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
“三个课堂”,就是从“学”到“习”的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炼成的动态过程。
“站好讲台”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话,老师们最多进行的是“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根本,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也是学生学业的基础。
这个课堂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审定的,具有多种功能。
以语文教材为例,首先是开智功能,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传授知识,积累材料。
我们现在能背诵的诗词文章,绝大部分都来自语文教材,其内容浸润心灵终身受益。
其二是育德功能,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理想情操、道德伦理教育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先进优秀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符合24字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是审美功能,即丰富学生审美的感性认识,构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
第四是习法功能,即授之以渔,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看出,“第一课堂”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田,只有耕耘好这块田地,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也才有余力去深耕校本课程这块田地。
关于开设“第二课堂”,我深有体会,并且也在身体力行。
比如执教中,发现我所在学校高中生的阅读面非常狭窄,很多学生的读物只有语文课本,严重影响综合素质,也难以适应新高考。
于是,我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借鉴经验,编写了《中外名家名作》这本校本教材,并在我带的班级试用。
学校也非常重视,将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保证了课时。
我在试用的过程
中,首先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拓展,效果显著。
我现在任教的学校,地处西安高新区,这是一块教育的高地,设施一流,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校内外资源较丰富,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具有非常好的条件和基础。
因为是新学校,去年九月份开学,我们把突破口定为社团先行。
经过调查摸底师资,确定了8个特色社团,所有学生必须选择一个参加。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老师们渐渐熟悉了解了校本课程开设的要求和实施,便主动毛遂自荐,提出自己的设想计划方案。
这学期又增加了模拟联合国、射箭、跆拳道、绘画等。
因为社团的增加,学生选择余地增大,基本能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求。
以此为起点,师生们甚至开始进行人生规划。
这就是“第二课堂”带给师生的影响。
我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6月3日,“名校+”教育联合体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暨大美陕西课程研讨教学展示活动在我校召开。
这个活动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一是按照教育局和联合体的要求,进行知行课程之大美陕西的推广;二是我校博雅课程的汇报展示;三是岗位练兵,全员提升;四是探索实践,浸入培训。
这是我校摸着石头过河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老师们从开始的茫然、无从下手,犹豫不决,到选定内容备课磨课,到体现生本课堂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到成型后再反复打磨,到最后的精彩呈现,可以说每一步都很艰难,数易其稿,最后呈现出来的几乎都跟一稿完全不一样。
但我们的收获非常大,一是这些课可以看作各个备课组目前水平下的代表性的校本课;
二是这些课具有我校鲜明的特色;三是这些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四是这些课只是开始,部分科目已经有了系列校本课程的计划;五是所有人都见证了学生的成长,看到了他们在这些课堂中对“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无论是课本剧、小品、手抄报、现场播报、朗诵等,都将课堂和生活场景紧密结合。
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排练,其表现真是出乎老师们的意料。
“第二课堂”给了师生广阔的舞台,让大家能尽情展现个性,“学”与“习”在这里打破了界限,完美融合。
对于“第三课堂”,我也深有体会,以去年疫情封闭在家为例,我策划了我省市名师工作室的两次活动,把课堂从校内移到了校外,走入家庭,依时依地而为,使“第三课堂”显示了温度、深度和广度。
这两个活动的主题是“浓浓亲情寄传里,深深岁月藏物中”在活动方案中,我给学生说,在迫不得已暂别外界期间,与亲人朝夕相处,享受难得的亲情时光是多美好的事情。
疫情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而人固有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整能力不会停止。
工作室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并希望家长一起协作完成:
做一次访谈吧,去数一数爷爷奶奶慈祥沧桑的脸上有多少皱纹,去问一问父亲母亲是什么染白了他们的两鬓。
顺着血脉追寻,你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也许会找到自己成长的密码,而你的这次探访,其实就是家门的溯源,是家族精神的传承。
找一个物件吧,也许它压在箱底,也许它躲在角落,也许它藏在后院,也许它就在眼前天天与你见面。
它不一定有多值钱,不一定有
多漂亮,可是它对于你,对于你们家却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你叫它传家宝,你叫它老伙计,你叫它小可爱,或者干脆就叫它老物件,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东西早已经和你、和你的家庭融为了一体,看见它,你就看见了光阴里的故事。
两个任务对同学们来说都有难度,是过去从没有做过的事情,要采访,要搜寻,要整理提炼,要形成文字,太有挑战性。
但学生们却对两个任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对于传记这种特殊体裁敢于尝试,并能大胆突破常规,谋篇布局巧妙精当,很多学生挑战用文言文写作。
在批阅的过程中,我们多次热泪盈眶,深深地被同学们笔下人或物的故事打动,在娓娓述说和细腻描写中,看似平凡人的平常事,却直达人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如果没有热爱,没有责任,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如此有温度的文字,正如高尔基所说“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从这点来看,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学生把“第一课堂”学到的自觉迁移到了课外,外延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不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性吗?
这就是我名师工作室的“第三课堂”,可能这不是一个标准的“第三课堂”,但是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必将成为我们继续开展教育教学的经验和动力。
2017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
语文是这样,其他学科也是这样,这从近年来的高考
试题中就可以看到。
“三个课堂”,让广大教师的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我们将会立足各自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以学生为本,致力于课堂的变革,让学生在多样的课堂中提升核心素养,成长为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