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教案:第2章运动的世界第3节 快与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教案:第2章运动的世
界第3节快与慢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2章第3节,内容包括:
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速度单位及换算;
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4. 加速与减速的概念及实例。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 分析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的速度标志,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
2. 知识讲解:
(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2)讲解速度单位及换算:如1m/s=3.6km/h;
(3)分析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举例说明加速与减速的概念。
3. 例题讲解:
例题1: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求行驶的路程。
解:速度=60km/h,时间=30分钟=0.5小时,路程=速度×时间
=60km/h×0.5h=30km。
例题2:一辆自行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了5分钟,求行驶的路程。
解:速度=10m/s,时间=5分钟=5×60秒=300秒,路程=速度×时
间=10m/s×300s=3000m。
4. 随堂练习:
(1)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求行驶的
路程。
解:路程=速度×时间=80km/h×2h=160km。
(2)一名学生以8m/min的速度跑了3分钟,求跑的路程。
解:路程=速度×时间=8m/min×3min=24m。
5. 速度单位换算练习:
(1)将100km/h换算为m/s。
解:100km/h=100×1000m/3600s≈27.8m/s。
(2)将5m/s换算为km/h。
解:5m/s=5×3.6km/h=18km/h。
六、板书设计
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速度单位及换算;
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4. 加速与减速的概念及实例。
七、作业设计
1. 完成课本练习题;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加速与减速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速度单位换算的熟练程度;
3. 学生能否将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探讨速度与惯性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
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速度的定义及
计算公式,速度单位间的换算,以及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及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理解运动世界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一、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物体
运动的路程。
数学上,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速度 = 路程÷ 时间
这个公式表明,要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我们需要知道它运动的
路程和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总距离,时
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总时间。
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速度的单位有m/s(米每秒)、km/h(千米每小时)、cm/s(厘米每秒)等。
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1m/s = 3.6km/h
1cm/s = 0.01m/s = 0.36km/h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换算关系,以便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单位转换。
三、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及应用
路程 = 速度× 时间
这个公式说明,一个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越长。
反之,速度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短。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个公式,因为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速度和它运动的时间,我们就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它通过的路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做实验、进行计算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的速度标志,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中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个物体以某个速度运动一段时间后通过的路程,或者让学生计算某个物体的速度,已知它通过了一定的路程和时间。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以思考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是否能够熟练地进行速度单位换算,是否能够将速度知
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在下一
次教学中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些方面。
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探讨速度
与惯性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等知识点时,教师应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语调要生动、有趣,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公式,教师可以反复强调,以确保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保证每个知
识点都有足够的讲解和练习时间。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可
以适当延长讲解时间,并通过举例、做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
3. 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
参与。
例如,在讲解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问:
“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增加了,那么它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会发
生什么变化?”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情景导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导入的方法,引
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速度的实际例子,如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表现,或者生活中交通工具的速度限制等。
通过情景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5. 举例和实验:在讲解速度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并进行实验演示。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如
汽车、自行车等)的速度标志,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教师还可以
设计一些实验,如让 students 亲自测量和计算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6. 练习和应用: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速度相关的
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
一个物体以某个速度运动一段时间后通过的路程,或者让学生计算某
个物体的速度,已知它通过了一定的路程和时间。
7. 作业反馈: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及时给予反馈。
对
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
还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一些学生的优秀作业,以激励其他学生。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思考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是否能够熟练地进行速度单
位换算,是否能够将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在某些方面
存在的困难,教师可以在下一次教学中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些方面。
教
师还可以拓展延伸,探讨速度与惯性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速
度的概念。
通过采用上述教学技巧和窍门,教师可以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速度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