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__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人教版选修1)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迁移能力,涉及春秋时期两
次重要的改革。解答第(1)题,关键是理解材料,准确提取关 键词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第(2)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
的再现、再认,结合教材解答。第(3)题,回答两次改革的时
代特征,需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大动荡、大变革、 大发展。改变这一局面的是秦国,而秦国之所以能成功统一,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鞅变法。
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请思考:
1.秦孝公支持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变法 有哪些有利条件? 2.同时期还有哪些变法?春秋时期的改革与 战国时期的变法的主要不同点有哪些?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大动荡 、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 2.表现: (1)经济:
富 国 强 兵
地主阶 级改革
【合作探究】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生产力发展是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促进 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引起社会阶 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和
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解,士大夫阶层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 “学在民间”。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时期 国别 内容 目的 性质
农工商业 1.发展_________
齐 春 秋 (管仲) 2.整顿和发展军备 3.改革赋税制度,“_________ 相地而衰 ___”,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 征 的所有权 鲁 率先实施“初税亩”“履亩而 富 国 强 兵 奴隶主
以法治国 的法家学说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 ③_________ 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斗争频繁C.思想文化旺盛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实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依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运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故选A项。
3.(2024·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依据国家的详细状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选D项。
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5.(2024·重庆万州区其次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加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课件6: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 表人物。他热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 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 商业中心。
(2)历史机遇 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力量 大大削弱。 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 创造了可能性。 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特别提醒】 秦国变法的客观条件是大变革时代各国变法的推动;主观 条件是秦统治者意图改变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 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 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 借鉴。
课堂小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②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背景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制获得发展。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发展封建经济。
(2)概况 ①魏国、楚国改革
课件7: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B )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李悝 变法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诸雄 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 变法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②变相没收 旧贵族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 军功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使楚成为战 国中的强国
探究: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
目的 特点 实质
春秋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填表任务。
时间 国家
齐国 春秋
鲁国 魏国 战国 楚国
改革 名称
变法内容
作用
管仲 ①发展农工商②整顿、发展军备 改实革质:承③认改土革地赋私税人制所度有“相地而衰征”
增强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 秋第一个霸主
BC594年实行初税亩
实质: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魏·李悝
楚·吴起
秦·商鞅
4.思想: 打破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诸侯国变法的思想 武器为法家思想。
【学思之窗】 当时兵家、法家为什么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变法改革与战 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 战国历史的主线。
上层建筑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基础关系);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变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革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原创4: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社会大变革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改革变法的动力: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兼并战争 c.主要动力:富国强兵
社会大变革
文化: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a.背景: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 化氛围
b.表现:“百家争鸣”:“儒、道、墨、法”
c.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谢谢观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阅读第一个标题下的内容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2.特点: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 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 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 霸主
名称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鲁 初 不论公田和私 公开承认
国 税 田,都征收实 土地私有
亩 物税
认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 识 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国家 名称
内容含义
政治:君权集中 思想:重法学 民风:质朴、尚武 其它:外患减,人才聚
遂开益 霸地国 西千十 戎里二
,,
处
在
落 后 …………迫切性
十 字 权力集中 路 法家学说 …… ……条件
口 民风质朴
的 秦 邻国削弱 国 士人游说 …………机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4.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的游说,追求建功立业。
第1课_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冶铸、纺织、制漆等方面说明了手工业技术 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 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 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3.商业日趋活跃
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 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早期重环纹铜鼎
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
二、 生产关系新气象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新兴地主 自耕农
三、政治新气象
1.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内容 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增强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 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商鞅(约前390年— 前338年),战国时期 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 人物。他热衷于法家学 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选修1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一课 变法改革的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基本史实 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历史状况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一 、社会经济新气象
五、文化思想新气象
1.背景 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 宽松的文化氛围。 2.“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 等学派的理论思想。
3. 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时 国 改革 间 家 名称
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变 法 内 容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作用
增强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 秋第一个霸主
管仲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 齐 改革 制度(“相地而衰征”) 国 春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秋 鲁 初税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国 亩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PPT课件
商
鞅
.
18
练习题: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
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
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
不同的根本原因:两种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春秋时期,奴隶经济基础还经较巩固。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 解,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 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
14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必要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
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李 悝
作用:
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
11
前382年,吴起在楚国变法:
内容:
限制贵族权力:
。
裁免无能官员;
削减官吏俸禄:
。
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
作用:
楚国在一段时间对外兼并战争连
连获胜,成为强国。
.
