地采用
如文丘里(Robert V e n tu ri)所说的“利用传统部件
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或“通过非传
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而是舍
弃了后现代主义推崇的所谓“装饰”和“符号”。
但
不可否认的是,方案依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某
些影响。
造型上,依稀能看到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的
身影.角部的收分又分明是在向上海大厦致敬,体现
了某种“隐喻”意味。
多年以后,在1999年落成的
上海力宝广场,其塔楼的造型手法以及立面风格与之
有莕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实
质性的东西,它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一些表面文
章,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
后现代
主义建筑师们采用一些古典历史符号并加以破坏,然
后重新组合,企图改变现代主义刻板的面貌,后现代
主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在它的调侃态度”'“后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忽视形象与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
义的设计”m 。
后现代设计思潮迅速面临业内的热烈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3 123
4■四川路桥苏州河南岸视角 5.1993年方案效粜图6. 2002年版超高层方案檟型7. 20〗2年第一轮优化方案效果图8. 2014年第三轮优化方案效果阉
9.2015年实施方案效果图10-苏州河北库i t 筑形态分析
4. View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south bank of Suzhou River and Sichuan Bridge
5. Rendering of schematic design. 1993
6. Model of super-high rise scheme. 2002
7. Rendering of optimization scheme version 1, 20128. Rendering of optimization scheme version 3, 20149. Rendering of final scheme, 2015
10. Analysis of the form of buildings on the north bank of Suzhou River
讨论和反思。
加之各种新建筑思潮的涌动,如赵更新 在《论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所指出 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没有在中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 蓬勃发展,在某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适应历史、社 会发展的新一代‘高技派’建筑正慢慢兴起。
”由此, 后现代设计风在中国迅速退潮,解构主义风甚至还没 机会落地。
在21世纪初的探索中,结合业主对项目 高度的追求,建筑师舍弃了早期方案的后现代主义设 计路径,回归现代主义逻辑,甚至为塔楼戴上了 “KPF 式的帽檐”。
包括后来的中期方案,都再也没有回到 后现代主义的范式上。
“上海一开始虽被动无奈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 移入’(acculturation ),但终究演变成为了主动选择 式的海纳百川,这是合乎历史和情理的。
” 13123各种建 筑思潮来来往往,潮起潮落,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 理性、逻辑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及尊重历史和风貌 的都市文化。
作为外滩“经典”的端点,必须坚守“经 典性”原则,实现“珍贵建筑文化遗产、优美滨水景 观、顶级区位地段、城市文化楕神的完美结合” |8|M 。
2012年之后,在这个判断下,建筑师在历史环境语 境下对纯现代主义设计再度反思,认识到了风貌保护 的要义,即设计是以城市视角、城市文化、城市性格 为出发点。
建筑师仔细分析了外滩一线和外滩源一带 的新古典主义、摩登主义、Art Deco 风格的建筑,回 归到了体现“经典性”的新现代主义样式并吸取了 Art Deco 的一些手法。
既反对以我为主、标新立异彰 显标志性的先锋建筑形态或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简 单粗暴的建筑风格,也反对无意义的调侃式的古典符 号堆砌。
既吸取了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对人文的关怀、 对历史的当下解读和对精神的追求,也接纳了现代主
义的理性、逻辑和隐含的商业文化。
主张以一种谦虚 的、融入的姿态在这里与周围的环境、历史产生某种
联系、对话,同时在城市空间上做出一定的贡献..3.3设计实践的应对、手法与策略
站在项目场地上向东望,上海大厦(原名“百老 汇大厦无疑是周边环境中“神”一样的存在。
它 由当时英国著名建筑师法雷瑞(Bright Fraser )设计、 英商“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并于1934年落成。
主 楼建筑结构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选用了当时最为 盛行的Art D e co 风格。
人们总是偏向以为项目所处 的环境会给项目的设计带来“答案”,其实,它带来 的更多是“问卷”。
面对无法忽视的“神” _般的邻居, 项目应当如何自处,如何做到“不能太好看.也不能 太难肴”,这个多方协调妥协之下的指导思想,颇令 建筑师费心思量。
开发商、建筑师通常倾向于将项目、作品打造成 “具标志性的地标”,甚而力求做成“网红”,以求得“可 视度”和“能见度"。
在早期的项目实践中,即是以 这样的思考逻辑开展的。
但在经过了 20多年的挣扎、 纠结、审视到对话、思考、调适之后,建筑师以及各 方均认识到,这个项目必须以一种不同寻常的立场来 处理=这个立场就是“大隐于朝市”,但不应“小隐 于陵薮”,“走过路过能错过,近看细看很耐看”。
心 态可以超脱,但不能如“解甲归田”般遁世逃离。
3.3.1背景与前景的互动体现历史与当代的对视
当以城市的视角审视整个区域时,本案设计采用 经典简洁的矩形形体造型和立面处理,既能使建筑谦 虚低调地隐退至后方,不喧宾夺主地遮掩上海大厦虽 历经岁月而依然散发的独特魅力,也能彰显出另一侧 宝丽嘉酒店丰富的造型层次。
整个项目的体量被分解
1i l
l :;::::
_:i m l llll
二二二::,■■■
IJIIH
/咖7暖|||||1
1S S . I
r
, ?^i -
J m K m
f ■
-M r
.
