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彩色动感立体模压全息术的研究
全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全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光学的理解与认识更加透彻,关于光学的各种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其中全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如医学领域、军事领域、艺术领域、测量领域等。
本文主要介绍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全息技术在防伪技术的中的应用,在简要介绍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振幅,相位,参考光波,全息防伪,全息投影。
1全息技术的原理1.1物光波面的记录全息技术的第一步是将光波的全部振幅和相位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
由于感光材料只能接收光的振幅信息,因此必须想法把相位信息转换成强度的变化才能记录下来。
,干涉法是将空间相位调制转换为空间强度调制的标准方法,因此采用相干光干涉条纹来记录图像。
设物体散射的物光波为Êo(x,y)=a o(x,y)exp[iφ0(x,y)]另一个与物光波相干的参考光波为Êr(x,y)=a r(x,y)exp[iφr(x,y)]a o(x,y)、a r(x,y)、φ0(x,y)、φr(x,y)分别表示各波面的振幅和相位,这两个相干光波在记录平面上叠加形成的光强为I(x,y)=| Êo(x,y)+ Êr(x,y)|2=| Êo(x,y)|2+| Êr(x,y)|2+Êo*(x,y) Êr(x,y)+ Êo(x,y) Êr*(x,y)=a r2+a o2+2a r a o cos[φr-φo]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表示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单独到达全息图的强度,它们的和表示干涉条纹的平均强度,第三项包含了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参考光波的作用是使物光波波前的相位分布转化为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
底片振幅透射系数t(x,y)为t(x,y)=k o+k1I(x,y)其中k o,k1是常数,k1<0是负片,k1>0是正片.t=(k0+k1|Êr|2)+k1(|Êo|2+|Êr*Êo+ ÊrÊo*|)=t1+t2+t3+t41.2 物光波面的重现全息术的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有全息图重现物光波。
浅谈全息摄影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浅谈全息摄影技术及其主要应用摘要:全息摄影技术也称全息照相技术、全息技术等,是一种神奇的光信息记录技术。
其原理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干涉记录,衍射再现”。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全息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和在现代生活中的主要应用,以及全息摄影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全息摄影、激光、三维全息图、全息存储一、引言全息技术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光学分支,主要运用了光学原理,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全息摄影技术与普通照相技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全息摄影技术能够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原理,将物体发射、反射或透射等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同时记录在感光板上,也就是把光波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形成一张全息图,并利用一定的手段再现出立体的三维图像。
也就是说,全息技术所记录不是图像,而是光波得信息。
为了获得清晰的全息图,对光源性能要求较高,只有激光才能达到。
因而在激光出现之后,全息摄影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现代测试、生物工程、医学、艺术、商业、保安及现代存储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全息摄影技术概述1、全息摄影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程全息摄影技术是将光波全部信息完整的记录于底板上的一种摄影技术。
所谓全息,就是把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信号的全部信息包括光的振幅和相位全部记录下来,再现被摄物体时就能得到物体的立体图像。
“全息”的意思为“全部信息”,即相对于只记录物体的明暗变化的普通摄影来说,全息摄影还能记录物体的空间变化信息。
早在激光出现以前,1948年英国伦敦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丹尼斯·伽伯为了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而提出了全息摄影的概念,从而开始全息摄影的研究工作,并因此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奖金。
伽伯的实验研究解决了全息术发明中的基本问题,即波前的记录和再现,但由于当时缺乏明亮的相干光源(激光器),全息图的成像质量很差。
1962年随着激光器的问世,在伽伯全息术的基础上引入载频的概念发明了离轴全息术,有效地克服了当时全息图成像质量差的主要问题——孪生像,三维物体显示成为当时全息术研究的热点,但是这种成像科学远远超过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制作和观察这种全息图的代价是很昂贵的,全息术基本成了以高昂的经费来维持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代名词。
简单3d全息影像技术实验探究2
简单3d全息影像技术实验探究作者:陈锦林指导老师:小组成员:林泽帆、纪晓钦、纪锋盛、纪泽嘉、陈世豪、黄书烁、陈锦林、李东妍、陈婉娴、陈燕璇小组组长:林泽帆摘要:全息显示的基本机理全息学自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问世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基本机理是利用光波干涉法同时记录物光波的振幅与相位。
由于全息再现象光波保留了原有物光波的全部振幅与相位的信息,故再现象与原物有着完全相同的三维特性。
换句话说,人们观看全息像时会得到与观看原物时完全相同的视觉效果,其中包括各种位置视差,这即是全息三维显示的理论依据。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全息才是真正的三维图像,而上述的各种由体视对合成的图像充其量仅是准三维图像(并无垂直视差的感觉)。