魏 文 侯 魏 斯
吴起 12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作用
赵国 赵列侯 前408至 选拔贤能者做官, 封建政权 前387年 并“节财俭用” 得以巩固
生产关系
基 础
发 展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展开变法
上 层 建
决定
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㈠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 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㈡表现: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经济基础变化) ⑴表现: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技术日益进步 ②手工业: ③商业:商业活跃,商业中心出现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㈡表现: 3.军事上: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4.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 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时期 国家 人物 内 容 目的 性 质 ①发展农工商业 ②整顿、发展军备 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 率先强盛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成为强国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春 秋
齐国
管仲
鲁国 魏国
战 国
李悝
富 国 强 兵
奴隶主阶级 进行的改革
地主阶级进 行的改革
楚国
单元结构
背景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商 鞅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内容 变 —— 商鞅变法 法 影响
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与秦国历史机遇
—— 变法的背景
【课程标准】
第二章 第一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总体上落后于 中原各国。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是,秦国的总体面 貌仍无根本改观。
2、秦国变法的可能性
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韩国 申不害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 诸侯不来侵
的因功行赏制度
伐
齐国 邹忌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法 东方诸侯霸
律而督奸吏
主
燕国 乐毅 前311至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盛
前279年
起来
思考2:比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异同,并分
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根本项原目因:生产力春水秋平时不期同。春秋时战期国,时奴期隶制仅仅
学习内容:
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的时代背景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齐国、鲁国、魏国、楚国改革)
三、商鞅变法的小背景: (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
探究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具体表现
2、具体表现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①农业: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手工业: 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商业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 和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3)政治上:
(4)军事上:
商鞅入秦
2、秦国变法的可能性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
原创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 的因功行赏制度
诸侯不来 侵伐
齐国 燕国
邹忌 乐毅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 法律而督奸吏
东方诸侯 霸主
前311至 前279年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 盛起来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3.客观因素(历史机遇) 前4C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
谢谢观看!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 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 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 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 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 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战国时期变法(改革): (1)原因
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土地私有 制所代替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动力:富国强兵,称雄天下。
(2)魏文侯变法
前445年前后,李悝在魏国变法: ①内容: 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 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 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②作用: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
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
春秋早期重环纹铜鼎
春秋晚期卷云纹填漆铜鼎 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 ③商业日渐活跃: 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阶级关系的变化: 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导P11
探究归纳5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异同?
1、相同:
(1)背景: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诸侯争霸或战争激烈。
(2)目的: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地位。
(3)措施上:
都注重经济和军事改革。
(4)作用上: 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旧制度瓦解。
探究归纳: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异同?
部分贵族、商人 平民、逃跑奴隶
新兴地主 自耕农
பைடு நூலகம்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 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大发展 大动荡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大变革
经 济 基 础
上 层 建 筑
决定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 2、政治: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2)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参考答案: (1)原因: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 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 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2)关系: 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 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春秋时期的改革 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 其余亩,复十取一。”
本质 成效
实际上承 增强了齐国实力, 认土地私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 第一个霸主 有 公开承认 土地私有
课件4: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探究5:结合以上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济) 兼并战争的需要——必要性 (军事) 新兴地主的需要——必要性 (政治) 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能性 (文化) 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探究3:阅读教材,了解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前秦国的社会 状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状况: ⑴ BC7后期,秦国称霸西戎,但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⑵ BC4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方法:改革
探究4:结合教材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 展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时间分期: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2、时代特征: BC770
BC476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BC221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被破坏 大变革:
政治:分封制崩溃,面临社会变革 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作用:促进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 确立。
春秋各国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性质: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各国改革: 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性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课件1: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人教版机遇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形势 (1)秦国毕竟偏居 关中 ,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 变其总体面貌。 2.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的 奴隶主 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 法家 学说受到认同。 (3)民风质朴、 尚武精神 充斥。
3.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 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炼、纺织、漆器工艺等 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 邯郸 、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
中心。 ④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 私有制 的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 奴隶主贵族政治 制度,建立 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 世卿世禄 、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 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 争霸 为主,战 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 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法家 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 的思想理论武器。
若其事立;行者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
一斤、一锯、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
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二不税。
初亩者,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
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履亩十取一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尝试应用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 的改革的最本质的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完整word版)历史选修1《单元2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特色教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从今人绘制的这幅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战国形势图来看,当时华夏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西起渭水流域,东至黄河下游,南到长江中下游,北达蓟辽地区。
在这广阔的地域上,分布着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和一些小国。
在这些诸侯国中,泰国偏处西方一隅,远寓中原核心地带:然而,恰恰是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改革最为彻底,从而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探究的主要问题]春秋战国各国变法的概况如何? 商鞅变法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重要概念]初税亩;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温故而知新】★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使用)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经 济 基 础
决定
一、背景
4.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提供了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富国强兵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大变革)
奴隶主阶级改革 1.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土地的私有 鲁 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管仲是春秋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齐桓 公即位后,经鲍叔牙 推荐,用管仲为相, 被尊称为“仲父”。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 其赐。” ——《论语· 宪问》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 也。” ——《史记》
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时 国 改革 间 家 名称
变法内容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 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 经》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 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 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 ④严格吏治
作用 使魏率先 强盛
李 魏 悝
国 变 法
影 响
封建 生产 关系 的出 现:
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 人身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 地主、自耕农
一、背景
2.政治方面: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 形成,生产力的发展 (2)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国家 名称 内容含义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 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 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到 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 没收其土地。
成效
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楚国 吴起
裁撤冗员,削减俸禄, 奖励军功。 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改善了吏治,提高 了军队战斗力,成 为战国强国
探究: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哪 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 们的什么思想主张?