-M m .i 、
A m i /
a k
b h b
u m / t m m t t
m m m t m l -a t f
一■一■一f
/
_ /
_
/■
l _ 置 一•■一 ■ 一_ 1}f m F
l i l n s s s n B S n i m
F
«l 0l l i ^l i 0«l i 00l l M l l a a l l s l l i l
i
衫贫耜 K o z s s SS SZ
S
n s 郎S K S S K SS S k n 打打 M o s s s s s s
H
:
I l l v i i f i
_
iill i i1
i m m i;
为几个简单的矩形体块,其中与上海大厦相邻的塔楼 体块稍小,以显著低于“邻居”的姿态,向其致礼;西侧塔楼高l〇〇m,同样是简单的矩形咬合体块构型;位于场地东南最佳视角处则为裙房,该处将成为视线 绝佳的餐饮场所项目的设计策略是不在体董塑形上追求像宝丽嘉酒店那样的复杂构型,将大体簠缩减、切割成一堆较小的体董,而是以比其两个“邻居”都 简单的大体块作为理念,两栋塔楼在各自的东西向主 立面上都以一种“平铺直叙”的形态出现,这个“平 白"对应的是甘为“背景”的设想:从远处看,无体 坱错动进退的“平铺直叙”立面.加之平直严谨的方 格网或者比例考究的竖向长条竖格“花纹”,就如同 背景幕布一般,不与“重彩浓墨”的上海大厦和宝丽 器酒店“抢戏”,不“喧哗'不“争宠”。
这种“不 出挑的平淡”,使观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前景上海大厦、宝丽嘉酒店以及远处“有点抢戏”的星荟
广场和更远处的中信广场,这种“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体现出建筑师对本案“大隐于朝市”的整体追求可
谓“不矜不伐,虚怀若谷.谦虚平和,不狂不傲”(见
图 11~ 图 15)。
在立面设计上,建筑师分析了外滩沿线几乎所有
建筑的外立面,吸收了其统一具备的古典三段式的要
素,重点强调了东西塔楼外向立面的顶部处理,形成
远观大视野下的三段式协调效果。
这种协调的效果.
也加强了项目作为“背景".力求融入环境和历史语
境的姿态。
同时,建筑师会同设计团队也从外滩沿线
诸多代表性建筑汲取营养,研究其立面虚实比例和开
窗的高宽比例,特别是邻居上海大厦的窗户高宽比例,
并据此确定本项目的立面窗户比例关系,力求最大限
度地解决现代办公建筑所需的通透采光与周边建筑小
尺度点窗之间的矛盾。
同样,本案的色彩选择也基于
对周边历史环境下的建筑群体进行分析,提取色彩风
格和元素,争取最大限度地融入周边环境,
3.3.2整体与细节的互动体现稳定与动态的平衡
项目力求以清晰有力的体块造型和色彩对比分明
的石材、玻璃外埔.加上无处不在的细节刻画,使之
能明显地区别于其周边沧桑的深褐色上海大厦、厚重
敦实的宝丽嘉酒店以及西北侧稍远但高大轻盈的星荟
广场,从而成为这一区域中较为独特、不容易被忽视
的存在。
低调内敛但却并非看淡一切世俗般的“小隐
于陵薮”,实现项目韵味古典、质感现代、低调华丽、
典雅精致的设计目标。
整体上,由于项目的塔楼分解为东塔和西塔两座
高度不同的高层,且两者在体量上均为简单的矩形。
为了达成“和而不同”而非“姐妹楼”的效果,在立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21/3 125
11. 乍浦路桥苏州河南岸视角
12. —层平面图
13. 二层平面图
14. 五层平面图
15. 外滩源视角
11. View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south bank
of Suzhou River and Zhapu Bridge
12. First floor plan
13. Second floor plan
14. Fifth floor plan
15. View from the Rockbund
面处理上,通过两种不同设计语言在塔楼各朝向面上 的不同组合布置,使两栋塔楼在四个路口的视觉效果 上都能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在两栋塔楼立面语 言不同的情况下,塔楼自身的立面语言一致;或者两 栋塔楼立面语言一致,但塔楼自身立面语言不同,体 现出设计语汇既稳定又不乏动态的效果呈现。
细节上,由于建筑形体简洁纯净,无体量上的变 化收分,使得整体立面平直,缺乏光影变化。
为了避 免纯净形体设计带来的单调观感,设计通过采用大量 的细节设计对立面进行充实和提升,包括石材表面的 多种处理方式、窗洞细节、凹槽的进退关系甚至石材 拼缝的宽窄变化、阳角细节等等,以尽可能地塑造近 观状态下的细节变化和光影效果。
所有的细节设计 皆有源头,提炼新古典主义和Art D e co的设计语汇,在秩序中寻求不同。
每一处的细节处理都影响并塑造着整体大格局上的效果。
这种细节与整体的互动也充 分阐释了细腻与大气、华丽与低调、耐看与简洁等这 些看似矛盾的叙事在项目上的完美统一。
在两栋塔楼的对外方向上采用“巴宝莉纹”式样 的方形“田”字开窗比例构图,避免竖向线条带来的 垂直感,削弱了面向上海大厦的低矮东塔以及乍浦路 一侧较高的西塔的视觉高度。
东西两侧的立面也由于 相对较高的石材占比而取得了更好的节能效果。
而裙 房以及塔楼的内向立面上采用竖向“曰”字开窗构图,尽可能地增加通透采光,并使项目东南方位的裙房以 及较高的西塔楼在东南方向的最佳视角上拥有了更好 更多的景观视线。
细节上的这两种不同构图语言也为 整体上两栋塔楼实现“和而不同”的视觉效果提供了 设计语言支撑。
建筑师也将窗间墙拆分细化了尺度,形成两个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