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导学案统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
从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其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
从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其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任务一:读一读,从书中获得启发
阅读教材,把课本强调的重点内容画在书上,说一说你从中获取的信息。
1.写作是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写作要从写起,写自己的事情,写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2.拣拾生活的素材是让我们把不同的、不同的、不同的,有趣的、的、的写进作文里。
3.写作能训练人的,让人变得更。
4.好文章的要求是,。
二、探究案
★任务二:看一看,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1.我们先看一个故事,看能从故事中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锦囊
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
一路上,他细心观察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
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
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心打磨,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颂。
获得的启发:
2.阅读下面语段,思考作家是如何观察自然的?
语段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老舍《济南的冬天》)
观察角度:
语段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春》)
观察角度:
语段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观察角度:
语段四: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刘湛秋《雨的四季》)观察角度:
★任务三:读一读,从阅读中积累语言
3.阅读下面语段,思考作家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语段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春》)
答:
★任务四:想一想,从感悟中写出意义
4.“真情妙悟铸文章”,对身边景、人、事多一份思考,用心感受,便会收获一份情感上的感动、事理上的感悟,从而写出有意义的文章。
阅读下面语段,思考作者如何由“形”及“神”,融入自我情感,生发感悟的?
语段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答:
语段二: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刘湛秋《雨的四季》)
答:
语段三: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
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答:
三、练习案
★任务一:片段写作。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
提示:
(1)要善于发现,把平时我们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先记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用时再做取舍。
(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
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任务二:话题作文
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
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写下来。
字数不限。
提示:
见闻、感受和想法可能很多,建议围绕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来写。
以下话题可供参考:
1.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2.我是初中生了,感觉真棒
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4.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任务三:话题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
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回忆成长经历中让你感动的一些事,先与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反应,再从中选择一件事落笔。
2.交代清楚事情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在结尾处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受到了怎样的触动,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等,可起到点题的作用。
四、质疑案
学完本课,回想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者不太明白的技法,课下与同学、老师交流。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任务一:读一读,从书中获得启发
1.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身边的事最熟悉最想表达
2. 人事心情,有意义印象深刻
3. 思维睿智
4.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二、探究案
★任务二:看一看,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1.获得的启发: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2.视觉角度嗅觉角度听觉角度多角度描摹
★任务三:读一读,从阅读中积累语言
3.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出对春风的描写,接着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从触觉上写春风的气韵。
然后,作者又以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芳香,最后写春风中的乐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很扎实。
★任务四:想一想,从感悟中写出意义
4.语段一:根据触觉,感悟到母亲的温柔,使春风更具人情味。
语段二:根据雨的特点,提炼出丰富的感悟。
语段三:余光中于听雨中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回乡不得的凄凉之情,自然的“冷雨”与内心的凄冷达成了一致,于是,全文给人一种凄清迷离之感。
三、练习案
★任务一:片段写作。
乡间的秋天
秋天,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成熟了。
秋风吹来,稻子摇来摇去,像海洋里翻腾的波涛,真让人喜爱!乡间的秋天是多么灿烂啊!(①首段运用两个感叹句,直接抒情。
)
秋天,果园里苹果熟了,像一张张小姑娘羞得通红的脸;黄澄澄的鸭梨上面小,下面大,仿佛是一个金葫芦;红彤彤的柿子高挂在枝头,好似节日里挂的灯笼;石榴笑破了肚子;芒果乐弯了腰。
(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秋天果实累累的胜景。
)乡间的秋天是多么可爱呀!
秋天,梧桐树那黄中带绿、绿中透黄的叶子被风一吹,像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打着转儿飘落下来,贴在地面上。
远远望去,那仿佛就是画家用彩色画笔给大地画的一层花地毯。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乡间秋景的美丽。
)乡间的秋天是多么美丽呀!
