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与南充经济结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7月第26卷第13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Jul.,2023
Vol.26,No.13
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从文化的视角来培养人们对房屋的消费观念,使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从总体考量,从家庭收入、工作流动性等方面来考虑,从房屋需求结构的转变着手,从“重售轻租”的市场结构的转变入手,来选择更合理的房屋消费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主要矛盾的转变,改善性住宅需求在购买房屋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但是,在房屋的供应和需求方面,都出现了过度重视“大而豪”的现象,将超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设计变成了一个标杆。
要提升消费文化的指导水平,就一定要对住房的科学消费进行推广,引导居民建立起一个住房消费梯度的思想体系,以为普通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提供直接的服务为目的,对住宅进行完善,使住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综合层面的需求,减少攀比现象、从众思想等因素对购买决定的限制。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行动者的思想层
面,探寻我国城镇居民购房行为的原因,通过对居民购房观念的科学指导,更好地发挥出房屋的实际使用功能,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春霞.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24-128.
[2]王亚茹.基于量价关系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研究:35个大中城市数据的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3]姚玲珍,张小勇.上海住宅市场“异象”的微观解释:一个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消费经济,2007(5):31-34.[4]甘犁,尹志超,谭继军.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4[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5]刘旦.我国高房价成因:一个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解释[J].统计研究,2008(2):52-57.
[6]肖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行为经济学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6(7):23-26.
达州与南充经济结构比较分析
赵秋平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摘 要]达州与南充作为川东北经济发展区域的双核,既有合作机遇,也有竞争挑战,分析两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有助于后期更有针对性地拓展经济发展路径。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打击,达州与南充仍保持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但达州工业农业发展水平较南充还有差距,尤其在工业建筑业方面更为显著。
文章建议达州要发展高质量农业,促进三产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达州;南充;经济结构;比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4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149-04
0 引 言
20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
[收稿日期]2023-01-21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并强调要促进川东北与其他经济区域协同共兴。
2022年12月,中共达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达州要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联动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龙头城市,达州与南充的组团发展培育势在必行。
达州与南充作为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的川东北经
经济研究
济区的双核,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均面临相同的机遇与相似的挑战[1]。
同时,2019年冬季至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均受到阻碍。
本文重点从两市近三年来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达州和南充在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1 达州与南充经济发展比较
1.1 达州经济总量低于南充
2021年,南充GDP总量达2601.98亿元,比达州多250亿元,差距相比2019年有所下降。
从2019—2021年三年的发展趋势看,南充GDP总量与达州的差距从2019年的281亿元降低到2021年的250亿元,表明达州近几年的GDP涨势良好,相比2015—2018年达州与南充的GDP差距逐年扩大,近三年达州为经济发展付出较大努力且有成效。
其中,两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差距稳定在60亿元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差距明显缩小,由2019年的231亿元降至2021年的1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差距由2019年的达州比南充多10亿元转变为2021年比南充少3亿元。
1.2 达州与南充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持平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2019—2021年,达州GDP 年均增长6.45%,比南充(6.52%)仅低0.07个百分点。
其中,达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均略低于南充,达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发展速度为5.3%和7.6%,南充为5.5%和8.0%。
第二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难得地出现达州高于南充的表现,超过南充0.9个百分点。
由此增速分析可看出,近几年达州的发展较快,尤其是第二产业,达州意识到自己的工业短板,并且有意识大力发展工业,以求弥补与南充的工业差距。
具体参见表1。
表1 2019—2021年达州与南充GDP及各产业增速对比情况 单位:% 2019年2020年2021年三年平均增速
达州南充达州南充达州南充达州南充GDP增速7.78.0 4.1 3.88.37.8 6.45 6.52
第一产业
增速
2.9 2.9 5.5 6.27.67.5 5.3 5.5
第二产业
增速
9.49.4 4.8 2.0 5.5 5.4 6.5 5.6
第三产业
增速
8.49.3 2.9 4.610.610.17.68.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达州、南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同。
1.3 南充的经济结构总体优于达州
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般是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一二三”结构发展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二一三”或“二三一”结构,进而由于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最后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结构[2]。
两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似,都是从初期发展第一产业开始,逐步到发展第二、三产业。
到2021年,达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5∶35.5∶47.0,南充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39.2∶42.6,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
结合“十三五”期间的数据,发现南充经济结构有明显的变化过程,以2017年为例,达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3∶35.3∶44.4,呈“三二一”结构;而南充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9∶41.0∶39.1,呈“二三一”结构。
目前,南充已由“二三一”结构转为“三二一”结构,这更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所以看似达州的第三产业占比更高,产业结构比南充更趋合理,但实际上反映出达州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的短板。
达州是在工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工业化未完成的情况下,被动进入“三二一”结构的。
通过上述分析,基本能够对达州与南充的经济差距作出判断,近几年达州正在发力并不断缩小与南充,甚至其他对标城市之间的差距。
通过达州和南充的产业结构对比,文章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达州与南充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基本持平,差距主要在工业与农业;第二,达州工业相比南充存在更大进步空间;第三,在疫情干扰情况下,两市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都保持在了良好的水平,但较过去动辄9个百分点的增长,保持高水平增长已较为困难。
2 原因分析
2.1 高质量农业发展不足
其一,高标准农田面积不足。
由统计数据可知,南充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达州多出3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差异更大,2022年,南充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40万亩,而达州则不到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二,特色农业种植基地、现代化园区数量不够多。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区,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尤其是附加值有着重要意义。
达州现代化农
经济研究
业园区为76个,南充已建成各级现代化农业园区100个,其中包含6个“国字号”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相比之下,达州现代化园区数量太少。
