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百合花》与《哦,香雪》联读(课时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与《哦,香雪》联读(课时1)
——青春中国的时代印记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小说,初步梳理小说大意,学写小说梗概;
2.赏析文中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相关语句并感受其效果;
3.品析语言,把握诗化小说的特点。

【课前学习任务】
预习《百合花》《哦,香雪》,完成《导学案》。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联读。

这是蕴含在小说中青春中国的时代印记。

在讲课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文坛小故事,它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很有意思。

传说法国作家小仲马曾经得意洋洋地更自己的父亲大仲马炫耀,他说:“我最好的作品是茶花女,请问您最好的作品是什么?”大仲马想了想,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作品能比得上《茶花女》,就灵机一动,说:“我最好的作品,是你。

”就这样,时光过去一百年,在上海,有一天,著名作家王安忆对同是作家的母亲说:“我最好的作品是《长恨歌》,请问您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母亲只是淡淡地回应:“我最好的作品是你。

”说完,母女相视而笑,用这种方式,向遥远的大仲马小仲马父子致敬。

王安忆的母亲,叫茹志鹃,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的《百合花》就是她的作品。

二、探究过程
【任务一】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生认真阅读小说《百合花》。

2.读完后,请为小说《百合花》写700字左右的小说梗概,并思考:由于字数有限,你要删去哪些内容、保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删改?
*所谓“写小说梗概”,指的是把长故事删减成短故事。

当然,小说梗概的写作,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而这标准,其实就是删改的理由啦。

*我们给自己10分钟时间,来独立完成小说梗概的书写。

然后跟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相信聪明的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可能在小说梗概中保留的内容:
(1)解放战争期间,一名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兵前往包扎所;
(2)到达包扎所后,文工团女兵和通讯员因为伤员的棉被短缺,一起来到老百姓家,向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借棉被;
(3)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
(4)通讯员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牺牲在包扎所;
(5)新媳妇为去世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通过梳理故事梗概,我们知道了,这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通讯员和文工团女兵,他们在彼此的相处过程中,和新媳妇之间产生了借棉被的误会,后来又一起在战场当中为我们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这个通讯员为了拯救战友,牺牲在了包扎所;而最
后曾经与之有过一点误会的新媳妇,在此时,为通讯员盖上了象征着纯洁感情的百合花被。

★我们来回顾一下,写故事梗概的时候,我们删掉的内容,一般是哪些内容呢?
▲同学们为写小说梗概可能删去的内容有:
(1)小说中相对次要、出场不多的人物:“乡干部”“担架员”;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3)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文工团女兵对通讯员拖毛竹的想象,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
(4)小说中文工团女兵的心理描写
(5)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6)小说中一部分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

★为什么要删去这些内容呢?
▲根据我们刚才的保留部分和后来删去的部分,我们能够明确写小说梗概的标准:写小说梗概,最重要的是突出小说中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典型事件,以及主要人物;而对于与小说主题关系没那么紧密的次要情节、次要人物,以及相关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可以从略。

这背后的原则就是:“留主干、去枝叶
.......”,只有去掉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明确小说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逆向思维,完成第二个任务。

【任务二:反掌观纹,分析细节】
★删改后的小说梗概和原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我们给自己三五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同学来分享。

▲我想,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当然小说原文更让人喜欢啊,不然,大家都去看小说梗概好了,干嘛要读原文?我觉得,其实也不尽然。

小说的梗概往往情节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主线不易被打断,让读者看了感觉会更过瘾,这就是类似小说梗概的电视电影的剧情简介或者文学名著的缩写版到现在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但是,就这篇小说而言,更多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原文远比梗概要感人得多。

为什么呢?因为这篇小说,它不是靠情节取胜。

我们从梗概当中可以看到,它的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了平淡,甚至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反转凸现的结尾,没有激烈冲突的矛盾。

所以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感人之处,恰恰不在情节上,而在那些被我们删去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上。

*同学们,问题到这儿,我们脑海就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问题:
★这些被我们删去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到底感人在哪里?请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让我们给自己三五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同学来分享。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是答案的背后一定会有你自己的思考。

到时候我们看看这个答案到底有多么地丰富多彩。

▲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大家发现没有,这一段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庄稼清脆、露珠晶莹、空气甜香的和谐画面;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幅美景,不是出现在太平盛世,而是出现在爆发战争的1946年。

就像文章当中的“我”所说的那样,“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大家看到这句话,里面有一个逻辑关系,“要不是……”,什么关系呢?假设关系。

这种假设,虽然会透一种遗憾,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赶集”二字呢?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战争年代,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感知。

哪怕是一丝对乡间美景的欣赏,哪怕是一份对世俗烟火气的向往。

这会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觉,生命中仿佛有那么一瞬——残酷硝烟在悄悄隐退,诗情画意的氛围慢慢地浮现了出来。

