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学历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章节题目: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 2课时
(二)【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通过分析揣摩人物语气和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评价设计】
1、评价任务一:完成自主预习填空,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完成目标1。

2、评价任务二:小组合作,品析课文,分析揣摩人物语气和心理,把握人物形象,完成目标2。

3、评价任务三: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完成目标3。

(五)【评价标准】:
1.能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能把握人物形象;
3.能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孙权(182-252),字(),三国时()国的创建者。

劝学,劝勉、鼓励学习。

本文所叙故事发生在东汉末。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和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后周瑜病死,鲁肃代之。

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2.司马光(1019--1086),字(),谥号(),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定标自学】
[自学任务一]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

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卿()邪()涉()孰()
遂()
二、读——读出节奏
听课文范读,注意以下句子的节奏、语气,明确后全班齐读课文。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采用自读、互读、赛读的方式掌握稳重的重要词语。

生说,师评价。

[评价设计] 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采用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评价标准] 1.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3.注重阅读评价中的诵读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自学任务二]
三、读,读懂内容要求: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记录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古代称呼: 1.卿:()2.孤:()
3.阿蒙()
4.大兄()
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
卿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见往事耳()
当以见
但当涉猎()自以为大有所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博士:古义()今义()
往事:古义()今义()
重点句子翻译: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组合作] 分小组讨论词义、重点句子的翻译,小组成员互读、互相翻译,要求:确定小组发言人、记录人。

生说,师评价。

[评价设计] 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性评价。

并采用检测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评价标准]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语气和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学习活动设计】
四读——读出情感(分角色朗读,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2.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孙权:鲁肃:吕蒙:
3.模仿表演,体验反思模仿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

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4.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是怎样劝的?
(孙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先以吕蒙的身份来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然后用“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促使吕蒙克服畏难心理,最后现身说法,指出其学习的可行性。

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了劝勉的目的。


5.文中对鲁肃的神态、语言及行为描写有何作用?
(可见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与敬重,侧面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也证实了孙权劝学成效显著。

)[小组合作] 教师分配任务,分小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互读、互相翻译,要求:确定小组发言人、记录人。

生说,师评价。

[评价设计] 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性评价。

并采用检测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对于进行表演的小组成员先确定表演的标准在进行多元评价。

[评价标准]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评价任务】1.有两个成语出自这篇文章,分别是哪两个?各是什么意思?
(吴下阿蒙:泛指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2.吕蒙由不学到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教育;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小组合作] 第1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第2个问题比较有教育意义,可以由多个小组代表人进行发言。

[评价设计] 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需对第1个问题进行完善总结,但需要对第2个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悟、学以致用的效果。

[评价标准] 1.总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侧重于从阅读评价的角度来进行。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