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3.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A.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商人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农产品成为商品流通主体4.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5.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
”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D.抗日战争时期
6.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其意在说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C.中国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7.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年份1992199519982000
东部总量/亿美元98。
6319。
7386348.9
所占比重%89。
685。
985.286.5
中西部总量/亿美元11。
352。
566。
854。
4
所占比重%10.414。
114。
813。
5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8.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A.继承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B.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
C.强调了公民的主权平等
D.运用法律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9.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工种
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9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
工
居中16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6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产业革命增加了工人阶级收入
C.城市化促进了劳动力自由流动
D.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劳动
1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
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1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
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全球化的趋势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已名不副实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72分)
1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20年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855年,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
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
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
……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
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
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
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14.(26分)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图2,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图二:一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依据上述两图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15.(11分)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
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1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认为,“兵学之精,至今西国而极”,建设海防海军必取西方之长,方为“强国之由”。
1887年他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时提出“兼采各国之所长,而不染习气,讲求武备之实用,而不尚虚文”。
规定;‘每逢洋教习歇课之日,即另讲习书史试以策论,俾其通知中国史事兵事,以适于用.”他认为抗御西方国家的海上入侵,加强中国的海上防卫力量,不仅要“亟练陆军”,还要早铁路、广开学堂,追讲商务,讲求工政,大力发展制器、冶炼、造船、造械、开矿、修路、化学乃至种植、纺织力量,利用原广东机器局船坞,
开设黄埔船局,并相继建造炮艇、炮艇数艘,同时,张之洞还委托福建船政局协造1000吨以上炮舰.1903年,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又以所节存的经费向外洋订造新式快船数艘。
这批炮舰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军舰。
﹣﹣引自刘申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海防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海防思想的作用。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对汉承秦制的理解.
【解答】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应排除.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汉承秦制的体现: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
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学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5、皇帝制度.
2.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考点】3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教育思想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可以看出董仲舒的目的是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故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考查对董仲舒教育思想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3.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A.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商人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农产品成为商品流通主体【考点】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需要掌握明朝的商业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进行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
A项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应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故C项错误.
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考查对明朝的商业发展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考点】IG: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看出三民主义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要求,所以才能够成为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5.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
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
”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D.抗日战争时期
【考点】9L:国民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民革命,了解国民革命的过程和大革命的意义,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解答】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还未出现国民党组织.故A排除;
材料信息中“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根据所学国民党提出团结平民进行革命,只有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故B正确;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合,故排除C;
抗日战争时期重点为抗日,但没有体现反侵略的内容,故D排除.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国民大革命中,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目的是为了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中共的幼稚,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合作为共同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到抗战胜利,比较分析两国共合作及两次统一战线,认识国共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6.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
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其意在说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C.中国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考点】FJ: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关键信息是“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解答】依据材料中“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可知,中国认为“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的国家间的交往,这是一种务实外交原则的体现.故B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叙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年份1992199519982000
东部总量/亿美元98.6319.7386348.9
所占比重%89.685。
985.286.5
中西部总量/亿美元11.352。
566.854.4
所占比重%10。
414.114.813。
5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考点】GC: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
【解答】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与题干所给“1992﹣2000年”不符,故A项错误;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所给表格数据表明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呈增长趋势,这是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C项正确.
依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东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大于中西部,这表明东部对外开放程度高,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和表格中的信息用排除法排除.
8.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
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
A.继承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B.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
C.强调了公民的主权平等
D.运用法律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考点】4D:罗马法.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答】根据材料“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可以得出罗马法肯定公民法律权利的平等,再结合材料“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可知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故B项正确;
古希腊侧重于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罗马法侧重于公民法律权利的平等,二者不是继承关系,故AC两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B.
【点评】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
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9.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收入状况工种
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9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
工
居中16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最低6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产业革命增加了工人阶级收入
C.城市化促进了劳动力自由流动
D.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劳动
【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需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838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题干表格中收入最高、居中、最低三个工种可知,工业方面的工种的收入最高,而原本的一些传统行业收入偏低,反映了工业革命促使了人口职业机构的变动,故A项正确.
BC两项在表格中不能得出,应排除.
D项错在“完全”,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以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表格为切入点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
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
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考点】5G: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查美国工业革命.
【解答】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故A项正确.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故C项错误.
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D两项.
故选A.
【点评】美国的工业革命早在1800年之后就开始了,1800﹣1819年是美国工业革命的酝酿和开端时期.1820﹣1860年是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的工业实力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英法德三国.1865年南北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发展.大致于1875年美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考点】E4:马歇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以及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解答】A.“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有助于欧洲的联合,西欧部分国家为促成煤炭和钢铁工业一体化而成立的经济联合体.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苏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年4月18日上述6国在巴黎签订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标志着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
B.马歇尔计划并未促成欧洲平等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