20世纪80年代后,激光全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异军突起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激光全息技术中,全息显示技术由于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倍受关注。
它不仅可制出惟妙惟肖的立体三维图片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可将其用于证券、商品防伪、商品广告、促销、艺术图片、展览、图书插图与美术装潢、包装、室内装潢、医学、刑侦、物证照相与鉴别、建筑三维成像、科研、教学、信息交流、人像三维摄影及三维立体影视等众多领域,近年来还发展成为宽幅全息包装材料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白光再现全息技术可在白昼自然环境中或在普通白光照射条件下观看物体的三维图像,一直研究全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运用,期待自身的努力使得全息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本次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了解有关3D全息影像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3D全息影像。
关键词:三维、信息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序言:在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信息技术的频率日益增多,而全息影像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科学的态度进入到了对3D全息影像技术的探究中。
正文:一、全息影像的日常联系人类之所以能感受到立体感,是由于人类的双眼是横向观察物体的,且观察角度略有差异,图像经视并排,两眼之间有6厘米左右的间隔,神经中枢的融合反射及视觉心理反应便产生了三维立体感。
全息照相技术的应用浅析
全息照相技术的应用浅析作者:金美伟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5期摘要:本文主要对全息照相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行浅析,着重讨论了全息存储、显示全息、压模全息、全息显微,以及全息干涉计量等应用的研究现在和将来。
关键词:全息术全息图全息记录全息显示引言在我们的视觉生活里,眼中所折射的世界是三维的、彩色的,这是因为每一个物体所发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时,光的强弱、射向和距离,以及颜色都不同。
从波动光学的观点看,是由于各物体发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而光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振幅(反映强弱)、位相(即同相面形状)和波长(反映颜色)。
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维图像,这就是全息照相技术。
1.全息照相技术的基本原理全息术是一种“无透镜”的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
它在感光胶片上同时记录了物体的全部信息,即物光的振幅和相位。
其利用物光和参考光在感光胶片上进行干涉叠加形成全息照片,再运用衍射原理使之再现,因此全息照相的过程包括全息记录和全息再现两个过程。
1.1 全息记录用具有良好相干性的激光作光源。
激光束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射向被摄物体, 另一部分射向反射镜(叫参考光束) 。
从物体上反射出的光束(叫物光束) 具有不同的振幅和位相。
从反射镜上反射出的参考光束R 和物光束O 都射到感光片上。
设它们在底片上的复振幅分布分别为:t=T(x,y)(x,y)= ?茁(A+A)Ae+?茁AAe+?茁AAe (1)(x,y)=A(x,y)e(2)两束光在底片上发生干涉叠加后合成光波的强度为:I(x,y)=A+A+2AAcos(?准-?准) (3)A+A是底片上的平均光强,2AAcos(?准-?准)是信息项,它使光强在感光片上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感光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工序就制成了全息图。
其中,干涉条纹的明暗记录了干涉后光的强弱,干涉条纹的形状记录了两束光的位相关系。
1.2全息再现全息图中只有底片,而且从这张底片上看不见所照的景物,必须用相同于原参考光束的激光束 (称为再现光束) 去照射全息图,才能看到所照景物的全息像。
全息术的历史与发展
全息术的历史与发展回顾了全息术的历史,阐述了全息术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全息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标签:全息术;干涉计量;全息存储;显示全息;模压全息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彩色的,这是因为每个物体发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时,光的强弱、射向和距离、颜色都不同。
从波动光学的观点看,是由于各物体发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振幅(强弱),位相(同相面形状)和波长(颜色)。
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维像,这就是全息术。
全息术诞生到现在6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1 全息术的历史和发展阶段1948年,丹尼斯·盖伯提出一种记录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随后用实验证实这一想法,即全息术,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全息图。
盖伯本来是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设想,虽然未能用电子波证实其原理,但用可见光证实了。
从第一张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全息图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全息图都是用汞灯作为光源;而且是所谓同轴全息图,即物光和参考光在一条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图。
这一时期的全息图被称为第一代全息图,标志着全息术的萌芽。
第一代全息图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个是再现的原始像和共轭像分不开,另一个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
