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的特点、价值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故事”评价的特点、价值与策略
作者:周晓燕栾新宇孙莹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第01期
学前教育评价应重视对幼儿活动各个要素的联结,在活动情境中加强各个要素与幼儿的相互作用,采用动态评价引领其发展。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下,怀卡托大学的玛格丽特·卡尔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于2001年提出了“学习故事”并记录在《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1],获得了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认同与实践。“学习故事”遵循“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理念[2],在科学儿童观的指引下,强调幼儿个体的发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人物、场景与事物等之间相互尊重和回应的关系。评价中应秉持四大原则,分别是激发力量和赋权、整体发展、家庭和社区、互动互惠,在激发幼儿潜能,處理园所与家庭、社区联系方面提供了借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该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欣教授指出:“‘学习故事’评价是指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结构性观察和记录,提供一种能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人格认同。”[3]
从其本质上来看,“学习故事”是一种强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具体分为注意、识别、回应达成三步[4],可简要地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关键词[5]。首先是“注意”,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行为,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哇”时刻,关注其情绪及行为。其次是“识别”,对于幼儿的日常行为,教师要积极思考,对其行为进行解读、评析。最后是“回应达成”,要重视评价的“落地”,把个人评价反馈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独立个体,幼儿的行为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和支持。在理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支持幼儿深入学习,为他们接下来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以下是一则“学习故事”应用实例,讲述了Suellsa新入园时感到陌生不适,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其在摄影上的兴趣点,帮助其产生归属感从而健康成长生活的故事[6]。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学习故事”最核心的理念是“让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价值看得见”,因此“学习故事”需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关键要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幼儿的真实表现并且详细
记录,站在幼儿的角度与他们交流,倾听心声;同时,要注意和家长及社区人员进行沟通,综合多方意见全面了解和解读幼儿,以此促进幼儿的成长。其特点可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捕捉细节,记录幼儿真实生活
教育叙事研究的典型特征是真实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评价方法,“学习故事”强调记录幼儿真实的活动场景和活动过程,活动后教师将幼儿活动的画面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展现幼儿的材料使用、与人交往、对待生活等[7]。评价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个体,教师可以将一名幼儿作为记录评价的对象,也可将班集体作为记录对象。除此之外,也可以记录幼儿与同伴的沟通情况、活动环境的空间布置、授课教师的言行等。详细真实地记录幼儿的所言所行,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个别幼儿,更加广泛地认识所有幼儿,也有助于教师活动后进行反思。
(二)注重过程,探究幼儿行为表现
“学习故事”侧重于观察幼儿的言行,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将其行为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进行记录与解读,注重过程评价的连贯性,为教育者提供能够反映幼儿活动的持续性画面,避免了评价的碎片化现象。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其参与社会建构、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心智、操作等技能各方面提升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评价幼儿的发展必须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儿童的所思所感和所作所为,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提升保教质量。
(三)情随境变,强调在活动中评价
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必要因素,幼儿在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建构,获得知识。不同的社交团体相互交错,幼儿处在多种学习情境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是老师的学生,也是父母的孩子,更是彼此的学习伙伴。“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儿童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之间的“边界介质”,将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种情境联系起来,发挥系统综合的作用。张明丹在《为促进学习而评价:建构学习者形象》中指出:“边界介质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其创造和管理是相互交错的社会群体得以和谐发展和维持的一个关键性过程。”[8]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心智尚未成熟,难以分辨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角色,且难以独立将各种学习情境联系起来。“学习故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真实地记录幼儿的行为,将幼儿的多种生活场域联系起来,联结家庭、学校、社区,为评价幼儿的行为提供参考,实现全面且综合的评价。
(四)多方合作,评价主体多元整合
新西兰的学前教育者提倡教师同家长、幼儿一起工作交流,探讨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评析幼儿的活动表现,以便于下一步针对性工作的开展,这种活动被称作“集体审议”[9]。这种集体审议活动能够从多人视角评价幼儿行为,评价维度丰富,评价更具客观性、可靠性,为幼儿
培养并拓展兴趣提供保障。教师以“学习故事”为联结点,加强家园沟通,在共同观看幼儿活动视频的过程中,捕捉活动中的“哇”时刻,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加深家长对活动中幼儿学习表现的认识,促进家园在交流中拉近距离,增加沟通,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一)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助力幼儿自然发展
自然化育万物,幼儿的培养要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学习故事”评价强调在自然的教育空间,营造自然的教育氛围,建构自然的教育体系,让幼儿适性生长。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其学习过程具有生长性和生成性,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故事”主张以幼儿为主角,把学习故事写给孩子;强调教师对幼儿言行的观察与思考,不仅关注幼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关键是进一步解读其行为并提供支持。教师要以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伙伴关系,激发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二)协助园本课程开展,丰富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引导幼儿的成长,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学习故事”应结合考察探究、创意制作、生存挑战、感悟表达、劳动体验五大领域,全方面评价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学前故事”评价作为一种叙事评价,能够弥补测量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的不足,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调整、创新、完善园本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园所的创造性发展,形成园本特色。
(三)积累课程评价经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