点评:乡间的秋天美丽迷人,可描绘的美景数不胜数。
小作者观察细致,选材独特,并且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灿烂、可爱、美丽的乡间秋天展现了出来。
文段语言优美,比喻生动贴切。
★任务二:话题作文。
步入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
(①题目交代了主要事件。
)
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结束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七年级。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它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难忘。
(②点题,同时点明初中第一节语文课的有趣和难忘。
)那节课我们并没有学习课文,而是和老师一起聊起了语文。
(③第一堂语文课,不是讲课文,而是聊语文,够新鲜!)我们聊的第一个话题是语文的“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聊一聊语文的乐趣吧。
”(④从语文的“乐趣”开始“聊”,意在激趣。
)老师发话了。
“我觉得汉字的字形很有趣。
”有同学发言了。
“好,那么请同学们写写‘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
”我们一听,兴致盎然地写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大家看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呢?”“部首不同呗。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对,这就是古代造字的妙处。
不同的部首往往决定了字的不同意思,这是汉字构造的基本特点之一。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汉字很有趣呢?”(⑤典型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循循善诱的语文老师形象。
)老师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说得我们一个劲儿地点头。
接着,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白字法官的故事。
这个故事特别有趣,讲的是一个白字法官因弄错囚犯名字而闹出笑话的故事。
(⑥看似在讲笑话,实则与语文关系密切,再次显示了语文老师的教育智慧。
)结果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但笑完之后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因没学好语文而闹出的笑话吗?(⑦运用反问句式,强调笑话与语文的关系,也说明“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
最后,老师又与我们一起聊起了学好语文的意义。
(⑧至此才点明学习语文的意义,水到渠成。
)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起来:“我觉得学好语文可以使我们跟外界的交流更通畅、方便。
”“我觉得学好语文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与综合素质。
”“我觉得……”大家聊得热火朝天,精彩至极。
不知不觉,我步入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在这兴致勃勃的“聊”中结束了。
这堂语文课,让我真正领悟了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了语文的乐趣。
(⑨收束全文,自然扣题,简洁明了。
)
点评:本文选择了“我”步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语文课来写,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没有按照通常的写法写老师如何生动地讲课,而是写老师与“我们”“聊”起了语文,构思巧妙,立意新颖。
典型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幽默风趣却又充满教育智慧的语文老师的形象,读来让人赞叹不已。
★任务三:话题作文。
想起了那淡淡的油墨香
无论将来在何方,无法忘怀的总是那缕淡淡的油墨香。
(①采用题记开篇,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
——题记
合上书,那篇文章久久在我心头萦绕。
那是一篇很感人的散文,写了作者自己做厨师的父亲身上总带着一股油烟味,小时候作者总刻意躲避他的怀抱,但当父亲逝去后才明白——那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②由文章内容引出回忆,点题立意,自然恰切,别具匠心。
)
那我的父亲呢?(③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引起读者注意,自然导入下文的回忆。
)
他在印刷厂工作,身上常年一股油墨的味道,指甲缝总是被油墨填得黑黑的。
记得小时候他抱我去买东西,我总是捂着鼻子抱怨道:“好难闻的味道呀!”(④欲扬先抑,先交代油墨难闻,与后文的转变形成对比。
)爸爸总是泯然一笑。
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好心酸,那该多伤一个为人父者的心啊!
“吱——”爸爸推门走进来,“走,我送你去上学。
”我抽了抽被子,压住了床头的那本书——我怕他看了伤心。
提起书包,拉起他的手就走了出去。
他用摩托车载着我,风吹着树枝哗啦啦地响。
我轻轻揽住他的腰,看着他开始变得斑白的头发,我心里酸酸的,我不正像那位作者一样吗?难道我也要等到他离去的那天才能学会感恩吗?我把头轻轻抵在他的肩头,虽不宽阔,但却让人温暖、心安。
(⑤由文章的作者想到自己,进一步引发联想。
)掀开记忆的相册,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从眼前闪过:那是他陪我放风筝,那是他陪我看动画片,那是他给我买衣服,那是他风雨无阻接我上学,那是他……想着,想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眼窝却潮潮的。
怕被他从后视镜中看见,我埋下头,轻轻吸了一口气,却不是那熟悉的油墨香,而是一股浓稠的桂花香——难怪他那天买了那么多香水……我再也控制不住泪水,任那滚烫的液体流到脸颊。
(⑥感悟到父亲的不易,留下了愧疚的泪、感动的泪。
)
车停了,我擦干了泪水,下了车,然后拉着他的衣襟,轻轻地说了一句:“其实,那,那份油墨香挺好闻……”我没有勇气说下去,低低的声音像蚊子的嗡嗡声,我不知道他是否听见,我只知道我怀念那份温馨的油墨香……(⑦结尾点题写“油墨”好闻,是扬,表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
)
点评:淡淡的油墨香,是父亲的味道,更是小作者品味到父爱的触发点。
文章从阅读开始,展现父爱,没有面面俱到展现父爱的浓情,而是抓住父亲身上的“油墨香”作为触发点,用细腻的心理,展现父亲对自己的那份情感,独到的构思和真挚的情感,牵动读者的情思,更在阅读之后让读者对亲情获得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