因此在这十多年中,全息术进展缓慢。
1960年激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高相干度光源,为全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可能。
针对第一代全息技术出现的问题,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将通信理论中的载频概念推广到空域中,用离轴的参考光与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图,再利用离轴的参考光照射全息图,使全息图产生三个在空间互相分离的衍射分量,其中一个复制出原始物光。
该方法被称为离轴全息术,这是全息术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二代全息术解决了光源的问题,并且在立体成像、干涉计量检测、信息存贮等应用领域中获得巨大进展,但是激光再现的全息图失去了色调信息。
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代全息图到。
全息技术第九辑彩色全息
4.4 全息图的复制
• 全息图的制作需要激光器以及许多特殊的 设备,每一张全息图都从头至尾用激光器 制作是不经济的,全息图的廉价复制也是 全息显示技术的重要方面
4.4.1全息图的光学复制
• 全息图的光学复制一般仍采用 干涉的方法,用激光照明原始 全息图,以再现的像光束作为 物光,直射光作为参考光,记 录全息图。这样在获得一张优 质的母全息图后,就可以用一 束光照明进行复制,反射全息 和透射全息都可以用这一方法 进行复制。图4.20显示的是反 射全息的复制光路,其中HM是 母全息图,H是复制全息干板 。
• 将它们作为母全息图记录彩虹全息,光路 如图4.17(b)。与图4.17(a)相似,图中 仅保留了彩虹全息记录干板H前的物光和参 考光部分。 • 由于母全息图H1、H2和H3非常狭窄,每一全 息图本身就相当于图4.3(a)中的狭缝,因 此在全息图H上相当于记录了三张彩虹全息 图。
• 用彩虹全息方法制作三维彩色全息同样有 二步法和一步法 • 二步法记录彩色彩虹全息的光路如图4.18
• 用彩虹全息方法记录二维彩色照片的方法 如图4.17所示
• 母全息图HM的记录光路如图4.17(a)所示 ,参照图4.1a,图中仅保留了彩虹全息的母 全息记录干板H前的物光和参考光部分,其 中O1、O2、O3分别固定在毛玻璃上,它们 分别是二维彩色照片的三原色分色反转片 • 按对应的颜色设计,分别置入O1、O2 和O3 ,对全息干板的不同部分分别曝光。曝光 部分的位置就是虹全息的狭缝位置。经处 理后得到三个狭窄子全息图H1、H2和H3,
蓝
蓝绿 蓝绿 绿 绿
氩
氩 氩 氩 氩
1200
3500 3500 700 4000
520.8
568.2 632.8 647.1
全息立体印刷技术简介
全息立体印刷技术简介【天意数字快印】在目前使用的立体印刷技术中,最为常见的立体印刷技术是普通立体印刷、动感立体印刷和全息立体印刷。
在此,我们将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这几种立体印刷技术进行阐述。
普通立体印刷的立体摄影主要采用圆弧移动拍摄的方法,即以被摄物体所定的中心点为圆心,以中心点到感光片焦距为半径做圆弧运动,柱面透镜板直接加装在感光片的前面,并随机同步移动,每次曝光都会在光栅板的每个半圆柱下聚焦一条像素,最终布满整个栅距。
冲洗即可得到立体照片。
与其它印刷方法一样,立体印刷的制版过程也包括分色、加网、晒版等工序。
值得注意的是,立体印刷的分色中,扫描线数一般在400线/厘米以上,又由于立体图像像素细腻和柱面透镜光栅的放大作用等原因,为了得到较好的印刷品,应使用较细网目进行加网。
立体印刷中的网线角度不应选择0°角,另外立体印刷中C、K版的加网角度应一致,其彩色印墨实地密度要高。
普通立体印刷的套印精度要求很高,一般采用PS版。
立体印刷可采用不同的版式进行印刷,印刷的成品,表面覆盖柱面透镜栅板后,才能具有立体感。
目前使用的柱面透镜栅板有硬塑料和软塑料两种。
前者主要有聚苯乙烯,后者主要有聚氯乙烯。
柱面透镜复合之前需据相关参数制作一个柱面透镜阴模板,然后边层压边成型。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平压贴合法,滚筒贴合法和后贴法。
动感立体印刷是普通立体印刷的延伸,即在印有立体感图片的基础上印刷出有动感的画片,只要变化观察角度即可产生富有动感的产品。
动感立体印刷品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与普通立体印刷相同。
动感立体印刷首先也要对原稿进行立体摄影,但与普通立体印刷不同的是需要确定动作的次数来设计原稿;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画面,动作的多少决定所用拍摄底片的多少。
动感立体印刷原稿现在一般采用桌面印刷系统进行分色,得到多套分色底片(阴片) ,得到的底片经过拷贝将多个动作的画面合在一张底片上,其间需要分步曝光,最后经显、定影得到动作画面对应的阳图片然后进行晒版、印刷、复合柱面透镜板得到动感立体印刷品。
与激光“赛跑”的人——访衍射光学专家陈林森
外, 还不忘利用业余时间对美国高校科技产业化程度作了一
番潜 心调研。那 时, 陈林森萌发 了回国 自 主创业 、 开创苏州高
头产品——激光研究所模压全息制版技了省级鉴定。世界著名物理 学家李政道视察激光所时对这项成果非常赞赏 , 提笔书写“ 激
数码光学有限公司正式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成为 园区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校科技企业。除了建立公
司外 , 陈林森在省科技厅和苏州大学 的支持 下 , 建立了江苏省
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苏州大学
第一个省 级研 究中心。
地提出了“ 干涉型光学头” 的概念, 使得系统的光学图像分辨
光增彩苏 州生色 ” 。
校科技产业化先河的念头。
实 力开 辟 创 业 路
如果说在科研攻关上 , 森展示的是他 的科研 实力 , 陈林 那 么, 高科 技产 业化 方面 , 在 他披荆斩棘 的历程则显示 了过人 的
18 年 ,陈林森从苏州大学光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 6 9 就
一
赢留校任教, 并从事光学与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
刚刚三十而立, 他就已经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了3 0多篇 论文,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等多项奖励,成为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 中最年轻的委员和中国光学、光电子协会激光分会最年轻的
理事 。
胆识和气魄。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 在这条创业的道路上
19 年, 96 已经当上苏州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的 陈林森只身前往美国,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卡内基梅
隆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系访问学 习,这是光 学数 字研 究领域处 于一流水平的学府。 这时 , 陈林森在更高层次上研究产业发展 中的核心技术。 在数码激光图像光刻( 照排 ) 系统上 , 他创造性