尽管达州已由农业大市逐步转变为农业强市,但其转变速度还有待加快。
其三,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全市现有茶叶生产厂家200多家,同质化恶性竞争导致部分厂家几乎没有正常生产过。
万源老腊肉虽有口碑,但市场准入门槛低,过于接近完全竞争,其产品本身相对于其他省市的熏腊制品没有足够的独特优势,黑鸡、黑鸡蛋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其四,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
季节性生产、间歇性生产现象较为突出。
如巴山雀舌生产旺季鲜叶缺口达1000公斤/天。
类似于醪糟、黄花等产品季节性非常强,生产基地年内存在较长时间的停产状态。
其五,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如灯影牛肉被消费者反映过于油腻,不符合现代健康理念,进而无法持续适应市场的需求。
其六,农业产品产业链不够长,经营体系还需完善。
如巴山青脆李年产量15万吨,但每公斤产值仅在3元左右,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没有真正形成[3]。
2.2 工业发展存在短板
第一,工业发展总量明显偏低。
从近三年的经济总量来看,达州与南充三年累计总额差距约81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南充就超达州606亿元。
南充的第二产业年均增速明显超过达州,进一步导致经济总量增速差异明显,且产业结构优于达州。
因此,可以说工业建筑业的差距是造成两市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此外,从社会经济变量来看,2021年,达州工业增加值为570亿元,南充为671亿元;达州工业化率为26%,南充为31.1%;南充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8%;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1.8%,而达州重工业同比下降0.4%。
南充商品房施工面积4072.53万平方米,达州2130.57万平方米,仅为南充的一半。
从这些指标可见,达州工业建筑业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第二,惠民程度不高。
以天然气为例,达州被誉为“中国气都”,天然气储量丰富,但达州本地的天然气却基本是由中石化供给,本土居民并未完全享受到资源的红利。
如达州钢铁集团,尽管靠其庞大的体量为达州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能耗高,污染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较重的负外部性,增加了社会治理负担。
总量小、速度慢、能耗高、产业链短和附加值低是达州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资源利用率偏低。
达州户籍人口652.8万人,但常住人口为538.7万。
超过100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再以水资源为例,达州被称为山水城市,但并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没有建设大型的发电厂和其他水利设施。
以2022年暑期限电为例,达州是重灾区,可见达州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
第四,城市规划不合理。
以较后修建的西外新城区为例,仍然存在道路狭窄、交通拥挤等问题,另外缺乏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吸引力。
城市平均工资较低,房价收入比偏高,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尤其非达州籍高层次人才引留困难,居民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也不利于人才安家落户。
3 政策建议
3.1 发展高质量农业,促进三产融合
其一,抓住机遇,大做文章。
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借“乡村振兴”之势,固“农业发展”之本。
要瞄准成渝两地巨大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和达州强有力的辐射、集纳效应,做足准备,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
其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特色农业园区,以小带大,以园领区,扩大规模,多种经营。
其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业,不断创新经营体制,增加龙头企业数量,扩大农业发展建设队伍。
其四,强化农业标准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品牌。
其五,加快产业融合脚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支持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3.2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从目前的情况看,达州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尚不足以支撑“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煤炭、冶金、建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又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
因此,如何引导工业向好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是应在做大做强存量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传统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些传统的主导产业存在同质化严重、创新困难、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如果能够更换设备,创新思维,制定适应市场的发展战略,则能转危为安,为市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招商引
2023年7月第26卷第13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Jul.,2023
Vol.26,No.13
资时降低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
同时,新兴产业风险
依然存在,如果技术周期预计错误,将会误入技术陷阱,导致产业夭折。
因此,要引导新兴产业规避风险,健康发展。
此外,相比房价提升而对科技人才集聚产生的推力作用,区域工资水平上涨对科技人才的拉力作用更为显著[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引进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经营管理,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生活工作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靖雯.南充绿色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2022(12):58-60.
[2]周超.经济增长、市场化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17-120.
[3]缪凯,许敏.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南方农业,2021,15(28):102-104.
[4]王高峰,杨浩东.区域居民购房能力与科技人才集聚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2,40(6):1001-1013.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下中山市产业协同研究
——“核心—边缘”理论视角
蒋永宏,王 玲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6)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为中山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山市如何在湾区空间格局下谋求产业协同发展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论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研究基石,结合中山市在湾区中的经济地位、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等现实条件,对中山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中山市在湾区中的城市定位、“核心”产业和“边缘”产业定位分别进行了研究。
提出中山市应立足于大湾区全域进行产业布局;承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区辐射和延伸,促进中山市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促进“边缘”产业智造化等建议。
[关键词]核心产业;边缘产业;产业升级;产业协同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4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152-04
0 引 言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山市开始进入对接湾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围绕如何在湾区经济中布局中山的产业,如何在湾区建设中谋求动态发展问题,学界
[收稿日期]2023-01-25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学科共建项目(GD22XYJ19);广东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GXJK113);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2021WTSCX138)。
[作者简介]蒋永宏(1974— ),女,辽宁辽阳人,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合作;王玲(1975— ),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环境经济。
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目前从理论层面研究上述问题还有很大空间。
基于此,本文分析目前中山市的核心产业和边缘产业定位,并结合湾区核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以及产业转移的方向,找到中山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向外辐射的产业选择和区域选择,最终实现湾区空间布局下的产业协同发展。
1 “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应用
本文是基于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1966)的“核心—边缘”理论展开研究的。
“核心—边缘”理论聚焦区域经济由孤立发展到相互关联的变化过程。
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按经济发展水平将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区域中创造能力较强的核心产业和核心区得到率先发展,而后这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