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世界地理概况同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世界地理概况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6年7月13日韩国宣布韩美双方决定将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系统)部署在韩国东南部的星州郡。
中方表示: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强烈敦促美韩停止有关进程。
中方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完成下列各题。
1. 朝鲜半岛的实际面积约为20万km²,在比例尺1:10 000 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约为()
A. 2cm²
B. 20cm²
C. 200cm²
D. 2000cm²
2. 右图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
A. 比例尺变为1:20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
C. 每点代表2000人
D.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
【答案】1. B 2. D
【解析】
1.根据公式: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的平方,比例尺1:10000000表示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0km,可算出图上面积为20cm²,B正确。
2.B图比A图面积扩大了四倍,说明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既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由于点的数量没变,因此每点代表的人数不变,人口密度不会随比例尺的大小而变化,因此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D正确。
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3. 从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可以看出( )
A. 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
B. 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C. 甲面积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D. 乙面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4. 关于图中纬线穿过的大陆,说法正确的是( )
A. 赤道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广
B. 30°N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广
C. 60°N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小
D. 90°S附近陆地跨经度最广
【答案】3. B 4. D
【解析】
3.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29%,陆地面积71%。
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将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陆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陆地。
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甲表示陆地,乙表示海洋,A错、B对。
陆地在南半球随着纬度升高面积变小,C错。
海洋面积与纬度无关,D错。
故选B。
4.读图可知,60°N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广,ABC错。
90°S附近陆地跨360个经度,所跨经度最广,D对。
故选D。
下图为某大陆沿西海岸降水量空间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 造成该大陆西海岸16°S--28°S地区降水稀少的因素最不可能是
A. 离岸风
B. 沿岸寒流
C. 下沉气流
D. 植被覆盖率
6. 造成该大陆西海岸35˚S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原因是
A. 6月受西风带控制,12月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B. 6月受西风带控制,12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 6月受东北信风带控制,12月受西风带控制
D. 6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12月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答案】5. D 6. B
【解析】
5.据材料可知,该大陆沿西海岸降水量空间变化图,16°S--28°S地区降水稀少主要是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明显,受东南信风控制,为离岸风;因为降水稀少,导致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故D项错误。
6.据图可知,大陆西海岸35˚S地区,6月份降水较丰富,主要是受盛行西风带控制;12月份降水稀少,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B项正确。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尼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
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做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聚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海浪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顺序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丙→丁→乙→甲
C. 乙→丙→丁→甲
D. 丙→甲→乙→丁
8. 在海啸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对海岸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
B. 产生大规模的堆积作用
C. 可能诱发新的地震
D. 产生新的褶皱和断层构造
【答案】7. D 8. A
【解析】
7.根据海啸形成原理:丙图表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做俯冲运动;甲图表示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聚弹性能量;乙图表示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丁图表示海浪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
所以正确表示海啸形成过程的是D项。
8.在海啸发生过程中,内力作用已转化为海浪外力作用,因海啸移动速度快、潮差大、能量巨大,对海岸岩石、堤坝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弱;所以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项。
诱发新的地震及产生新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需要内力作用,海啸诱发的可能性较小,所以BCD项错误。
悉尼某考察船,对南北极地区进行科考,途经下图(世界地图)中的M、N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M地位于()
A. 西半球
B. 高纬度
C. 北温带
D. 极昼极夜区
10. 科考船从悉尼出发沿最短航线航行前往N地途中的航行方向是()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11. 考察船到达M地时,依次向正西、正北、正东、正南方向分别航行200千米,对其附近海域进行勘察,最终位置在()
A. M地正北
B. M地正东
C. M地正西
D. M地正南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9.据图区域轮廓可知,M地位于西欧地区,因此属于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地区,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故选C。
10.球面两点间最短航线为过两点的大圆劣弧。
据图可知,N所在地区为南极洲大陆,可判断右侧为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顺时针,悉尼位于N地东北方向,N地位于悉尼的西南风向,因此科考船从悉尼出发沿最短航线航行前往N地途中的航行方向是西南。
故选D。
11.据图可知,M地地处西欧,说明右侧图为北极点俯视图,不同纬度纬线段的长度不同,且纬度越高纬线圈越短,考察船到达M地时,依次向正西、正北、正东、正南方向分别航行200千米,对其附近海域进行勘察,最终位置在M地东侧。
故选B。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图中回归线地区沿海与内陆、东岸与西岸的年均温差异很大,试分析原因。
(3)分析图中A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4)图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1)由东岸向西岸逐渐减少。
湿润的东南信风给东岸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向西则信风越来越干燥;东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2)内陆比沿海气温高,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东岸比西岸气温高,是因为洋流的影响。
(3)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1月)信风带来水汽;冬季(7月)受副高控制。
(4)离岸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解析】
(1)读图,回归线附近降水量分布大致上由东岸向西岸逐渐减少。
该区域位于东南信风带,湿润的东南信风给东岸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多。
向西信风携带的水汽减少,越来越干燥,降水减少。
东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也是西岸降水少的影响因素。
(2)图甲中回归线地区,纬度相同,不考虑纬度因素。
内陆比沿海气温高,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
东岸比西岸气温高,主要是因为洋流的影响。
(3)图乙中M城市夏季是1月,受东南信风影响,信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多,降水多。
冬季是7月,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所以M城市是热带草原气候。
(4)图乙中大陆西侧沿海的北部区域,受离岸风影响,沿海形成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大陆西侧沿海的南部区域,受寒暖流交汇影响,鱼类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考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差异及原因,区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12.阅读北太平洋海域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地的年降水量较多的是地,分析其降水较多的原因。
(2)比较C、D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3)2011年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核泄漏事故,简述核污染向B地扩散的主要方式。
【答案】(1) B 受西风带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受山地阻挡。
(2)相同点:均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不同点:C夏季多雨,冬季少雨;D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或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受西风带影响的大气扩散(通过西风带扩散),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的海水扩散(通过北太平洋暖流扩散)。
【解析】
第(1)题,从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判断。
第(2)题,从气温和降水及其变化描述两地的气候特征。
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和洋流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