全息防伪技术原理及应用
• 3.反射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将入射层干涉条纹面,介质底片 经处理后在介质内部生成多层半透明反射面,用白光点光源照射全息图,介质内部生 成的多层半透明反射面将光反射回来,迎着反射光可以看到原物的虚像 。
(三)第三代加密全息图像防伪技 术
• 加密全息图像因其不可见或只显现一片 噪光,如没有密钥很难破译,所以具有一 定的防伪功能。但是因为它在通常环境下 无法分辨,因此不具备为普通大众所识别 的能力。
2全息防伪技术的原理
防伪技术是一种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识别产品真伪,揭 露并防范伪冒的实用知识与技能。我们可将现有的防伪技术分 为两大类: 一是材料防伪,即采用专门的防伪纸张或油墨进行印刷。 二是技术防伪,即利用新颖的技术,复杂的工艺及昂贵 的设备投入来制作防伪标识。 全息防伪实际上就是一种原理防伪的过程,因为每一次 拍摄全息图的各种环境参数都绝不会一样,要使每毫米一千多 线对的信息两次拍摄都完全一样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 么对全息图来说,只要稍加对比,仿冒品和真品就大相径庭的 根本原因。
(二)第二代改进型激光全息图像 防伪技术
• 1.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全息图像
第一形态是计算机合成全息技术 第二形态是计算机控制直接曝光技术
• 2.透明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1996年我国公安部将透明激光全息图像应用在居民身份证上,将身份证用透明膜 整体覆盖,在光线下观察身份证正面时,不但能看清证件内容,还能看到透明膜 上显现出来的二维、三维彩虹全息图像(“长城”及“中国”的中英文字样)。
光源
物体信息 如文字、图案
激光干涉 载体 记录
衍射 物体信息 再现
彩虹全息图像是以普遍全息图像作为拍摄物体,经一系列程序处理后制成的彩虹全 息照片。如用光致抗蚀刻剂的感光片代替普通照片拍摄的全息图,经曝光处理后, 即得一张浮雕型位相全息图,即制作彩虹全息图的母版。母版表面充满了凹凸不平 的干涉条纹,其精细度可达每毫米千余条。这些浮雕状的条纹载录了被拍物体的光 波强度与位相信息,实现了全息记录。然后用真空镀膜或化学电镀方法,在母版表 面镀上一层很薄的金属膜,再电镀上适当厚度的镍或其他金属,做成一块机械性能 良好的模压金属板。将此板装在压印机上,热压聚酯类塑料薄膜,把浮雕型全息图 压印在薄膜上,最后在薄膜上再真空蒸镀一层铝膜,以提高膜的反射率。在铝膜上 盖镀或涂布保护层后,便制成全息图片。此即不透明的激光模压全息防伪图。这种 全息图可用白光观察,白光中的每一种波长的光都会被图片上的干涉条纹所衍射, 因有不同的衍射角,故在不同的角度观看时,有不同颜色的再现图像。
国外全息显示技术的新进展
c
而 难 以 保 持象 的分 辨率和 景深
。
采用
。
D CG
介质 受到更
严格 的限制
H o l
o
通 常象 深 不 能 超过 l 英 寸
。
r g
a
Ima
,
e g
s
被 委托 使 其 记 录 介 质 适 合 于 艺术 家 的需 要
,
为 使 艺术 家掌 握 反
“
、
射 全 息 色 彩 的技 巧
色
’ ,
一
。
制作 单幅 成本
、
但 批量 制作 时价格 可 大 大降 低
多 色 反 射 全息 图 也 可 采 用
种 适 当 波 长 的激 光 来制 作
。
通 常 用红
、
绿
蓝
(R
,
G
,
①
19 9 3
{
l 一 15 收 稿
第
2期
,
熊秉衡等
:
国 外全 息 显 示 技术的新进 展
,
1 7
,
)B 三 种 色 色差 的
, ,
,
包括 :
彩 色反 射 全 息
,
,
边
蛛 照明技术
条 纹 锁 定技 术
.
,
飞行 光时序相 干成 象
.
,
全 息平视 显 示 器
全 息 内窥
成 象 以 及 电视 全
乌 技 术 等方 面 的 最 新 进 展
关 健词
全 息显 示
彩 色反 封 全 息
边蛛 照明
条纹 铂 定
前
,
七
,
蔺
, ,
近 年来
全息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全息术基本原理及应用崔荣荣(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西安,710062)摘要:本文在对全息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光学全息术和数字全息术的发展、应用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传统光学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并对数字全息技术做了简单介绍。
先从最基本的菲涅耳衍射入手对波前记录和波前再现做了解释,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对全息术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介绍了数字全息这一新技术.其次对全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例如:全息无损检测,全息存储,全息显微技术等做了简单说明.最后对全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全息术; 数字全息; 菲涅耳衍射; 激光; 全息存储1 引言1.1光学全息技术的回顾早在一九四八年.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伯(Dennis Gabor)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像原理,称为全息术(holography),这一名词是引用希腊字“Holos”而得名的,是“完全”的意思.我国译为“全息”意即完全信息。
采用全息原理,不用摄影物镜可以记录物体真正的三维影像。
这是第一代全息图,这个时期,是全息术的萌芽时期. 第一代全息图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个是再现的原始像和共轭像分不开,另一个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 因此在这十多年中,全息术进展缓慢. 1960 年激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高相干度光源. 1962 年,美国科学家利思(Leith) 和乌帕特尼克斯(Upatnieks) 将通信理论中的载频概念推广到空域中,提出了离轴全息术,就是用离轴的参考光与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图,再利用离轴的参考光照射全息图,使全息图产生三个在空间互相分离的衍射分量,其中一个复制出原始物光. 这样,第一代全息图的两大难题宣告解决,产生了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的第二代全息图. 由于激光再现的全息图失去了色调信息,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代全息图,这是用激光记录,而用白光再现的全息图,例如反射全息、像全息、彩虹全息、模压全息等,在一定的条件下赋予全息图以鲜艳的色彩. 激光的高度相干性,要求全息拍摄过程中各个元件、光源和记录介质的相对位置严格保持不变,这也给全息技术的实际使用带来了种种不便. 于是,科学家们又回过头来继续探讨白光记录的可能性. 第四代全息图应该是白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图,它将使全息术最终走出有防震工作台的黑暗实验室,进入更加广泛的实用领域.全息术以波动光学为基础,利用光的千涉和衍射原理,将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重现。