农业的发展
1、铁农具的使用:春秋开始,战国扩大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大量荒地得到 2、牛耕技术:牛耕犁 开垦,私田出现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芍陂(淮河)、都江堰(长江)、郑国渠 (黄河) 4、农田施肥等
战国漆器
莲 鹤 方 壶
商业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加
处 在 十 字 路 口 的 秦 国
落 后 ……迫切性
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
民风质朴
……条件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邻国削弱
士人游说
……机遇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必要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各国的实践) ②秦国的落后:
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的背景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改革 统治者希望改革,增强实力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地力之教”, 建设农田水利,事 发展农业;推行“ 平 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籴法”,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制定《法经 》 我国第一部法典;维 护秩序稳定政局 加强法制
本质
实际 上承 认土 地私 有
齐 管仲 国 改革
成效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 税收入,加速了齐 国井田制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 中原霸主
鲁初 国税 亩
经济:实行“初税 亩”、“履亩而 税”,公开承认土 地私有
公开 承认 土地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私有
认 顺应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 识 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前311至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 前279年 盛起来
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不同的表现:(从目的、内容、性质来思考) 不同的根本原因:两种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春秋时期,奴隶经济基础还经较巩固。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 解,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 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春秋战国)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
特征
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 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繁荣
第二单元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一)、社会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引发生产关系变化)
①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部分贵族、商人 平民、逃跑奴隶 新兴地主 自耕农
经济基础变化(封建经济)要求 (二).政治(大变革): 上层建筑变化
①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 封建专制统治 ②变革内容: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俸禄制 中央集权制 世卿世禄 封邑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简要总结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决 定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生产关系改革
练习题:
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 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 群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 各国激荡。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 兴秦、图天下”的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 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商鞅力排变法阻 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强兵、殷 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 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①有利条件
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②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士人游说”
③主观因素
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
“晋分三家”:韩、魏、赵。
赵
魏 韩
秦国政坛新人——商鞅
• 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 庭,热衷法家学说 • 魏惠王——遭忽视 • 秦孝公——被重用→担任 左庶长,后来晋爵大良造 (称商君) 两次推行变法 : 前356年 前350年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阅读【学思之窗】并思考:秦孝公 游 说 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 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奴隶主阶级反对 老百姓不信任 舌战群臣 南门徙木
辩 论 立 信
商鞅舌战图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 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 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 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 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 目的:商鞅取信于民,设法为 变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练习题: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 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 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 亩数是( )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
(四)、思想文化繁荣(大解放)—思想创新、人才辈出 1、背景: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 2、表现:“百家争鸣” 3、诸侯国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学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2.政治: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封
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 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作用
赵国 赵列侯 前408至 选拔贤能者做官, 封建政权 前387年 并“节财俭用” 得以巩固
韩国 申不害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 诸侯不来 第”的因功行赏 侵伐 制度 齐国
燕国
邹忌
乐毅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 东方诸侯 法律而督奸吏 霸主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生产力发展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
(三)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途径: 变法
决 定
上层建筑改革
(三)、军事上战争频繁(大比拼)----富国强兵成为 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何不同? 争霸战争属于奴隶主贵族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属于新 兴地主争夺地盘。 阶级不同
决定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作用) 鲁国改革:初税亩(内容、作用) 魏国李悝变法(内容、作用) 战国 楚国吴起变法(内容、作用) 其他诸侯(内容、作用)
春秋时期的改革
名称 内容含义
军事:整顿发展军 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 改革赋税制度“ 相 地而衰征 ”事实上 承认土地私有
邯郸 大梁 宛 郢
临淄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 ①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
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动: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建专制统治
3.军事:争霸或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动力) 4.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
的思想理论武器
结构 铁器、牛耕的使用 社 会 的 发 展 私田增多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经 济 基 础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展开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