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关于“新闻” :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题目解读《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束缚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束缚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束缚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束缚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
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

2、字词积累:(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
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
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3、自由快速读《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是提示新闻的核心的内容,《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导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3、《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三路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么样衔接的?
三、问题探究: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束缚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检测:
1、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新闻两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品味两则新闻的语言
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结构
2、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生字词
阌.乡()潢.川()鄂豫皖()绥靖()阻遏.()管辖()襄阳()逃窜()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地点: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2、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3、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4、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

”中的比喻?
三、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
1、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2、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①②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
删去?为什么?
四、当堂检测:
1、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2、写出几个关于军事的成语或警句
五、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学生“新闻”阅读方法总结: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课后作业: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例文]
3月3日上午,我校召开学雷锋、创“新三好”签名宣誓大会。

2000余名学生在“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密切相关。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我校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把“合格加特长”“勤俭加孝心”“公德加责任”作为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了创“新三好”的活动。

学校在活动中拓宽评选面,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中32班同学为家离校较远的一位患病住院的教师熬药,送到医院,长达半年;柳涛同学放学途中遇到一幼童从高处掉下摔伤,立即送到医院,使幼童及时得到抢救,脱离危险。

创“新三好”活动的开展给校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现在,同学之间不仅比学习,还比心灵手巧,比文明礼貌。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骄”“娇”二气少了,同情心、爱心增强了,生活处理能力提高了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