光学全息技术介绍
彩虹全息技术
原理
在全息图的记录过程中,采用不同角 度的参考光束,形成具有不同波长选 择性的干涉条纹,从而在白光下呈现 出彩虹般的效果。
特点
具有绚丽的视觉效果和较高的防伪性 能,广泛应用于证件、商标等领域。 但成像质量受光源影响较大。
数字全息技术
原理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全息图进行记录和重现,实现全息图的数字化存储、传输和处 理。
特点
具有灵活性高、处理速度快、易于实现远程传输和自动化处理等优点。同时,数字全息技术还可以与 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模态成像和复合成像等高级功能。
03 光学全息技术应用领域探 讨
三维显示与虚拟现实应用
三维显示
光学全息技术能够记录并再现物体的三维信息,使得观察者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不同侧面,从而实现真正 的三维显示。
发展历程
全息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从最初的同轴全息术到离轴全息术,再到后来的数字全 息术,全息技术在不断突破中实现了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广 泛的应用领域。
光学全息技术原理简述
记录过程
在记录过程中,使用一束相干光(通常是激光)照射物体,另一束相干光作为 参考光与物体反射或透射的光在记录介质上干涉,形成全息图。全息图记录了 物体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特点
具有高分辨率、大视角、真彩色 三维立体成像等优点,但需要使 用激光作为光源,且对环境稳定 性要求较高。
反射式全息技术
原理
在全息图的记录过程中引入反射相移 ,使得全息图可以在普通白光下通过 反射方式观察到三维立体像。
特点
无需特殊光源,可在自然光下观察, 且观察角度较大。但分辨率和色彩还 原度相对较低。
曝光记录
浅谈激光全息照相技术及其应用
浅谈激光全息照相技术及其应用全息照相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科学家伽佰第一次获得了全息图及其再现像,为全息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几年后激光的出现,为全息提供了相干性很好的光源,激光全息照相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从80年代激光全息技术传入我国并发展于防伪领域,90年代为激光全息防伪的鼎盛时期。
我们应用最多的激光全息图像是激光彩虹模压全息图,下面浅谈一下激光彩虹模压全息图的相关技术原理。
一、激光全息照相技术激光全息照相技术用途最广泛的是用来制作彩虹全息图,其制作过程分三阶段来完成,即激光全息照相母版制作、电铸金属模压版、彩虹全息图模压复制。
在这里,我们对这三阶段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1、激光全息照相原理激光全息照相是指用激光干涉的方法将我们需要的物体图像信息记录于感光载体上,再经过光的衍射等技术处理形成在可见光下也能再现的彩虹全息图的过程。
简单的说,激光全息照相就是干涉记录和衍射再现。
干涉记录激光器发出的相干性很好的激光束经过分光镜分为两束光,一束光被称为参考光,经过反射镜、扩束镜后照射在感光载体上(一般是光致抗蚀剂的光刻胶版);另一束光被称为物光,经过光学镜组后照射在物体上,经过物体反射后的物光携带着物体的光信息,与参考光相遇在感光载体上,并在感光载体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个干涉条纹记载了我们拍照物体的全部信息,包括光强信息和位相信息。
这个感光载体经过显影、定影,就是我们拍摄的激光全息照片。
这种照片在普通光照下是看不见图像的,只有在激光参考光束的照射下才能看见全息图像。
要想在普通光源条件下也能欣赏到精美的全息图,就必须进行第二步的拍摄过程,即衍射再现。
衍射再现激光器发出的光一分为二,一束再现光束(也就是二次拍摄的物光束)照射在第一步中得到的激光全息照片上,并在激光全息照片前面放一块开有水平狭缝的挡板,透过激光全息照片的再现光束穿过狭缝,照射到另一块新的感光载体上,并记录了激光全息照片的光信息;而另一束参考光与再现光相遇在新的感光载体上,也形成了含有光信息的干涉条纹。
全息原理介绍
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便以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和强度的形式 “冻结”在感光的全息干板上
波前记录和波前再现示意图
波前记录的数学模型
在全息干板H上设置x , y坐标,设物波和参考波的复振幅分别为 O ( x , y ) = O 0 ( x , y ) exp [ jφo ( x , y ) ] R ( x , y ) = R 0 ( x , y ) exp [ jφr ( x , y ) ]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及应用
(十四)
光学全息技术的原理与介绍
rotate 1 M0
He-Ne Laser M2
B/S
rotate 2 M1
LiNbO3:Fe crystal
全息照相的特点和原理
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三维立体性,二是可分割性
全息照片再现出来的像是三维立体的,具有如同观看真实物体一 样的立体感,这一性质与现有的立体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yo
zo
zr zc
线模糊与色模糊
实际光源却是有一定大小的。实际光源上每一个点作为参考光源 会产生全息图上的不同光栅结构,作为再现光源会产生不同的再 现像,一个物点将对应产生多个像点,也就是说用扩展光源作参 考光源和再现光源时会导致再现像的展宽,这个现象称做线模糊
透过H后的光振幅U’( x , y ) 为
U x, y C0 x, yexp jc x, y O 2 R 2 O R* O* R
C0 O02 exp jc x, y C0 R02 exp jc x, y C0O0 R0 exp j0 r c C0O0 R0 exp j0 r c
像称为原始像(虚象) 第四项为共轭项,它除了 与物波共轭外,还附加了 一个位相因子,因而这一 项成为畸变了的共轭像, 是实像
大学物理-全息照片实验报告
全息照片的摄制实验目的:了解全息照相原理,初步掌握全息图的技术;通过实验了解全息照相特点。
实验装置:防震台,激光器,电子定时器(快门),分束镜(BS),平面反射镜2个,扩束透镜2个,载物平台,物体,全息干板架,全息干板,线等。
实验原理:以波的干涉、衍射现象为基础,借助光与参考光的干涉把物光振幅和位相以干涉条纹形式记录在全息干板上,从而再现物体立体特征。
x=∑A i cos(n i=1ωi t +φi −2πr iλi ) d =λ2sin θ2实验步骤:一、 光路调节按照光路图布置光路光路调节要注意:调节仪器高度位置从而保证等高同轴,参考光、物光光程差小于 2cm (使用细线测量比照),两束光到干板的夹角θ<30°(如图所示),物光强于参考光(7:3)。
干板正对物体受光面。
加扩束镜(后放),使光束尽量刚好照满底片和物体(可用纸张放在物体后侧观察阴影位置以确保其处于光束正中间较明亮部位)。
加电子定时器(快门),根据情况设定曝光时间,尝试开启,能正常运作。
最后及时将各器件锁住。
