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保定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家鸡的起源
家鸡的祖先,现今一般人都认为是原鸡。
因为二者在体形、羽毛和叫声等方面,都极相似。
而且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这些地区也与人类在初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活动的地点相近。
在新石器时代,在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三门峡庙底沟的居民点遣址中,已发掘有鸡骨,但未能肯定是原鸡还是家鸡。
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屈家岭遗址,曾发掘有陶鸡,估计是依照家鸡仿制的,而且还可推断当时饲养家鸡已相当普遍,才能被利用作为艺术的对象。
约公元前1600—1100年的甲骨文里已有“鸡”字,而《诗经》里讲到鸡不只一处,战国时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
可见,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
目前一般“家禽学”的书籍里关于家鸡的起源,都说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而后再从我国传入日本及欧洲。
不但我国《家禽学》教科书中这样说,而且各国同类型的书籍中也都这样说——达尔文先提出此说,后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写道:“在印度,鸡的被家养,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年《玛奴法典》完成的时候,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在公元前800年。
”在这本书的另一处,他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说道:“鸡是西方的动物,是在分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的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的。
”他所根据的《中国百科全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并未讲明白,仅说是在1609年印出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又说是在1596年出版的。
据查,《本草纲目》是在1596年出生的,而在1609年发表的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只有《三才图会》。
查《本草纲目》,其中并无上述记载。
至于《三才图会》,在其第13函第1卷第10页上有一段关于鸡的记载:“鸡有蜀鲁荆越诸种。
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旧说日中有鸡。
鸡西方之物,大明生于东,故鸡之入。
”这里所说的“西方”,显然是指“蜀”“荆”等地,就是中国的西部。
旧说“日中有鸡,月中有兔”,“大明”指的是“日”,日与月对说,故鸡之入。
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牵强附会之说,当然不足引以为据。
看来,达尔文是根据《三才图会》中上面所提到的一段毫无科学根据的话,来解释鸡是中国以西的地区——印度的产物,并在公元前1400年引进东方——中国的,这显然是误解,不足为凭。
14.下列表述,不能成为“家鸡起源于原鸡”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家鸡在体形、羽毛和叫者等方面与原鸡极其相似。
B.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印度的北部等地区。
C.原鸡生活地点与人类初期动物驯养活动地点相近。
D.龙山文化的三门峡庙底沟居民遗址中发掘有鸡骨。
15.填空: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之说,见
于和等书籍中。
(填具体的书名)(2分)
16.作者并不认同“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观点,原因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4分)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前文化发掘出来的动物遗物来看,我国很早就有了家鸡。
B.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对鸡的记载不晚于印度的《玛奴法典》。
C.从战国所设“鸡人官”可证我国家鸡的驯化是和印度同时的。
D.159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属于当时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
参考答案:
14.(3分)D。
[不能肯定鸡骨是原鸡还是家鸡。
]
15.我国的《家禽学》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1分。
]
16.①证明这一观点的《三才图会》,有牵强附会之说,缺乏科学根据;②达尔文对《三才图会中的“西方”一词的理解有误。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条2分。
]
17.(3分)C[“与印度同时”原文无据,“鸡人官”与“同时”也无因果关系。
文章只是否定了“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旧说。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 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
“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 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 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 “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错误,选项表意绝对,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
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本题中,C项,“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错误,选项曲解原文,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
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错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3.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
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
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
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
但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
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全,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
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
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针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选自《开发心大陆》吉林人民出版社)
19.文章开头横线句“又是一年春柳绿”中为何用“柳”而不用“春草绿”?(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写法上看有哪些特点,试分析其中的两个特点及其作用。
(6分)
21.文中画双线句“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应怎样理解?(5分)
2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本文是一剂调适心灵的良药,号召大家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社会和自己。
B.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了如《白杨礼赞》—样托物言志的手法。
C.这篇文章和一首歌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认为,只有微笑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创造力,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参考答案:
19.为下文“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作铺垫。
20.①运用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感情。
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微笑的作用。
21.让自信、自爱、自持战胜疑虑、烦恼、心酸。
22.AC(B中“托物言志”错,D“只有……才”惟一条件,错,E不是议论文,何来论点等)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
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
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
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
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
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
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
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
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
”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
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
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
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
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
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
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
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
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
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
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发配
C.不肯偿所逋逋:拖欠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挠:阻止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
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
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5分)
译
文:
(2)居二年,遂以为使。
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
(5分)
译
文:
参考答案:
4.D 挠:(使)屈服
5.A(④表现的是王鼎的谦让,⑤表现的是王鼎爱民,⑥表现的是王鼎的善待家人,生活节俭。
) 6.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关键是翻译出“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
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由此推断是曲解原文,应是仁宗用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傅惟几。
)
7.(1)(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
(“竞”、“擿发”、“贷”各1分,大意2分)
(2)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
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
(“居”、“因”、“遗”各1分,大意2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
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
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栗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栗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
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
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①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
于是百官议从其请。
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
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
”宰相主割议,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
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
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
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
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
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
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
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
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②毋得预议。
”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
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
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二》
【注】?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所辖有20州县。
?李若水:任北宋吏部侍郎兼开封府尹,被俘后痛斥敌酋,被裂颈断舌而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B.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C.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D.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
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
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栗不畏奸佞强权。
担任御史中丞时,他八次上章,最终王黼及其党羽胡松年、胡益等都被罢官,何栗本人也凭借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主管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