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24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24中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I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加以描龙画风,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

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跑到哪去了?
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两都往里边塞。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历史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

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义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怎能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以文化谋利-一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

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

.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

不能为了热销、票房和收视率,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

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
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的吗?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1.下列关于“文化上自我糟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文化精华正面临着自我糟蹋的潮流的冲击,它们或被重新包装,或被拆卸重组。

B.在很多涉及历史名入的影视作品中,历史只不过是一个被借用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
往里边塞。

C.那些残存的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名人故居,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后,就会被“腾笼换鸟”,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或“游客的
天堂"。

D.文化经过粗鄙化的打造后,就会失掉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变得不精不深。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有像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那样精深的文化,就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就
能整体地提高。

B.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既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又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将直接影响
社会文明的进程与全民素质的提高。

C.促使文化鄙俗化潮流变本加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

D.坚守了文化固有的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就是维护文化的尊严,就再也不会使文化受到践踏和玷污了.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这一现
象。

B.如果我们能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就能够维护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就有可能创造出精深的大作品。

C.在糟蹋文化来赚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代,恐怕很难能够对自己的文化心存挚爱和虔诚。

D.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因而,拿文化来赚钱,是一种最无知、最野蛮的赚钱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

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

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

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川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

今加以火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门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

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

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B.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班:等级、次

C.人莫敢干.以私干:求取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解决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王曾的晶行修养的一项是()(3分)
①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②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③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④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火恶,则非臣所知也.
⑤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⑥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乏,卒无妖。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王曾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辞赋。

B.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
奇才.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驳斥,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
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
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
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4分)
(2)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3分)
(3)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结合全诗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琵琶行》)
(3),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九公
凡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九公是全利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

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

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

-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

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儿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火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

“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位镇定自若的将军。

“这个字念一堆人!”从去年入冬以米,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

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

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

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柱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

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两面,九公又问:“两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

“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寞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地老泪纵横。

“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
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

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

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天一夜。

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

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哈当的两项是( )(5分)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杖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丈,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
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
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人工降雨的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同地里挖沟引水,
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
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徐百柯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
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

每到—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

他在途中向湖南入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

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

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

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

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

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

“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

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是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

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

后来迷上了音乐,迷上了赵元任的音乐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jf5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

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

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

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

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

谁知临山门,这位老兄却奉
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元任担任罗素的巡回演讲的翻译时,都用当地的方言翻译,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B.赵元任在表演的口技“全国旅行”中,用各种方言“走遍"
了大半个中国.,这生动地证明了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
语言学之父”。

C.赵元任研究语言学,学声乐、器乐,作曲、演唱、翻译……
在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D.传记写了赵元任生活中的种种逸闻趣事,主要突出了他超群的语言能力,展现了一代语言大师的魅力和风采。

E赵元任为推广“国语"而灌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影响很大,连香港的普通店员都知道,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2)世界各地人都认赵元任为“老乡”,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3)赵元任被认为是—位“通才",请概括文中这样说的依据。

(6分)
(4)赵元任作为-位著名学者,在语言学、哲学、逻辑学及翻和作曲等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他一生中建树最大的是语言学,而在他自己说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请就“好玩”与有所“建树"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受害人追偿难。

的现状,我们相信受害人的追偿之路将不再山高水长
....
B.我们把一个世纪的名著奉献给广人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
,的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的读者坐拥百城
....与睿智韵专家学者对话,以获得丰富学养,培养创新精神,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C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
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
....
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
不利.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
,写出极有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
....
价值的学术论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受冷空气的影响,再加上连降暴雪,许多地区教育局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保障师生安全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
B.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大量地报道了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事件。

C.艺人们过去一贯遭人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如此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D.世卫组织的放射专家一直在与日本当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密切合作,对不断变化的局势进行监测与评估。

15.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划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3分)史铁生的离去令人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D.⑤④②①③⑥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原意.(5分)
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质量·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一湾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潭死水;
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抹绚丽。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西伯利亚的一种银狐有超乎寻常的沽癖,为了保持身体整洁,它总要不断舔舐身体.所以,它走过被猎入散上麻醉药的草丛后,就成了毛皮完好的猎物。

—位牧羊人想拥有洁白纯一的羊群,但也没有厌弃羊群中的一只黑羊.一场暴风雪后,黑羊成了皑皑雪原中醒目的标记,使迷路的牧羊人和整个羊群获救。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