二、全息照片的拍摄1. 将显影液、定影液分别倒入相应的盆中;2. 打开蘑菇灯,关闭照明灯,取下废底片,安装干板,乳胶层(因有感光颗粒而手感较涩的一面)朝向光线入射方向;3. 消振及拍摄各组同步,消振1分钟,曝光大部分2秒左右。
三、冲洗照片1. 将底片取下放入显影液,显影时间看底片变浅棕色即可停显,清水冲洗30秒;2. 定影5分钟,清水冲洗30秒;3. 烘干。
四、虚像再现将激光用扩束镜扩束,照亮照片,迎着光线看去,在合适位置可观察到被摄物虚像。
五、整理实验台冲洗完毕药液倒回原瓶,不可倒错混合。
清洗装药液盘子,仪器归位。
实验现象及解释:现象:观察到物体立体虚像。
解释:干板乳胶层处于物光和参考光形成的双曲面干涉光场内的感光部分在显影后析出银颗粒,形成具有反光性能的小反射镜群。
当用与光源方向相同的光照射此全息图,众多双曲镜面反射光的反射延长线就会交于一点,即物体虚像。
激光全息摄影的发明及原理
• 1984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采用了 带有飞鹰立体图像的全息图作为封面,映 像十分逼真,发行量创历史最高记录,高达 1000万册,风靡美国。 • 1986年中国第一家激光全息产业青岛倚 美图象公司(得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支 持)建立,主要产品是模压全息图 . • 1992年,中国出刊的《应用激光》杂志 封面,也采用了真彩模压全息图。 • 早在1992年,英国就成立了“国际全息制 造商协会”同时建立了全息图注册制度。
• 1995年7月1日起用新工艺制作的身份证, 采用了透视全息图像. • 1999年美国ZEBRA IMAGING公司推出了、 真彩色数字化大面积大视场大景深光聚 合物反射全息图,推动了三维显示全息 图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化。ZEBRA全息图 将全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形 成新的数字化自动化象素全息图技术,
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全息术与立体照像,以 往有一种“体视照像”,通过配带眼镜,有的甚至 不用带眼镜就可看到物体的立体象 ,如立体电影、 立体图片等, 这种立体象与全息象不同,可以简单 地这样讲,以往立体像只是一个体视对到达眼睛后 经大脑综合出来的立体象,这种立体象中物体的相 对位置是固定的,即不能看到物体被遮挡的部分, 全息象则是一个客观的物体三维象,其观察的真实 程度如同实物一般无异,即从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 物体的不同侧面的信息,也就是说全息象比立体象 的信息量要大得多。
• Gabor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果
By Dr. D. Gabor
60年代激光的问世, 为全息术提供了理想的 相干光源。 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 大学从事雷达工作的利 思和乌巴特尼克斯两个 人提出采用倾斜参考光 束形成一个均匀的相干 底衬即所谓离轴全息照 相法,从而克服了共轴全 息图的本质缺点。他们 于 1963年,首先做出了 第一张成功的全息照相。
浅谈全息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浅谈全息技术的发展及前景摘要:从全息思想的提出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期间,全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梳理一下全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今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全息技术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息;防伪;存储1.引言全息技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光学分支,主要运用了光学原理,是一种不用透镜,而用相干光干涉得到物体全部信息的二部成像技术。
如果说全息技术在照相方面的应用与普通照相技术的最大区别,那就是全息技术能够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原理,将物体对光的振幅和相位反射(或透射)同时记录在感光板上,也就是把物体反射光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并能够再现出立体的三维图像。
也就是全息技术所记录不是图像,二是光波。
全息技术近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现代测试、生物工程、医学、艺术、商业、保安及现代存储技术等方面已显示出特殊的优势。
随着全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息技术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2.全息技术的发展简介全息照相技术是1948年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伯为改善电子显微镜成像质量提出的重现波前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当时由于缺乏纯净的能够相互干涉的光,全息图的质量很差。
直到十二年以后的1960年,激光器问世,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埃梅蒂·利斯与朱里斯·尤佩尼克拍成了第一张全息相片,全息技术才有了蓬勃快速的发展。
全息术的发展大约可分同轴全息术、离轴全息术、白光再现全息术、白光全息术等4个阶段。
同轴全息术是伽伯当时采用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是在1960年激光器出现以前。
这种技术获得的物体的再现像与照明光混在一起,不易观察。
1948年,伽伯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布拉格的“x射线显微镜”、泽尼克的相衬原理的启示下,提出了一种用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方法,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想法。
多元化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全息投影影像技术
在一面展墙上悬挂多个液晶电视,在每台电视对应的地面上安装一块可以踩踏的感应玻 璃,内含红外感应传感器。当人踩到玻璃时候,玻璃上内置的灯光开始发亮,这台电视即开 始播放对应的视频资料,去播放预定设置好的视频。当人脚离开玻璃的时候,玻璃的内置灯 光熄灭,视频即刻停止播放,电视又处于待机状态。
?数字水幕和雾屏这种用水作为其基本元素以达到图文显示效果的水幕技术完全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音乐喷泉和水景灯的概念数字水幕是充满灵性的水和人类离不开的科技的完美结合也标志着科技和生活的完美融合带领人们更快的进入了科技的后现代主义
多元化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全息投影影像技术)
