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备课资料
11.说“木叶”
晨诵夜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沈佺期①
卢家少妇郁金堂②,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④北音书断,丹凤城⑤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

是继“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是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

②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此句用其意。

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③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⑤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

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⑥谁为:为谁。

教(jiāo):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赏析: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

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叙述简练,比兴自然。

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处境。

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

“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反衬,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

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
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

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

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却说“催木叶”,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

树木无心而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

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

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

一扬一抑,其意自现。

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

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

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读书做人
一流的学问,一流的人品
北大学生余杰在他的《一流的学问,一流的人品》一文中曾记叙了与九十多岁的北大老教授林庚先生交往的情景:
中文系要办一份学生刊物,我是编委之一。

大家建议说,去找九十多岁的林庚先生题字。

我说:“先生高龄了,不好去打扰吧?”其实,背后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我担心老先生脾气大,去了有可能自讨没趣。

一位老师猜出了我的想法,告诉我说,林先生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放心去找林先生吧。

于是,我壮着胆子拨通了林先生家的电话。

从电话的那头传来沉稳有力的声音:“您是哪位?”我简要介绍了我的请求,忐忑不安地等待先生的答复。

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小心翼翼地问:“那么,您看我什么时候来取呢?”先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

下午行吗?”我万万没有想到先生会用这样的口气跟一个20出头的后辈学子说话。

先生不是着眼于自己什么时候有空,而是问对方什么时候有空。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赶到了先生的寓所。

更没有想到的
是,先生早早地就在门外等着。

那时还是初春时节,先生站立在料峭的风中,胸前围巾飘飘,依然具有当年神采飞扬的诗人气质。

先生一见面就跟我握手,然后对我说:“我担心您找不到地方,便出来看看。

”先生的手干瘦而温暖。

把我接进屋子,拿出写好题词的一张精美的卡片,先生带着歉意的微笑对我说:“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

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我接过先生写的字,仔细一看,发现有一处刮过的痕迹。

原来,有一个笔画大概是先生写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先生便小心地刮去,再精心添补上。

我顿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几个小小的题字,先生也如此认真。

我想象着先生趴在桌子上一点一点地刮去墨迹的情景,眼睛湿润了。

心里有些责怪自己,真不该打扰先生的。

先生和蔼微笑着送我出门。

我已经走出很远了,一回头,看见先生还在门口目送我。

林庚先生是一位国宝级的学者,而我仅仅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普通学生,先生却以完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我,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在今天已经“多乎哉?不多矣”。

对比社会上一些“名人”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共同成长
合作共赢
读下列几首诗词,仔细推敲:1.三首诗中的“柳”形象上有何不同?
2.它们有没有象征意义或者联想意义?
3.其中的景物包含怎样的思想感情?把你的思考结果写在资料卡片上,举行一次诗歌朗诵赏析活动,谈谈你的看法,与同学们切磋。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剖析:“惊人的天才”是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这是“惊人的天才”。

“木叶”的奥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叶”的暗示形象意义,使人联想到树干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剖析:“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形象意义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3.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剖析:这个距离是: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

二、重点语段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至“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剖析:这一段中有五个“它”,这五个“它”的意思分别为:第一个,“木”;第二个,指暗示性;后边三个,指暗示性与概念中意义的交织组合而形成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含有落叶因素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课后巩固
梯级演练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阳(cén)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解析:A项中“萧”读“xiāo”;B项中“妨”读“fánɡ”;C项中“泊”读“bó”。

答案:D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钟爱必需相去无几
B.留传疏朗精采得意忘形
C.岑阳概念究竞翩翩起舞
D.干躁察觉捣衣一言难尽
解析:B项“精采—精彩”;C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答案:B
4.给下面的一段话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①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③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④
A.①?②;③, 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处为问句,②句不是疑问语气,不能用问号;③处不是并列,不能用顿号,④处应用句号。

答案:A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B.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C.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
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解析:B项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华美,里头一团糟,而句中说“言之有物”,所以无所谓“败絮其中”。

答案:B
6.填在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____________“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__________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_____________“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A.如果那么就而
B.尽管而却于是
C.不但而且都因此
D.尽管但是都因此
解析:本题考查各句子间的关系。

答案:B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
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7.“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解析:本题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8.“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启下作用。

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9.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和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解析:从原文中找中心句,此题很好作答。

参考答案:古代诗歌中虽少见“树叶”,但“树”倒是常见的。

10.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对文字表达中心的概括,最关键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讲了几段,讲了几个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内容为主等等,据此作答。

答案:B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分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

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参考答案: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服从
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1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

(分条请加序号。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

相同点②见第3、4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1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参考答案:“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
1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解析: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项“表现了母爱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

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答案:CE
(二)表达交流
15.下列一段话中画线处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不是所有的欢笑都表达高兴,就像______________。

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表达欢迎,就像_____________。

A.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
B.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不是所有的誓言都表达真诚
D.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
解析:注意“欢笑”与“眼泪”,“掌声”与“喝彩”的对应即可。

答案:B
16.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信息的要点(包括价格变动状况),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2个字。


今年2月28日上午,信息产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从3月1日起,在基本不增加用户负担的前提下,电话通话费每三分钟低于0.16元的,调整到0.16元;高于0.22元的,降到0.22元。

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000元;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500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从第二部起不再收取初装费。

与电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邮资也进行了调整:平信、印刷品今后按本埠与外埠区别收费,不超重的本埠平信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60元,外埠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80元。

解析:首先要能抓住所给文字内容要点,筛选出关键语句,即时间(3月1日起)、项目(电信费、邮资)和价格变动的状况。

其中,前两个方面的要点,只要认真阅读所给的信息,就不难完成;而“价格变动的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只概括为“调价”,不能确定地表达出电信费、邮资在调整后,有降有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