这就我下文小通讯员与“我”在竞走时表
现出那种淳朴、羞涩以及善良的个性做足了铺垫;也为后文当中通讯员与新媳妇在故事
里边那份人情美和人性美奠定了统一的基调。

战争是残酷的,但诗意的美却从未逃离;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心感动。

所以大家看到了吧,环境描写能够让我们出现一种感动的情绪;而这种感动的情绪,恰恰在美景里,而这种美景其实包含着一种对人间烟火的美好向往,它一定程度上冲刷了或者说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

环境当中的诗情为我们带来了感动的力量。

*与之类似,我们发现,一些场景描写同样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比如同学们可能会找到这样的内容——在包扎所,总攻的前夕,乡干部送来了慰问的月饼,而这个时候,“我”一下子就陷入了对故乡中秋节的回想: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大家发现没有,如果说上一段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的风景美,那么这一段则体现出了一种充满中秋仪式感和童真童趣的风俗美。

这种感觉,是在作者的回忆中完成的。

它像不像我们电影当中一个常用的手法——蒙太奇的镜头?之前还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忽然之间就切换到了小朋友们唱歌跳舞的中秋之夜;接着,在我的想象里,那个通讯员,一下子就蜕变成了那个想象中的“拖毛竹的小伙”,他在更小的时候也曾唱过儿歌,而他,再也不是那个驰骋沙场的战士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小伙,在后文中,他为了更多人的利益,为了更多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极其宝贵的青春,把自己的青春永远地定格在了沙场之上。

所以我们看,感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跟大家一样、几乎还是一个孩子的小战士,他能够为更多人追求和平美好、安定幸福的生活,勇于献出他的生命和青春。

一个短小的场景描写,为我们带来了为之感人的些许力量。

*其实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也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它们甚至比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篇幅还更加短小,但你仔细琢磨,这其中韵味无穷,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的主语就是那个小通讯员,我们一起品味: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
.......,……
干硬的馒头,大家注意到了这几个字吗?馒头是什么?馒头是饭,原本是通讯员吃的,他不吃,他把这饭留给了我,我是谁?我不过是他的一个同事,我不过是他的一个战友。

在物资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小通讯员这样做,这反映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真诚善良的小战士,这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通讯员。

在这儿,大家可能还不曾预料,同样因为真诚善良,这个小小的战士,在沙场上舍己救人,为了自己的战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于是,在后文中,又有了对这两个馒头的呼应,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战士最终牺牲在了包扎所,最后,那个新媳妇还是不肯放弃对他衣肩破洞的修补,“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有了如下的话: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
......头.。

……
大家发现了没有,之前那“两个干硬的馒头”出现的时候,我们似乎还能够看见那个羞涩而且还有些俏皮的小战士的话,他对“我”说“这是给你开的饭”;可是如今,再次看到这个馒头,再次面对他给我开的饭时,这个战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但是我推得开吗?通讯员身上这种人性美就通过“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大家发现,想要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想要让自己抽身事外,可是,你抽离不了。

这是为什么?感人的力量。

*类似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比如通讯员在借被子的时候,肩膀上的衣服不小心被新媳妇家门上的钉子撕破了一个洞,新媳妇要给他补上,他不肯;而在他牺牲后,新媳妇坚持认认真真地给他缝补上了衣肩。

我们想想,新媳妇此刻有着怎样的情感历程?这其中,一定有着一种对通讯员的愧疚和难过——她愧疚,曾经自己跟通讯员开玩笑,这种玩笑在通讯员献出生命的这种严肃的事情上,显得那么不得体;她难过,这样的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在了此处。

可是,更多的是什么呢?你看新媳妇缝补衣服时候的那个认真劲儿,那是对小战士舍己为人精神的一种感动和钦佩。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这处细节描写,包含的情感非常复杂,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恰恰写出了战争中军民鱼水情的那种人情美。

*至此,我们发现: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出了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题。

这篇小说主题的营造,绝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更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我还想与大家一起来做个任务,继续与大家分享。

【任务三:画龙点睛,思考意象】
★有一个细节一直都参与在小说的主干情节中,就是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
........,从开始通讯员借被子,到后来新媳妇献被子,最后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盖被子,都是以这条被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为什么小说的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呢?
*我们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稍后请同学们来回答。

▲虽然百合花被一直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它跟百合花比,象征意义显然是后者更加丰富。

百合花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仍能够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三、小结
作者把丰富的情感浇筑在百合花这一物象中,这让我们想到:百合花更像什么呢?百合花是不是特别像我们诗歌当中的“意象”?它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

这篇小说的特点就在于,重意象,重象征,它不太依赖情节的险怪丰富和峰回路转,它更注重的是,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去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人情美、人性美的主题。

其实,所有这一类风格的小说,在很多现代的学者看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什么呢?叫做诗化小说。

当然,这并不是所有学者的一致观点,当然,持这样观点的学者还不少。

诗化小说: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

“诗化”二字,在小说当中之所以能过如此被强调,落实在“重意象”上,意象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所以小说有了诗的隽永,有了诗的内涵,时时散发着淡淡的诗味。

四、作业
如果请你在“中秋月”“两个干硬的馒头”“衣肩上的破洞”“枪筒里的野菊花”这些意象中任选一个作为标题,改写《百合花》这篇小说,你会选择哪一个?在你改写的小说里,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