去过世博会的人想必都会对各个展馆的展厅设计印象深刻,它们把各种的多媒体科技融入其中,营造 出一种梦幻般的场景,仿佛使观众置身于仙境一般。由于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和文字等综合信息的传播 能力,并能与参观者有效实时地进行沟通,所以在展厅设计中,各种多媒体手段的综合应用正成为发展的 主流趋势。
虚拟翻书
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到一本书的模型上,观众能看到一本书打开的样子;通过两个按钮, 观众可以选择书的内容,书的内容即时通过投影机投射出来;观众站在书模型前做挥手动作 时,翻书感应器检测出挥手的方向,计算机立即控制图书翻页,既可以向前翻,也可以后翻。
互动吧台
一种微型多功能互动投影装置,属于交互新媒体领域应用。
人流量统计系统
投石人流量统计系统获得了南京市科技局资金扶持,并成功进入 2010 年上海世博会部 分展馆内使用。本统计分析系统的准确率高达 90%左右。系统通过安装在各出入口和各检测 点的传感器统计顾客数据,采用了机器视觉技术,通过采集视频图像数据,进行视频图像分 析和移动目标轨迹跟踪统计等先进视频处理技术,实现了高精确度的客流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我国的模压全息与合成全息技术现状
激光模压全息防伪技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传入我国, 1990 年至 1994 年期间, 全国各地引进生产线上百条, 数量占当时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 还多。在引进初期,这种防伪技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但随着激光全息 图像制作技术的迅速扩散,激光全息防伪标贴几乎完全失去了防伪能力,激光模 压设备也从最初的上千万美元一条剧降至几万元人民币一条。因此,如何提高激 光全息标识的防伪性能成为全息防伪产业生存的重要问题之一[16]。 近十年来,广大全息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开发了一些新技术、新 工艺,并用于生产。如在照相技术方面,开发了光刻点阵全息技术,通过计算机 编程控制每个点即光栅象素的方向来实现图形的显示及变化。加密全息技术也得 到了成功应用,采用诸如随机位相编码加密、莫尔编码加密、激光散斑加密等技 术,对防伪图像进行加密而得到不可见或变成一些散斑的加密图像。另外,在模 压全息的记录材料上也不断创新,开发了全息烫印工艺。已在烟包印刷中成功地 应用了全息定位烫印技术、定位镂空定位烫印技术和全息透明介质烫印膜。 但是,我国模压全息记录的图像十分单一,市面上仍流行彩虹全息,平面图 像,顶多做到前后分层。由于我国的合成全息技术偏低,还不能应用于模压全息,
重庆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真彩色动感立体模压全息术的研究 姓名:袁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光学工程 指导教师:王丁 2006040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合成全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的合成全息和模压全息技术现 状,为了提高我国的合成全息技术,振兴模压全息行业,进行了真彩色动感立体 模压全息技术的研究。 本文开展了两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提出一种新的一步合成真彩色动感立 体全息图的技术。用三色光栅对彩色景物编码,4f 光学系统进行彩色解码,并在 光路中加上光栅进一步调制物光束,使用散射参考光,对景物的系列编码片做顺 序记录,合成一张真彩色动感立体全息图。实验工作在重庆大学进行; 第二,为全息生产企业引进数字合成全息技术。将全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 合,采用新型空间光调制器----数字微反射镜器件(DMD) ,用计算机进行图形输 入和处理,并控制一套自动记录系统做全息记录,制成真彩色动感立体模压全息 图。相关实验在深圳大学反光材料厂进行。 结果表明: 两种技术都能实现单色激光记录, 白光再现, 并且图像色彩真实, 立体视觉强烈,有一定的动感效果。均可通过模压技术制成防伪力度高,艺术观 赏性强的商标,也可应用于商业广告、产品展示、艺术装潢等领域。技术领先, 应用前景广阔。 其中,一步合成真彩色动感立体全息技术记录过程十分简单,不需要三分色 片,曝光次数大为减少;DMD 数字合成全息系统实现了全息生产的自动化,图 像输入实时化,解决了对位难题,取材空间更广阔,处理更方便。但前者的手工 操作限制了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后者的三狭缝编码合成真彩色原理使过程仍嫌 繁琐,有庞大的曝光数目。 结合两种技术的 DMD 一步合成真彩色动感立体全息系统是可行的。 如果将计 算机与全息显示技术进一步结合,用数字彩色编码技术取代光学彩色编码方法, 即可采用 DMD 数字合成全息系统一步合成真彩色动感立体全息。 新的技术更领先, 产品质量更好、更稳定,生产效率更高,劳动成本更低,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 景。
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前言
1.前言
1.1 合成全息技术发展简述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器和离轴全息术的发明解决了全息照相的两大难题: 缺乏相干光源和产生孪生像。激光全息术得到迅猛发展,许多以实物模型拍摄的 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由于这种方法拍摄的全息图在再现时观察到的实物角度很小,为了实现三维 显示,1968年,De Bitetto提出了合成全息技术[1]。方法是在全息记录介质前放置 一可移的狭缝屏,通过移动狭缝屏和旋转物体,在记录介质上记录下一系列条形 全息图,分别对应物体的某个角度的像。在激光下再现时,人眼与全息图之间若 有相对运动,就能感觉到一种活动的三维景像。这种记录面积分割的全息术也叫 平面多路合成全息。 拍摄实物模型全息图有很多限制,例如不能记录外景和虚拟景物,难以记录 运动物体等, 1970年, M.C.King提出了用一系列二维透明片拍摄合成全息的方法[2]。 用计算机计算出三维物体的各幅二维视图,并用微缩胶片绘图仪显示出来,然后 顺序投射到毛玻璃屏上, 记录下一张合成全息图。 并且结合1969 年本顿 (Benton) 发明的彩虹全息术[3],King制作出了在白光下可见的合成全息图。 1977年Lloyd Cross发明了柱面全息立体图,也叫Cross全息图[4]。二维透明片 上的图像被柱面镜在竖直方向成像在全息记录软片上,水平方向的成像光束被压 缩成一个窄条,用这种方式将物体各个角度的图像信息存储在全息记录软片上。 再现时,再现光源从弯成圆筒形的全息图的顶部照射,旋转全息图,观察者会感 受到一个活动的三维像。这种合成技术也叫角度多路合成全息。 Cross全息图因为几个技术难题限制了它在商业中的应用, 这些难题在以后的 时间里逐渐由其他人解决,如像的畸变[5-7]、像的线模糊[8]、与再现圆筒直径相关 的狭窄像[9]和彩虹像[10]等问题。1988年,Benton发明了能再现实像的合成全息[11], 可以提供接近180°的观察角,并且可以用二步法记录大视角的彩虹全息图,作为 模压全息的母版,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然而合成全息也使得全息图的制作变得十分繁杂,因为用这种方法制作一幅 全息图一般需要在拍摄光路中按一定顺序更换100多张图片,而且还要严格对准定 位。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技术、空间光调制器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合成全息术进入了数字化发展阶段。 1992年,Spierings W. [12]首次使用液晶显示屏(LCD)作为空间调制器,使 图象直接从计算机中输出到光路里,实时而快捷。但LCD的光透过率低,输出图像 的灰阶特性、对比度等较差[13],使得输出图像的质量受到影响。所以人们期望得
