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教学设计
一、考点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在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升中考)中常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或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主要涉及面积最值、利用面积关系求点的坐标或函数关系式等方面.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面积问题.
1.用公式“ S = 1⨯底⨯高
∆2
2.用割补法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的面积.
3.用字母表示函数图象上某个点的坐标.
4.横(或纵)坐标相同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5.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求交点坐标,求函数的最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函数复习的一个小专题,是函数的一个综合应用.前面几节课复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内容,学生对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熟悉与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本节课的综合性较强,需要帮助学生搭好手脚架,做好知识的铺垫,以及方法的指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专题复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
2.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小结反思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反思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
2.难点: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面积问题的过程中,如何“选底、找高”,如何表示底和高.
五、教学策略分析
五
技能 训练
四 变式 迁移
三
课堂小结
二
例题精讲
一
“课前小练”
展示
本节课是思维导图在中考复习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解题方法的挖掘过程,让学生体会解题的“切入点”;利用思维导图展现思维的发散过程,让学生体验解题的“突破口”;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的小结反思,小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帮助学生体悟基本思想和提高解题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同时,本节课的设计也是三段六步教学法的一个尝试,“以退为进,以小见大”,强 化解题策略训练.退到恰好能看到思想全貌,退到最基础的知识点,通过课前预习案引 导学生温故知新,以便更好地突出这节课的主题——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 并通过例题精讲、变式迁移、技能训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的面积问题.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基础、重点.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
(-5,0),点C(3,6),则△OBC的
面积为.
图1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D (-4,3),点E(4,5),DE边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4.则S
△ODE
= .
图 2
3.如图3,已知直线y =x + 2 与x 轴交于点A,与y 轴交于点B,点C 在线段AB 上,CD⊥x 轴于点D,BE⊥CD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则DE 的长为,AD+BE 的值为.
【思考】若点 C 的横坐标为a ,则点C 的纵坐标为,
BE 的长为,
CE 的长为.
y
E B
C
A O x
D 师:
①引导学生分析第1题中△OBC的特殊性——OB边在x 轴上,从而得出:S =
1
⨯OB⨯点C到x轴的距离
.∆OBC 2
②通过第2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当三角形的三边都不在坐标轴上、且不和坐标轴平行时,常用割补法“化一般为特殊”求面积.
③通过第3题引导学生回顾“横(或纵)坐标相同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纵( 或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
生:
课前完成预习案,展示“课前小练”的第1-3题.
图3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例题精讲
例1 (2014 广东第23 题)如图
4,已知A
⎛
-4,
1 ⎫
,B(-1,2)是一次
2 ⎪
⎝⎭
函数y =kx +b 与反比例函数y =
m
x
(m ≠ 0, m<0 )图象的两个交点,AC
⊥x 轴于 C,BD⊥y 轴于 D.
(1)根据图象直接回答:在第二象
限内,当x 取何值时,一次函
数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2)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m 的值;
(3)P 是线段 AB 上的一点,连接
PC,PD,若△PCA和△PDB面积相等,
求点 P 坐标.
图4
例 2 如图 5 ,已知抛物线
y=x2+bx-3a过点A(1,0),B(0,
-3),与x轴交于另一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点 C 的坐标及直线 BC 的解
析式;
(3)若E 是线段 BC 上一点,作
EF//y轴与抛物线交于点 F,
求当
∆BCF 面积最大值时,点 E 的
坐标.
例1
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
(3)问的解题思路,利用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找“关键
词”、分析“等量关系”建
立方程解决问题.
生:①课前:在预习案中
独立完成第(1)(2)
问;
②课堂:思考、解答、
交流讨论第(3)问.
例2
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
(3)问的解题思路,利用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问
题的实质,将“求当面积最
大时,点的坐标”转化为求
函数何时取最大值,找出解
决问题的关键点——找到
点E的坐标与△BCF的面积
的关系.
设置
预习案,
让学生课
前完成第
(1)(2)
问,课堂
直接解答
本节课的
重点——
面积问
题.
例 1
渗透如何
用参数表
示三角形
的底和
高,进而
根据面积
的等量关
系建立方
程解决问
题;例2渗
透如何用
平行于坐
标轴的直
线分割三
角形求其
面积,从
而建立函
数关系式
解决问
题.
通过
两个例题
的学习,
让学生领
悟解决此
图5
生:①课前:在预习案中
独立完成第(1)(2)
问;
②课堂:思考、解答、
交流讨论第(3)问.
1.(2012 广东第 22 题)如图 6,抛物线 y = 1 x 2 - 3 x - 9 与 x 轴交
2 2
于 A 、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 , 连接 BC 、AC . (1) 求 AB 和 OC 的长; (2) 点 E 从点 A 出发,沿 x 轴向点B 运动(点 E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 E 作直线 l 平行 B C ,交 AC 于点 D .设 AE 的长为 m ,△ADE 的面积为 S ,求 S 关于 m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m 的取值范围; (3) 在(2)的条件下,连接 CE ,
求△CDE 面积的最大值.
图6
师: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
(3)问的解题思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将“求面积最大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大值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
键点——找到AE 的长m 与△ CDE 的面积的关系.
生:
课后自主完成练习,思
考第(3)问与例2第(3)
问之间的变式迁移关系.
1. (2013 聊城)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经过平移得到抛物线y=,其对称轴与两段抛物线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 B.4 C.8 D.16
图7
2 .(2012 广州改编)如图 8 ,抛物线y =-x2 - 2x +8 与x 轴交于 A、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 (1)求点A、B 的坐标;
(2)设D 为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任意一点,当S△ACD=S△ACB 时,求点D 的坐标.
y
C
A B
O
图8 第1题:
师: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将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
生:课后思考并独立完成习题.
第2题:
师:重点引导学生类比例1 第(3)问的解法完成第(2)问,分类讨论求得点D的纵坐标.
生:
① 课后思考并独立完成习
题;
② 交流、讨论第(2)问.
八、板书设计
例2(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
例1(3)
(投影区)
九、教学设计说明
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并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准备,设计了预习案,由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案的内容如下:
1.考点分析.
2.课前小练的第 1-3 题 .
3.例1、例 2 的第(1)、第(2)问,其中例 2 的预习在预习案中设计如下:
如图 5,已知抛物线y=x2+bx-3a过点A(1,0),B(0,-3),与x轴交于另一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点 C 的坐标及直线 BC 的解析式;
(3)若E 是线段 BC 上一点,作 EF//y 轴与抛物线交于
点F. 设点 E 的横坐标为m ,请用含m 的式子表示:
① E 的坐标:( m ,);
② 点F 的坐标:(,),
③EF 的长:.
图5
整个小专题的复习,设计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进行.课前,完成预习案,为课堂学习做知识储备;课中,探究学习如何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问题;课后,完成“变式迁移”和“技能训练”的习题,提升解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