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讨论式教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讨论式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1-08-13T15:48:50.94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作者:李莲芝[导读] 打造高效课堂是科学更是艺术,既要讲责任更要讲智慧。

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进而优化教学行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桥头中心小学李莲芝 425300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科学更是艺术,既要讲责任更要讲智慧。

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进而优化教学行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引言: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个人表达欲望,活跃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的学习氛围,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保证学生数学知识充分吸收的同时也进行相对应的数学操作实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选取科学的讨论形式
恰当的讨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讨论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

此外,科学的讨论形式还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学生们的讨论兴趣,使学生借助多样讨论,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在长期的数学讨论式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一般会应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形式。

以“图形的运动(三)”为例,在讲解“旋转”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据此提出具体问题:这些现象包含着几种旋转呢?这些旋转有哪些共同点呢?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先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之后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

在学生们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笔者顺势提出其他问题:根据这些旋转现象,你可以给旋转下一个怎样的定义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们的讨论。

在思维作用下,学生们合作分析数学现象,从现象中获取数学规律。

之后,笔者随机地选择几个小组,引导他们派出代表说出旋转概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们给出的概念进行评价,同时系统地介绍旋转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体验自主思考、合作讨论活动,学生们切实地掌握了数学知识,锻炼了数学学习能力。

二、利用生活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局面,教师们一直在秉承理念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实现的同时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生活教学法是一种将生活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形式,既能够将学科知识难度降低,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当教师利用生活教学法优化课堂时,数学知识会变得生动具体以及“鲜活”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也会由此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均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上课,教师便问道:“同学们会跳绳吗?每分钟平均跳多少个呢?”有学生道:“我有时跳的多,有时跳的少,大概能跳50个左右!”教师继而将某天跳绳比赛中各小组的跳绳结果呈现出来,说道:“从这些数中,你们能够知道哪一个小组的水平更高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由此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促使学生从平均数角度进行思考问题并进行说理,以此加深他们对平均数知识的印象。

生活化环境以及设计生活话题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很高,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为后面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课堂练习的效果
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不仅要在对练习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让课堂练习的形式更加丰富,还要让学生在跟随教师的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更好课堂练习效果。

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对教师心存敬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果终究不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流畅。

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堂练习的适当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解答,让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互相帮助完成习题的解答。

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彼此发现不足之处,互相弥补,更加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在小组内学习往往能够实现教师传授难以达到的效果,因为学生之间存在潜在的竞争意识,学生在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后,会本能地想要弥补缺陷,缩小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也就能够更快地达到提升自身的目的。

四、构建数学模型,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场景和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尝试初步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得出相应问题解决的结果及其意义。

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创造便利条件,启发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增强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4根小棒。

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尝试围成三角形,并记录下围成和围不成情况下的小棒长度。

在学生多次动手操作、有了心得的基础上,再安排学生分组交流,比较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情况下的三根小棒长度的差异,分析并寻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讨论和比较分析,从中自主发现“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超过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最终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结束语:
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指导下,立足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结合教学需要,多种策略地应用此教学法,借助讨论问题将学习数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静文.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4}(10):85.
[2]沈丽莲.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汤桂玲.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4}(1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