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前言
到更好的光调制器。 数字微反射镜(DMD)是美国德洲仪器(TI)公司研制的利用微细加工和大 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 成像质量与 LCD 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 特别是全息技术中要求比较高的参数,如像素大小、灰阶数及光能利用率等方面 提高显著[14]。DMD 作为一种空间光调制器更适用于全息图的制作。 数字合成全息不仅使全息图彻底摆脱了实验室实物拍摄的束缚, 而且使全息 图在仿真显示和虚拟景物显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media 实 验室从 1991 年开始研究大角度大视场合成全息图的制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 美国 Zebra 公司制作了各种各样用于不同领域的高质量数字合成全息图,并投入商业 应用。1999 年 Zebra 公司为 Ford 汽车公司制作了一辆概念车模型的全息图,16 英寸×4 英尺,真彩色,全视差,大视角,堪称世界全息图之最。该产品参加美 国底特律汽车展览会时引起全世界的瞩目[15]。 合成全息术的问世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程,在人类各项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 展中,传统的显示全息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表现出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我 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合成全息图将会在医疗、制造业、建筑业、石油勘 探、空间技术、虚拟显示技术等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合成全息术及其产 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关键词:真彩色动感立体模压全息;单色激光;三色光栅;数字微反射镜(DMD)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Abstract
Research on true color embossing holography with multi-stereopair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improving composite holography and embossing holography. Experiment works have been done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Shenzhen University reflective material factory. The work includes tow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a new one-step true color holography with multi-stereopair is proposed. With this method, 2D encoded photographs are taken first with a tricolor grating camera and then decoded with a 4f optical system where they are synthesized a true color holographic muti-stereogram by means of modulated object beam and scattered reference beam. In the second part, digital synthetic holography is presented. With this technique, computer images can be converted by late-model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 and integrated into true color 3D images by a automated control system. Furthermore, process of fabricating embossing holograms is described. It’ s proved that: Both methods can record holograms with one-wavelength laser and produce images of high quality in white light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applications to such versatile fields as anti-counterfeiting, advertisement, entertainment, art, etc.. However, there are drawbacks lying on these two methods. Although there’ s simple process in one-step true color holography with multi-stereopair, the artificial production limits it’ s industry application; Meanwhile, DMD digital synthetic hologram system overcome problem of handwork, but it has redundant process of pseudo-color encoding. Combining with two techniques, a one-step true color holograph with multi-stereopair using DMD digital synthetic system is realizable. It’ s only needed to replace optical encoding by digital encoding. This new method is more advanced and have wider application field. Key words: true color embossing holography with mutil-stereopair; one-wavelength laser; tricolor grating;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